諸葛亮三兄弟為何分別投靠三個國家?究竟有何目的?

盛開的白鶴


都別搶,我來答。

諸葛亮一門三兄弟,分別投靠了三個不同的國家,諸葛亮出任蜀國,諸葛瑾出任吳國,族弟諸葛誕出任魏國。乍一看,既然諸葛亮投奔蜀國,而且又深得劉備信任,其他人都應該到劉備麾下一起效力才是。

或者早年諸葛亮應該跟隨諸葛瑾一起到吳國入仕,卻為什麼會選擇到不同的三個國家呢?

從陰謀論來看,這是世家大族一種非常精明的人才投資,說白了,三個雞蛋放在一個籮筐裡,籮筐要是漏了,三個雞蛋全都毀了。

把三個雞蛋放在三個籮筐裡,壞了一個還有其它兩個。一個不成器,還有其它兩個,三個只要有一個深居高位,世家大族的目的就算是達到了。

諸葛亮家族是官宦世家,別看人家是在南陽種地的,但人家背景大的很,從他祖父再到從父,那都是在朝廷裡做官的,尤其是他從父諸葛玄,官至太守,妥妥的市長家庭出身的官二代。

不過實際情況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這樣,畢竟也有把好幾個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情況,譬如司馬懿八兄弟,都在曹操手底下做事。

歸根結底來看,諸葛亮一家三兄弟之所以會選擇不同的國家效力,這很大部分是一種巧合。譬如一個巧合就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時候,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為了躲避戰亂跑到了江東。

結果在這裡他得到孫權的姊婿曲阿弘諮的推薦,於是就成為了孫權的幕僚。後來宦海沉浮,孫權稱帝以後,他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官做的相當大。

而在建安六年(201年)的時候,諸葛亮也迎來了仕途的轉機。

諸葛亮是個比較孤傲的人,一般的人他看不上,所以一直不出來做官,就待在南陽這個地方種地,經常自比管仲,大抵有一種不遇明主不出山的準備。

也就是在這一年,劉備讓曹操給打敗了,只好跑到荊州來投奔劉表,又結識了司馬微。對方很看得起劉備,所以就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這才有了三顧茅廬。

在劉備的誠心邀請下,諸葛亮最終投奔到了劉備麾下。

所以你看這都是兩兄弟不同的人生軌跡,很難說是因為家族故意為之的緣故,如果沒有遇到劉備,諸葛亮還不知道何年何月才會出山。

按照諸葛亮的心性,大概當世之人,還沒有幾個他能瞧得上的。

而像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可能比較看好魏國,所以就跑到魏國去當官了,因為當時魏國佔據中原,那裡又是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手中又有漢獻帝這個金字招牌。

當時還是吸引了不少謀士出山到曹操那裡,諸葛誕後來還當上了徵東大將軍,司馬家族專權時,諸葛誕對此不滿,於是舉兵叛亂。

其實如果說諸葛家族是為了投資需要,那麼諸葛誕就不應該造反了,畢竟誰出來當皇帝並不重要,關鍵能不能保住家族的權勢。

如果說是為了投資需要,那麼諸葛亮也就斷然沒有造反的理由了。

所以說他們三兄弟之所以會投奔到不同的國家,除了說是一種巧合,也是各自的政治觀念不同導致的結果。

關於他們三人,《世說新語》是這樣評價的:

(諸葛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諸葛亮),吳得其虎(諸葛瑾),魏得其狗(諸葛誕)。

這就是“龍虎狗”的來歷了,既是指他們的能力,相對來說也是指他們的地位,其中肯定是諸葛亮最高,畢竟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從劉備到劉禪時代都是蜀國最重要的謀臣。

而且他們各為其主的時候,從來並不會因為兄弟在其它國家效力而有所顧忌。像赤壁之戰時,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他的哥哥諸葛瑾基本上沒有在這件事上給予過他什麼幫助。

夷陵之戰以後,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國,當時接待他的就是諸葛亮,兩兄弟各為其主,也不談私情,最終達成了吳蜀和談。

可見這三兄弟的關係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


圍爐談史


諸葛三兄弟在歷史上被稱呼為“龍虎狗”。龍自然就是諸葛亮了,他追隨劉備當上了丞相,諸葛瑾為虎,追隨孫吳拜為大將軍,諸葛誕為狗,追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當然這裡的狗意思是有功的戰將。這三個人分別效力於蜀吳魏,三方勢力。

