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百岁老人的临终告白,带你穿越人生迷雾

近些日子,不太爱说话,总希望可以静静地思考一些问题,诸如生与死。

疫情让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让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台湾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有句名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鞭策着我很多年,但我始终做不到“做自己”,很轻易地就被生活无声地推着走,在前行的路上,挣扎着努力保持清醒。

关于生命的很多命题,我有着各种各样的迷思,最近读到了日本105岁医生日野原重明临终前的一本访谈录《活好》,给了我一些启示,有些答案在会心一笑后将指引着我好好活着。

《活好》——百岁老人的临终告白,带你穿越人生迷雾


人活百岁,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也许大部分老人会是健忘、行动不便、听力极差的吧,但有一些个别的老人却令人佩服,我有幸接触的老人中,年纪最长、思想前沿的恐是中科院里八十多岁的老院士夫妇了,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和其他的处世原则都让我很欣赏,但日野原重明关于死亡、家庭、朋友等的理解却是让我动容。

01

生命并不是赤条条来去

在压力山大的信息社会,我们时常倍感孤独,我们也总认为生命来的时候是孤独的,走的时候依然是孤独的,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还要面对无数的孤独。《红楼梦》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生命注定是孤独的,可是,日野原重明先生却告诉我们:我们出生时是跟妈妈一起奋斗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点都不孤独,作为母亲,我实在是太认同了!

生有着妈妈的共同奋斗,而离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开始了新的起点,他说他常常忆起离世的妻子、亲朋,他们的音容笑貌在他的记忆深处似乎更加鲜活了。我们恐惧死亡,无非是恐惧烟消云散,一切化为乌有,可是借助老先生的话,我们可以淡然很多,因为人死后并不会消失,而会以更加深刻的方式留存在其他人的生命里。

既然生命不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么在人生旅途中,哪一些值得我们深思和珍惜的呢?

这次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三观,让更多人明白名利场对于生命而言多么地单薄无力,唯有家庭、朋友和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们称颂。

什么是家庭?

老先生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家庭就是在一起围着一起吃饭。可是匆忙的都市生活,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太难了,聚少离多才是常态,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两个人在一起才叫吃饭,一个人只能叫做充饥”,多么形象。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从餐具到食材,再到饭局,样样讲究,以前,哪怕一家子各自端着碗蹲在大门口吃着,也觉得是吃饭那回事,可是现在,一家人一起吃饭怎么却难了呢,哪怕兄弟父子间见一面都不易了呢?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老先生说:真正的朋友有一两个就够了,他们是祝愿你一切都好的人,由衷地永远都祝福你一切都好的人。我们现在的微信好友都太多了,可是那些是朋友吗?我想很多人的答案会是“全然不是”。怎么现在朋友圈的距离近了,感情却淡了呢,朋友却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我们从生至死,都不孤独,却聚集性爆发“孤独症”呢?

02

活出真实的自己

活出真实的自己,说实话,太难了,犹如蜀道之难!

我们有着各种身份,父母、子女、员工,哪一样也不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的,本已太累的我们还非得往自己身上贴各种标签,专家、达人、斜杠青年、跨界高手,为了维持形象,哪一样不是徒增负担呢?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诚实地做自己,努力活出真实的自己,老先生给了我们三个锦囊:

一是,不在乎身外之物。诸葛亮在54岁时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我们中国的先贤之者和日本的百岁老人都这样警示我们,但多少人可以放下名利场呢?

二是,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正如张德芬所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可是我们不仅容易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我们还被他人的情绪所影响,关注他人胜于自己,关注数据胜于内心。被他人推着走,迷失在自我的国度找不到出口。要破解,其实也只需回归简单、专注,给自己做减法。

三是,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我们可以为梦想而奋斗终生,但是当“梦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时,量力而行,“尽人事,听天命”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日野原重明先生的三个锦囊,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鼓起勇气行动起来。他说:“只要迈出第一步,看到的景色就会发生变化。只有行动才能打消不安。”

我们的诸多焦虑,大部分是源于身外物、他人言和才能配不上的野心,想要做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真正的安心立命,终须回归自己的内心,找到真实的那个自己。


关于人生还有很多话题,在日野原重明先生的《活好》里共有36个问题,提问者有老人、小孩、父母、子女,问的人忧心忡忡,因为“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老先生却答得风轻云淡却字字珠玑、每句都戳中要害。在人浮于事的世界里,希望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怦然心动的那一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