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主官逃跑,此將率領一個軍死守洛陽,創造殲敵2萬餘人戰果


抗日戰爭從1937年打到1944年時,日軍已經成為強弩之末,失敗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在1943年日本帝國主義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失利。東條英機為了挽回敗局。在1944年3月,日寇大本營制定了《一號作戰計劃》,此戰主要目標,是打通中國東北到東南亞大陸交通線,從而援助太平洋失利的日軍。

為了實施此戰略,日寇集結了15萬兵力。蔣介石也知道這次日軍企圖。最後統帥部決定以洛陽為誘餌牽制日軍主力,然後再調及周邊部隊圍攻戰略計劃,史稱河南會戰。如果此戰成功,日寇的一號作戰計劃就會宣告破滅。然而,此戰的軍事主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等畏敵退縮,逃跑了。導致日軍將洛陽重重包圍,而河南會戰中的洛陽保衛戰,也是這次會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雖然軍事主官逃跑了,但是,洛陽守將第15軍軍長武庭麟將軍,並沒有棄城而逃,他則是選擇死守洛陽,與日寇決一死戰,保衛家鄉。因為,武庭麟將軍就是河南人。

軍事主官逃跑,此將率領一個軍死守洛陽,創造殲敵2萬餘人戰果

武庭麟(影視形象)


洛陽保衛戰,戰前部署,武庭麟決定把15軍分成三個部分,分別鎮守西工、邙嶺、城廂3個地區,而軍直屬炮兵營隨時待命,火力支援各陣地。5月9日洛陽保衛戰正式打響。

日寇第1軍侵佔澠池,然後兵分兩路,以最快的速度佔領洛陽周邊城市,使它成為一座孤城,當時武庭麟的15軍主要分佈守洛陽。因新安,陝縣、靈寶、盧氏,洛寧、伊川、嵩縣等地相繼淪陷。

5月11日日寇到達洛陽城外,這場保衛戰役正式進入高潮。敵軍率先向64師西工前沿陣地發起攻擊。雙方展開了兩天激烈的戰鬥。在兩天的激戰中,我守軍傷亡過重,兵員嚴重不足。為了不必要的犧牲,保存兵力繼續戰鬥,12日晚上64師主動放棄陣地,後撤,構建新的防線阻擊敵人。

軍事主官逃跑,此將率領一個軍死守洛陽,創造殲敵2萬餘人戰果

洛陽保衛戰


在新的陣地,15軍將士們在軍長武庭麟的指示下,利用邙嶺的梯田斜坡、懸崖壕溝及各村民房修成槍眼,用混凝土和磚石修築隱蔽火力點,以散兵壕和交通溝把各個火力點連接起來。在火力點外面架設鐵絲網,挖防坦克壕,在防坦克壕附近埋設地雷。

有時兩軍為了爭奪陣地進行了慘烈白刃格鬥。要知道,武庭麟的15軍前身是來自劉鎮華的鎮嵩軍,這支軍太多成員都是刀客出身。所在白刃戰時15軍成員還佔點優勢,可是一直得不到補給15軍,每倒下一個戰士,戰鬥力就減少一點。而日寇的援兵卻是源源不斷,增援前線。

5月23日,洛陽保衛戰進入關鍵時刻,日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佩服15軍將士的作戰勇敢,佔在軍人角度,希望城內守軍投降,不要無謂的犧牲。勸降書當場遭中國守軍司令武庭麟將軍嚴詞拒絕。憤怒的日軍,在這一天之內向城區發炮約8000餘發。導致城中百姓死傷無數。

軍事主官逃跑,此將率領一個軍死守洛陽,創造殲敵2萬餘人戰果

洛陽保衛戰


5月24日,敵人向94師守衛的東半城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由敵軍火力強大,94師被迫後撤城中,利用民房和敵人進行巷戰,逐街逐巷進行爭奪,敵人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日暮後,全城進入混戰狀態。經過激烈戰鬥,共斃傷敵人8000餘名,15軍官兵也傷亡3000餘人。

最終這場保衛戰,15軍因力量懸殊,人數太少,根本無法與敵人相抗情況下15軍軍長武庭麟帶領千名士兵突圍,洛陽淪陷。然而,在保衛洛陽的整個戰鬥中,15軍也取得殲敵2萬餘人戰果,實在是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