三國時期大家族佔有著領導地位,而這同一個家族三個兄弟分別在三個勢力中很是少見,這是為何呢?有何目的呢?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甚至有人還猜測是不是諸葛家在下一盤大棋。和諸葛家不同的是司馬家,司馬家族沒有分散,都效力於曹魏,最後司馬家也得到了曹魏,得到了天下。很顯然司馬家成為了最後的大贏家,諸葛家卻湮滅在了歷史中。

諸葛三兄弟雖說在不同的陣營,但是他們卻都有了各自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互相勾結,反而都是忠心耿耿,當然也沒有因為陣營不同反目成仇。他們之所以會選擇不同的陣營,其實是因為一個道理“伴君如伴虎”。

當時三國中有名氣的人基本都是世家子弟,都出自於大家族,比如袁紹,從高祖起後面有四代為三公,也就是所謂的四世三公,後來因為他的身份被推舉為了關東聯軍的首領。這些大家族的人基本上不會抱緊一棵樹,司馬家是個例外。

曹操的首席參謀荀彧,他出身於潁川的荀氏,這是一個大家族,漢晉時期主要的士族之一。荀彧的兄弟荀諶就效力於袁紹,而不是曹操。荀氏兄弟和諸葛兄弟的做法,其實只是為了讓家族能夠延續下去,畢竟假如一方滅亡了,還有另一方存活。

假如諸葛三兄弟同在一朝為官,那他們中必定有人會默默無聞,如果都有自己的權勢了,對君王來說就是莫大的威脅。因此,諸葛三兄弟才會選擇三個勢力,這樣的話不至於全軍覆沒,還有可能成就不一樣的輝煌。


理科男讀歷史


諸葛亮兄弟共有三人,除了諸葛亮自己,還有長兄諸葛瑾和弟弟諸葛均,另有一個族弟諸葛誕,四人裡面,諸葛瑾效命於東吳,諸葛亮和小弟諸葛均則投奔了蜀漢,諸葛誕與諸葛亮兄弟素無來往,一直在魏國為將。

為什麼諸葛亮四兄弟會分別效命於三個國家?其實,這也不是他們約定好的,更談不上有什麼目的,古人云“良擒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適”,諸葛亮兄弟分事三主,不過是各自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做出的選擇。

諸葛亮兄弟的父親諸葛珪(漢末任兗州泰山郡丞)去世的時候,諸葛亮才八歲,弟弟諸葛均則只有四歲,兄長諸葛瑾已經十五歲。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在父親病逝後,便隨叔父諸葛玄一起投奔荊州刺史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與幼弟在南陽臥龍山的隆中結廬隱居。而此時的諸葛瑾,他又在何處?

諸葛瑾早在建安五年(200年),便因中原戰亂而避亂於江東,因為年齡上的差距,在父親去世後諸葛瑾並沒有盡到“長兄如父”的責任,而是早早出仕,紮根於東吳。

在江東,諸葛瑾以其博學多才,得到了孫權的姊婿曲阿弘諮的欣賞,被他推薦給吳侯孫權,至此便在東吳平步青雲,兩人頗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孫權形容與諸葛瑾的君臣關係的是“神交”,曾經公開在別人面前動情的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可見諸葛瑾在孫權心裡的分量之重,賢臣得遇明主,諸葛瑾是感激涕零,又豈敢不“竭肱骨之力效忠”。

魏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受封吳王,諸葛瑾被封為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成為東吳的輔國重臣,赤烏四年(241年)諸葛瑾去世,享年68歲。他的長子諸葛恪,後來成為吳大帝孫權的託孤重臣,輔佐太子孫登繼位,被拜為丞相,領荊、揚二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東吳頭號權臣,其在東吳的地位與叔父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不相上下。

既然諸葛瑾在東吳如此受重用,而弟弟諸葛亮的才學又勝於己,諸葛瑾為什麼不推薦自己的弟弟諸葛亮一同為孫權效命呢?筆者以為,與諸葛瑾早年離開家鄉投奔東吳有很大關係,諸葛瑾離家早,與二弟諸葛亮,三弟諸葛均的兄弟之情比較淡薄,而且二弟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吞吐宇宙之才,不管是出於於私心也好,還是兄弟之間真的感情變淡了,總之,諸葛瑾絕對不會邀請二弟諸葛亮到東吳輔佐孫權,以免威脅到自己在東吳的地位和好不容易和孫權建立起來的“神交”之情。

而即便諸葛瑾邀請二弟諸葛亮到東吳輔佐吳侯孫權,我想諸葛亮也斷然會拒絕,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既傳統,三觀又很正的經世大才,他要等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漢室後裔劉備。

