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叫“智慧”

我要說一個我們非常熟悉但實際上又特別陌生的概念:“智慧” 。“智慧”這個詞我們經常用,一般認為這是一個比“智商”和“知識”都高級的詞。我們也在生活中有時會覺得某個人說了一句話覺得這個人非常有“智慧”。


到底什麼叫“智慧”

“智商”,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比如,邏輯推理、短期記憶力這些與積累了多少知識關係不大的,但是能反映大腦運算水平的能力。

“情商” 這個詞經常被濫用,但心理學家有比較明確的定義,是指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比如意志力,遇到挫折不崩潰而保持樂觀。

那麼“智慧”是什麼呢?現在心理學家對這個詞也有比較明確的定義了。來自加拿大、德國和荷蘭得四位研究者發表了一篇題目為:《面對日常挑戰的明智推理》

這篇論文在引言部分介紹,目前心理學家們的確開始關注“智慧”了,而且對老百姓說的“智慧”這個詞在心理學裡應該代表什麼意思有了一個共識:所謂“智慧” 就是“明智的推理”

這裡說的推理跟“邏輯推理”不太一樣,不是指做數學題或者警察推理辦案,它的意思更加廣泛,是指通過你的理性,對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質量很好、可以用很長時間的名牌包,價格很費,還有一個質量般,但是價格便宜的普通包,你買哪個?國家開放二胎政策,你生不生?教師節,你兒子同學的家長給班主任送了厚禮,你送不送?你現在有50萬的資金想要存銀行、購買基金還是炒股?


到底什麼叫“智慧”

能不能做好這些選擇,和你的數學成績關係並不大(當然也有點相關性)這既不是邏輯推理,也不是腦筋急轉彎,掌握的知識多,未必對解決這些問題有“直接的”幫助。

比如:將50萬資金存銀行風險最低,炒股風險會高,最近一段時間家裡需不需要大額的費用支出影響你的決策行為?這些問題是沒有標準答的,你必須考慮到自身的情況,還要考慮當時你所處環境的情況,綜合判斷,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這種選擇能力,不是知識,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心理學家乾脆就把這種能力叫作“智慧”。

智慧都需要什麼能力呢?你得對周用環境非常敏感,能從一個更大的視野中看待這個問題;你得有靈活度,能同時考慮不同的觀點:你得善於自我反省,承認自己的認識是有限的。


到底什麼叫“智慧”

此前就有研究表明,這種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對提高個人的生活水平來說,比智商更有用。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從三個方面考察了一個人的智慧水平。

1:智識上的謙遜一我知道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合理評估這件事,我知道未來可能還有不確定性。

2:超越自我一我知道我身在這個事件之中可能會當局者迷,如果能從旁觀者的視角看問題,也許更好。

3:考慮他人的觀點,達成妥協一我知道不同觀點的利弊,能理解這個事件的參與各方的想法和立場。我不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考慮跟別人的關係。

這個結論非常有學術味道,就是說智慧可能不是一個人的特點很有智慧,大概不是這個人比那個人有智慧,而是每個人有時候面對這種情況很有智慧面對別的情況沒有智慧。

這其實是個好消息,說明智慧跟智商不一樣。智商很難通過訓練提高。那麼,現在既然個人面對不同的情況,智慧有差異,智慧也許是可以學的!如果我們多熟悉一些不同的局面,也許我們就能學會更多地使用智慧。


到底什麼叫“智慧”

這個研究還發現兩個小結論,也很有意思。

一個是當你跟別人在 起的時候,你就更有可能使用智慧。這個可以理解,有別人在場,我們就更容易從其他的視角去考慮問題。

另一個結論是,智慧跟這些受試者的性別和受教育程度關係不大,唯一有關係的是年齡,年齡越大的越有智慧。這個很容易理解,年齡越大生活閱歷越豐富遇到的分析處理問題的經驗就越多。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叫“明智推理”

那麼以後再遇到什麼事情,想想我能不能先別衝動地做決定,能不能用點兒智慧。謙遜謹慎,旁觀者清,達成妥協,這些都是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的品質。能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到這三點,就是有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