諸葛亮在隆中結廬而居,日耕夜讀,雖遠離政治,卻對天下大勢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遠見。諸葛亮與徐庶、崔均等人是好友,徐庶曾短暫做過劉備的軍師,崔均是東漢太尉崔烈之子,崔烈後來為董卓所害,崔均便與袁紹一起在山東起兵討伐董卓,此二人都是當時的名士,以效忠漢室為宗旨,諸葛亮與他們二人相交,說明他的政治理念和抱負,就是通過自己所學,來盡已所能助劉備奪取天下,恢復漢朝江山。

當時,漢室地方諸侯不止劉備一人,還有荊州劉表,益州劉焉,劉璋父子等,諸葛亮為什麼獨對劉備另眼相看呢?

因為劉備的起點實在是太低了,劉備雖然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到了他這一代早已經褪去了皇族的光環,成了靠織蓆販履為業的平民,在講究門第出身的漢末,劉備這樣的寒微之士要想成功其實是很難的。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有經天緯地之才。樂毅當年輔佐弱燕連陷強齊七十餘城,差點使齊國滅亡。劉備的形勢就如當年備受欺凌的燕國,以諸葛亮之才,輔佐劉表、劉焉這樣的庸碌之人,還不如輔佐“潛力股”劉備,最為關鍵的是,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在隆中對策,諸葛亮向他陳說的三分天下之計,便是為劉備將來建立蜀漢基業,與魏、吳成為鼎足之勢所打造的宏偉藍圖。

最後說說諸葛亮的族兄弟諸葛誕吧,這也是個狠角色,在魏國官至徵東大將軍。

諸葛誕與諸葛亮同是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但他們的關係顯然因為分事三主而極度疏遠,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什麼交集。

既然沒有什麼交集,那麼世居北方的諸葛誕入仕曹魏便顯得再正常不過了。諸葛誕在魏國同樣得到重用,而且對魏國很忠心,齊王曹芳繼位後,大將軍曹爽專擅朝政,諸葛誕得到曹爽的重用,被任命為揚州刺史。

諸葛誕與諸葛亮家族之間唯一的交集就是吳國和魏國的東興之戰,吳國的主將是諸葛瑾之子,太傅諸葛恪,東興之戰中時任鎮東將軍的諸葛誕與鎮南將軍毌丘儉、徵東將軍胡遵率領七萬大軍進攻東興,東興之戰最後以魏國的慘敗結束,此後諸葛誕與諸葛亮家族再無任何交集。

諸葛誕曾協助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為好友夏侯玄、王凌等人被誅,心自不安,於甘露二年(257年)起兵反對司馬昭,並求援於東吳,東吳兩次來援都被打退,諸葛誕最後被胡奮所斬,並夷滅三族。

諸葛亮三兄弟中,諸葛亮與幼弟諸葛均的感情最深,諸葛均從小便由二哥諸葛亮悉心照顧,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時候,諸葛均陪著兄長在南陽隱居晴耕晚讀,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諸葛均積極留在隆中種田度日,直到後來兄長諸葛亮把他引薦給劉備,蜀漢建立後諸葛均出任長水校尉一職,蜀漢滅亡後,諸葛均隨後主遷往洛陽,途中病逝。

諸葛亮兄弟的不同人生,都是他們各自的選擇,志趣不同,理想不同,自然無法走到一起共事一主,他們各奔前程,在不同的陣營裡面效命,也是盡到了人臣應有的本分,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兄弟所得到的待遇,可謂是空前的,這絕對屬於智商、能力都爆滿的兄弟。


大國布衣


其實道理很簡單,諸葛家的想法就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即可保諸葛家立於不敗之地!


各有所成的諸葛三兄弟

諸葛三兄弟被稱為“龍、虎、狗”,《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這三位兄弟分侍三主,且都有所成就,其中諸葛亮為劉備出謀劃策,官至蜀漢丞相,掌管一國實權,是龍;諸葛瑾在東吳服務於孫權,成為其重要謀士,是虎;諸葛誕選擇了曹丕,官拜曹魏大將軍,是狗。狗乃“功狗”的意思,可不是罵人啊!是指有功的將軍。有此可見,雖然三兄弟成就不同,但是功勞卻都不小,在三國各有地位,也基本上都完成了家族使命,只是諸葛家的運氣不是最好,如果最終成就一統的國家是蜀漢,那諸葛家才是最大贏家了。


諸葛家的抉擇

諸葛家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三兄弟共事一國;另一個則是三兄弟各事一主,顯然諸葛家選擇了後一種。

三兄弟共事一主,需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家族願意賭一把,不富貴則覆滅,但是當時天下大亂,局勢極為不明朗,諸葛家不敢做這樣的豪賭,諸葛家輸不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導致無法達成三兄弟共事一主,這個關鍵的人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看天下局勢極準,他“躬耕於南陽”即知三個天下的大勢,所以他看到了未來,他深知曹操定有所成就,但是他沒選擇曹操,第一,曹操是漢賊,諸葛亮與曹操不能共處,第二,諸葛亮在曹操之處,並不會受到重用,不可能掌控魏國實權,難達成他的大志,也滿足不了他的抱負,於是他選擇搏一次,跟了劉備,爭霸天下,完成抱負,但是結局不如人意,正是“得其主,不得其時。”由於這個原因,三兄弟共事一主也很難達成共識,至少諸葛亮是不願意。所以,從大局出發,三人各事一主,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但是最穩妥。


諸葛家的運氣較差

諸葛家的折中之法,雖然是中庸,但是也有好壞之分,“龍虎狗”三兄弟,最後稱雄的國家是“狗”所在,而諸葛誕卻是三兄弟裡壓的最差的那個寶。如果是蜀漢贏得天下,諸葛家崛起是必然了,如果是東吳成就霸業,諸葛家也地位超然,結果卻是最差的那個,諸葛誕雖然成就也不小,只是可惜司馬氏對曹氏的架空,讓諸葛誕的努力化為泡影,不過,諸葛誕的忠義之心卻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歷史就是這樣留有遺憾,才有了這無數英雄傳奇、嘆息與佳話!

諸葛家的策略在我看來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的選擇完全符合一個亂世家族該有的選擇,我覺得這是正確的,畢竟存活下去,才是一切崛起的基礎。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我,一起了解歷史!


野史日記


在社會歷史上往往出現兩種明顯的傾向,同一個大家族內部的這些兄弟為實現各自的人生目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為不同的軍事政治集團服務。比如說諸葛亮及其兄弟諸葛瑾、諸葛誕他們三個人分別輔佐的是蜀漢、東吳和曹魏三個政權。

還有一種傾向是同一個家族內部的親戚朋友,互相介紹,互相引薦,為同一個軍事政治集團服務,這在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的,就像現在,民工外出打工一樣,一個人出去找到了一份工作,就會把自己的親戚朋友、同村裡的鄉親介紹去打工,甚至在一個工地上形成一個打工集團。

在三國時代這樣的家族也不少,比如說司馬懿家族就一直就輔佐曹魏政權;還有荀彧、荀攸叔侄兩個也都是曹操的高級幕僚、得力助手。

像諸葛亮家族的三兄弟選擇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分別輔佐劉備、孫權和曹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首先來說諸葛瑾,諸葛瑾的年齡比較大,諸葛瑾15歲的時候,他們的父親諸葛圭去世,當時諸葛亮只有8歲,諸葛均更小。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均就跟著他的叔叔諸葛玄生活。

而這個諸葛瑾呢,因為年齡比較大,就獨立生活。當時是國家動亂,為了避亂諸葛瑾就到江東居住生活,但是諸葛瑾這個人才能很突出,當時孫權正在招賢納士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所以就把諸葛瑾納入自己的麾下。

諸葛瑾就成了孫權手下的一員得力干將,後來,諸葛亮長大成人,諸葛亮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對天下形勢分析的很透徹,他很清楚自己雖然才華非常了得、非常出眾,可以幹出了一番事業。

但是不可能完成匡扶漢室、扭轉乾坤的大業,儘管如此他也絕對不想去做亂臣賊子的幫兇,所以他就選擇了輔佐劉備。

跟隨劉備從火燒博望、火燒赤壁、火燒上方谷靠著自己的神機妙算,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下了一片江山——蜀漢政權。

這時候的諸葛瑾呢,也已經在東吳迅速崛起,成為了東吳的大將軍,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

諸葛亮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不可能靠著自己的哥哥去謀一份差事,當年他和龐統並稱兩位傑出人才,他給龐統寫了一封推薦信,龐統去找劉備沒有拿出這封推薦信,更何況諸葛亮雅量高志,才華出眾的人,他更不可能依靠別人的推薦去獲得一一番事業的成功,他必定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江山。

所以,諸葛亮必然要走上一條與他的哥哥完全不同的道路。

再說諸葛誕,諸葛誕比較年輕,諸葛誕的年齡比諸葛瑾和諸葛亮要小很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遠祖就是諸葛豐,距離他們生活的時代200年。所以說,諸葛誕與諸葛亮、諸葛瑾之間的關係並不密切,他們的親戚關係已經很疏遠了。

諸葛誕一直生活在北方,是曹魏政權的實力範圍,諸葛誕有一定的才華,再加上他和夏侯玄的關係很好。在夏侯玄的提攜之下官越做越大,成了徵西大將軍。

在東漢末年、魏晉時期有一種非常落後的制度叫門閥制度,看一個人首先要看這個人的家庭出身、門第的高低——是豪族還是寒族。

由於諸葛亮和諸葛瑾在三國時期名聲太大、影響太大,正面的促進了諸葛誕人生和事業的發展。

在歷朝歷代封建家族為了避免政治上軍事上的風險,往往會把自己的子弟引向不同的發展道路,為不同的軍事政治集團服務,避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而使整個家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這也是一種惜福保家的智慧。


小小嬴政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各在魏蜀吳三國只是巧合而已,談不上有什麼目的。

他們三人是徐州琅琊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諸葛氏是當地的望族。其中諸葛瑾和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誕是他們的族弟,和他們的關係較為疏遠。

諸葛瑾為何在東吳

諸葛瑾比諸葛亮年長7歲,是家裡的老大。他10歲時母親去世,15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於是衰敗。而長兄如父,他還有2個弟弟和2個妹妹需要撫養,這讓諸葛瑾壓力無比巨大。

好在他的叔叔諸葛玄還算對他們不錯,一直照顧他們兄弟姐妹幾人。但不久後諸葛玄要遠離家鄉去豫章郡做太守,為了不讓自己的侄子侄女受罪,便說要帶他們一起走。

而諸葛瑾當時已經成年,認為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可能也出於繼承遺產的想法,便沒有跟隨叔叔,而是留在了家鄉。於是諸葛瑾和他們就此分離。

而當時中原地區軍閥混戰,戰火不久波及到了琅琊,諸葛瑾為躲避戰亂便避難江東。由於諸葛瑾早年曾在洛陽遊學,飽讀經書,因此很快在江東顯名。200年的時候,他被孫權姐夫弘諮所推薦,孫權驚異他的才華,於是受到重用,並最終做到了東吳的大將軍、豫州牧。

他的長子諸葛恪成為孫權的託孤大臣,後來被政敵擊敗,全家被誅。他的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為子,後來死在了蜀漢。諸葛恪被平反後,諸葛亮便讓諸葛喬的兒子諸葛攀回到東吳延續諸葛瑾的香火。

諸葛亮為何在蜀漢

189年,諸葛亮和姐弟四人跟著叔叔諸葛玄南下前往豫章,但諸葛玄沒在豫章站穩腳跟,又去投奔他的好友荊州牧劉表,不久諸葛玄去世,於是諸葛亮便在荊州定居下來。此時20歲左右的諸葛亮便躬讀于山野之間,還廣泛結交荊州士人,和徐庶、崔州平等人交好。因其胸懷大志,被龐德公稱為“臥龍”,在荊州也算小有名氣。

此時,劉備被曹操擊敗依附荊州牧劉表,徐庶前來投奔劉備。207年,徐庶、司馬徽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於是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此後,諸葛亮展示出其過人的才幹,更是對劉備忠心不二。劉備駕崩時任命諸葛亮為託孤大臣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誕為何在曹魏

諸葛瑾和諸葛亮是因為父母雙亡、躲避戰亂而離開了家鄉琅琊,不過諸葛誕卻沒有如此,而是一直待在家鄉。而徐州最終歸屬曹魏,所以諸葛誕自然就在曹魏了。

諸葛誕的年紀應該要比兩人小很多,他在曹魏中期開始顯名,展示出過人的軍事才華,因此被司馬懿、司馬師重用,幫助其平定兩次淮南之亂,並最終做到了徵東大將軍。

雖然諸葛誕被司馬氏重用,不過他對曹魏還是忠心的,當他看到司馬氏權傾朝野,架空曹魏皇室,又誅殺其好友夏侯玄等人,便決定起兵反對司馬昭,是為第三次淮南之亂。

但諸葛誕因為和文欽發生內訌,最終失敗,被司馬昭誅滅三族。


石頭說歷史


我是99隨便,我來為您解答。

三國時期大家族的公開秘密,拼命培養精英弟子,凡是有機會當皇帝的人,都要送一個弟子過去輔佐,這就是“大家族的生存之道”。

三國時期的諸葛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

諸葛氏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龍”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虎”是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狗”是曹魏司空諸葛誕。

三國諸葛氏,祖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先祖諸葛豐西漢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讓我們來看看,三位諸葛如何成為魏蜀吳三國的重要大臣?

諸葛瑾(諸葛亮胞兄):

史書記載,諸葛瑾為避戰亂遷到江東,公元200年前後,諸葛瑾大約26歲,一說由魯肅推薦,另一說是由孫權的姊婿弘諮推薦,總之是找到了一個有地位的人,把自己推薦給孫權,成為東吳帳下一員。

諸葛誕(諸葛亮堂弟):

由於他父親諸葛豐是名醫,諸葛誕年輕時就做了榮陽令,自然而然是魏國臣子。

諸葛亮:

史書記載,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但他這個“隱居”很奇怪,不僅結交名士,品評時事,而且還獲得了“臥龍”的雅號,然後在徐庶的推薦下,由劉備“三國茅廬”請他出山。

關於諸葛亮成功進入劉備帳下,確實很古怪!

無論怎麼看,劉備的“三顧茅廬”都是諸葛亮刻意造成的結果,就是設了個局,故意勾引劉備上鉤,然後裝作風雅之士,來了一句“窗外日遲遲”。

無論哪路諸侯當了皇帝,諸葛氏都是有功之臣。

仔細想來,諸葛氏的三位精英弟子,分別投靠了魏蜀吳,應當是精心策劃好的計謀,完全符合大家族的生存之道,多方下注,無論哪一邊最終贏了,諸葛氏都能得到好處。

不過,三國諸葛氏的做法雖然聰明,但結局卻很失敗。

諸葛亮死後,他兒子諸葛瞻雖然迎娶了蜀漢公主,卻戰死在綿竹!

諸葛瑾死後,他兒子諸葛恪敗給魏國,被滅三族!

諸葛誕在魏國起兵,被司馬懿所殺,滅三族!

話說,三國諸葛氏的一時三鳥之計,結果挺倒黴的,三位精英弟子“龍虎狗”雖然都當了大官,但結局都不好,各自的子孫都死了個乾淨,算是一個非常失敗的“大家族生存之道”。

三國時期類似的例子還有哪些?

三國時期著名的潁川荀氏,荀彧為代表的"荀氏八龍”很有名氣,都在曹操手下當官,但荀彧的哥哥(一說弟弟)荀諶,卻偷偷跑去袁紹手下當了幕僚。


99隨便


俗話說,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三國時期的諸葛家族就領悟到了這句話的精髓,在曹魏、蜀漢、東吳都發展了自己的家族勢力,蜀漢丞相諸葛亮、東吳大將軍諸葛瑾、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這三兄弟分別在各自效力的國家受到重用。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個國家最終無論哪個國家統一天下,諸葛家族都是大功臣,他們的家族自然顯赫,然而讓諸葛家族沒想到的是,三家歸晉,三個籃子都破了,諸葛家三兄弟都是人中之龍,那麼他們三兄弟如果非得進行一個能力排名,他們之間的排名會是怎樣的呢?

TOP1:“天下奇才”諸葛亮

劉備在請出諸葛亮之前,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諸葛亮通過“隆中對”,為劉備指出一條明路,使得劉備開始擁有自己的戰略規劃。曹操南征之時,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兵敗長坂,危急之際,諸葛亮臨危受命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抵抗曹操。諸葛亮長於內政,在劉備東征西討時,主要承擔後勤工作。

益州之戰,諸葛亮奉命帶張飛、趙雲率軍渡江,分定郡縣,與劉備在成都城下匯合,白帝城中,劉備託孤諸葛亮,留給諸葛亮一個千瘡百孔的蜀漢:與東吳聯盟破裂,南中四郡反叛,蜀漢精銳喪失殆盡。而諸葛亮力挽狂瀾,對外恢復與東吳的同盟關係,對內平定南中之亂,又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挽救了瀕臨滅亡的蜀漢政權。平定南蠻叛亂以後,先後五次出兵北伐曹魏,雖然未能恢復中原,但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戰術性勝利,奪取了武都、陰平二郡,減低了蜀漢與魏國的國力差距。

在選賢舉能方面,諸葛亮推舉了蔣琬、費禕、董允、向寵、姜維等人才。其中蔣琬、費禕、董允與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英”,姜維則繼承了武侯遺志,被稱為“蜀漢最後的守護者”。諸葛亮病逝以後,司馬懿來到諸葛亮留下的軍營處,感嘆道:“天下奇才也!”諸葛亮死後,蜀漢百姓無不為之痛哭流涕,晉武帝司馬炎發出:“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的感嘆。

TPO2:“寬宏高雅”諸葛瑾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東吳重臣,諸葛瑾主張聯劉抗曹,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孫權與劉備針對荊州歸屬簽訂的湘水之盟,就是諸葛瑾促成的。他性格寬宏高雅,深受孫權敬愛,多次委婉的勸諫孫權,而孫權也樂於接受諸葛瑾的勸諫。諸葛瑾隨呂蒙一起討伐關羽,在呂蒙病逝後擔任南郡太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起兵討伐孫權時,孫權派諸葛瑾作為使者求和,諸葛瑾對劉備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試圖說服劉備分清楚輕重緩急,停止進攻孫權,然而盛怒的劉備拒絕接受和談。孫權稱帝以後,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後成為東吳託孤大臣。

TOP3:“嚴毅威重”諸葛誕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官至曹魏徵東大將軍,曾率軍平定反抗司馬氏的毋丘儉、文欽叛變,然而諸葛誕發覺司馬氏意圖篡位以後,決定起兵勤王。公元257年,諸葛誕起兵討伐司馬昭,又求援於東吳,很快被平定,諸葛誕身死,被夷滅三族。諸葛誕如果一開始就跟著毋丘儉、文欽一起反抗司馬氏,諸葛誕、毋丘儉兩大名將強強聯手,也許還能成功呢!可惜諸葛誕偏偏要助紂為虐,幫助司馬氏去剿滅忠於魏室的毋丘儉,最終身死,難道不是咎由自取麼?他比起諸葛亮和諸葛瑾,真是差遠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亭殿閣


這個說法不嚴瑾。諸葛亮的三兄弟分別是:諸葛瑾、諸葛亮與諸葛均。其中諸葛瑾是效力於東吳,諸葛亮與諸葛均都效力於蜀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效力於曹魏的諸葛誕,並非諸葛亮的親兄弟,而是其族弟。

在三國時代,諸葛氏家算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家族,諸葛亮是蜀漢的丞相,諸葛瑾是東吳的大將軍,諸葛誕是魏國的徵東大將軍。三人同出於一家族,為何分別效力於三個國家呢?

我按照出場順序,來說說三人何以走上不同之路。

第一,諸葛瑾出道最早,他為何跑到東吳?

這得從諸葛瑾與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說起。諸葛家族本是琅邪郡的一個望族,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公元187年,諸葛珪去世,當時諸葛瑾十五歲,諸葛亮八歲。由於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年齡尚小,便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而諸葛瑾年齡比較大,就早早開始獨立生活。

建安五年(200年),由於中原戰亂不斷,而江東則比較安定,於是諸葛瑾便避亂於江東。由於諸葛瑾才華橫溢,博覽《詩經》、《尚書》、《左氏春秋》等典籍,當時也比較有名氣。後來有人把他推薦給了孫權,孫權對諸葛瑾的才華十分欣賞,諸葛瑾也因此步步成為東吳政權的重要人物。

在孫權與劉備結盟後,由於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因此成為孫權與劉備之間的一條紐帶,地位更加重要。後來孫權與劉備反目,劉備大舉進攻東吳,孫權派諸葛瑾前去與蜀漢交涉。當時有人站出來造謠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心懷異志,表面上與劉備議和,暗地裡卻打算投降劉備。對於這些風言風語,孫權的答覆是:“我與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會負我的,就如同我不會負他一樣。”

孫權與諸葛瑾相識既久,交往甚密,對他的為人知道得一清二楚。諸葛瑾為人正直,不合道義的事他不幹,不合仁義的話他不說。孫權曾經想讓諸葛瑾說服弟弟諸葛亮歸順東吳,諸葛瑾答道:“我弟弟已經投奔劉備,就有了君臣的名分,從道義上說不能再有二心。弟弟不留下來,跟我不會投奔劉備是一個道理。”

這就是諸葛家的家風,為人臣者止於忠,兄弟兩人效忠於不同的君主,都應該盡職盡責,盡到自己的本分。

第二,諸葛亮為什麼效忠於蜀漢?

諸葛亮在八歲時,由於父親去世,就跟著叔叔諸葛玄。當時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後來又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就跟著叔叔,從豫章到了荊州。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哥哥諸葛瑾呢?從史料分析,有幾個原因:其一,諸葛亮與諸葛瑾的關係,似乎很一般,兩人並沒有深厚的兄弟感情。畢竟諸葛亮年齡尚小時,就跟哥哥天各一方了。其二,諸葛亮志向遠大,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這種人,只能做大,不能做小。當時諸葛瑾在東吳還不是重量級人物,諸葛亮去投靠哥哥,只能從更低的位置幹起,這不符合他的個性。

幸運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當然,這也是劉備的幸運。從諸葛亮出山那刻起,他就是劉備集團的重要人物,他不是從底層摸扒滾打上來的,而是一步到位。為此,諸葛亮內心深處,是十分感激劉備。

後來諸葛亮回顧往事時,這樣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那個時代,“士為知己者死”。劉備無疑是諸葛亮的知己,諸葛亮對他的報答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不可能再去投靠東吳或曹魏。同樣,孫權也是諸葛瑾的知己,一手提拔了諸葛瑾,因而諸葛瑾也堅定不移地輔佐孫權。

第三,諸葛誕生活於魏國,效力於魏國是很自然的事

諸葛家族本是在琅邪郡,但諸葛瑾、諸葛亮卻早早離了家,因而一個選擇去了東吳,一個選擇去了蜀漢。但諸葛誕則不同,他一直生活在北方,而這裡是曹魏的地盤。

其實諸葛誕與諸葛亮兄弟雖然同出一族,但只能算遠親。他們的共同先祖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司隸校尉諸葛豐,那都已經是兩百年前的事了。

諸葛誕與諸葛瑾、諸葛亮雖然是同族兄弟,但是年齡似乎比他們要小很多。在諸葛亮與諸葛瑾去世後,諸葛誕才在魏國軍界崛起。那麼,諸葛誕的崛起,與諸葛瑾、諸葛亮有沒有關係呢?我認為有很大的關係,儘管他們可能從來也沒見過面。

我們知道,從魏國時代開始,興起了一股社會風氣,就是極其重視門第出身。在諸葛亮、諸葛瑾之前,諸葛家族雖然也算是名門望族,諸葛珪、諸葛玄也當過郡丞、太守等,但是比起袁氏、曹氏等望族,相差太遠了。但是,在諸葛瑾、諸葛亮之後,諸葛家族聲名大噪,一舉成為天下最負盛名的家族。

應該說,諸葛誕是沾了諸葛亮的光,如果不是諸葛家族的背景,我懷疑他僅靠自己的實力,能否當上魏國的徵西大將軍。

為什麼這麼說呢?

諸葛誕能交上好運,主要是與夏侯玄的關係特別好。曹爽專權後,重用夏侯玄,而諸葛誕就水漲船高了。他與夏侯玄交情那麼好,這裡是有門第的因素,這是一個入門檻。如果諸葛家族沒出諸葛亮、諸葛瑾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可能就衰敗了。失去門第優勢的諸葛誕,就不具備結交高層人脈的機會,只靠自己的奮鬥,是很難登龍門的。


君山話史


古代封建時期,有很多的大家族,東漢時期比較有名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夏侯家,諸葛家及司馬家等等,但是諸葛家族明明是親三兄弟為什麼分別投靠不同的勢力了呢?諸葛亮跟隨了劉備,諸葛瑾投靠了孫吳勢力最終也坐的大將軍位置,諸葛誕在魏國也做了不小的官。

很多人對其哥三投靠不同勢力表示懷疑,他們哥三是不是下一盤大棋,無論最後是哪家統一了全國,他們哥三都有一個人可以手握不小的權利,這個是無意之舉還是或者是故意這樣選擇的?

雖然他們哥三在不同的陣營裡,但是他們都是忠心耿耿,沒有互相勾結,見面時依舊兄弟相待。

三國時期非常看重出身世家,袁紹四世三公的顯赫世家,這也就是為什麼劉備剛出現時非要套個西漢中山靖王的後代,而且一般世家不會把所有籌碼都壓到一方勢力上,這樣可以避免整個家族全部覆滅的情況出現。

同時還有一個原因,如果三人同時侍奉一位君主,不管是誰做為君主,其實都害怕自己的手下串聯一氣,特別是像這種三兄弟的在這亂世之中,如果三人都手握大權,難道君主不會害怕他們行曹操之事,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在同一陣營,必定有二人得不到重用,諸葛三兄弟號稱“龍虎狗”肯定都是有真本事之人,誰願意自己的才華得不得賞識,默默無名直到老去,這樣還不如分開。

諸葛兄弟三人也是絕頂聰明的,這樣分開投奔不同的勢力,無論從家族還是自己前程的角度考慮都是明智的選擇,然而不行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兄弟三人最終都戰死沙場,後代也被殺害,諸葛家族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如果你處於這樣的亂世之中,你有幾個兄弟,你會怎麼選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