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按輩序叫人,五六歲小孩叫五六十歲大人“哥”,這合適嗎?

西行足跡


我國農村,經常可以看到這麼一種現象,那就是一個家族的宗親集體居住在一個地方,這樣居住的好處是更可以加強家族凝聚力,同時也能做到一家有事全村幫忙,以前的農村只要回到村莊,就會有一種家的感覺,現在則不同了,家族聚集的村落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5-6歲的小孩會叫50-60歲的大人為大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情況在農村並不少見,可以說是再正常不過的,就拿我們村子來說吧,我們村子就是屬於家族居住,在整個家族中氣氛都是很活躍的,而且小孩叫40-50歲的老人為大哥對我們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這就是輩分,哪怕你年齡再大,輩分在這裡,還是得叫一聲大哥,而且這樣做並沒有不尊重老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以前村子最早的開闢者是村裡的老一輩,它們在建設村子的時候都是平輩,但是每個人結婚生娃的年齡有不一樣,所以才會造成現在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其實是一種家族的傳統,同時也能讓家族更加和諧。


【小孩叫50歲老人為“大哥”,這種情況好嗎?】

這種情況其實有一定好處的,這樣更可以不僅小孩與老人之間的感情,就算是叫“大哥”,這樣也不會出現不尊重老人的情況,並且小孩叫老人大哥也可以讓老人更為開心,老人晚年什麼最重要,不是尊敬,而是開心,所以老人的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家族之間什麼最重要?當然是輩分啊,什麼都可以亂,唯獨這輩分不能亂,所以這也是家族能傳承至今的一種表現,輩分可能在很多村落中都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在家族村落中,是千萬不能亂的。


如果你覺得小孩叫50歲老人為“大哥”,就有點難以接受,那麼有很多家族村落的輩分都是不能接受的,在我們村,還有30歲的中年人叫小孩為“爹”的,沒辦法,輩分在這裡,這也是一種家族文化的傳承,而家族中並沒有誰會覺得不妥。


總結:

我覺得這句話合不合適還得老地方,如果是家族村落,這倒是沒什麼,畢竟家族的輩分絕對不能亂,如果是散居村落,那我覺得就有點強人所難了,所以說最主要還是得看當地村落的組合形式。


達人陳可可


說起來這個農村備份所造成的尷尬問題,我想我個人最有發言權,因為我的老婆所在他們家那邊輩分特別小,而我在我們家這邊輩分比較大,所以每次去我老婆家我都特別頭疼,很多比我老婆年紀還小的我們都要管人家叫表叔之類的,甚至年紀比我大不了幾歲的,我還要管人家叫爺爺。

當然啦,出現這種情況和我們國家5000年的文明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細,這是因為我們的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國家,而且歷史悠久,在以前的時候生產工具不先進,生產力比較低下的時候在以前的時候,而農業社會又比較穩定,相當於把一群人穩穩的固定在了一片土地上,因此久而久之在一起生活的人們因為各自結婚生子年齡之間的差異都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這種“輩分差”,也就是現在我們很多人所遇見的這種尷尬的情況。那麼出現這種情況到底合不合理?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這種問題?下邊老張簡單的談一下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首先,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合理的。因為我們國家是一個特別重視親情和血緣的民族,也有著幾千年的光輝歷史,因此我們首先要敢於承認這種“輩分差”,換句話說,這也屬於我們國家一種特殊存在的文化遺產,這個我們要從思想上能夠接受。但是接受貴接受,當我們真的要管比自己小的一個小孩叫長輩的時候,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和老張一樣是叫不出口的,這個也不是什麼羞恥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在老張看來這更像是一種人倫的正常體現,因為從人倫的角度上來講,我們自己的長輩適合自己有血緣關係存在一定的遺傳關係,所以造就了我們這種比較矛盾的心理和境遇。

第二,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要擺正心態。俗話說的好生活在一個圈子裡的朋友應該有相同的三觀,原本如果交通和信息不發達的時候,不過大家都是固定居住在一個村莊的話,那麼這種輩分的體現會更加的明顯。但是現在我們都知道人口的流動非常大,更多人已經漸漸的離開鄉村,別說農村居民的三觀已經發生了各種分化,因此很多的人可能不能夠接受這種情況,這個也是每個人不同的情況所產生的結果,老張在這裡也是比較的同情。但是換句話說回來,既然這種情況無法改變,我們就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尤其在重大關鍵的場合,該怎麼樣還是要怎麼樣,這樣是自己的禮貌問題。

如果心裡非常的不樂意的話,那咱們就減少接觸的概率,當然了,現在的很多人親情觀念也比較淡薄,而且很多人常年在外邊工作或者打工,有的人甚至已經完全變成為了城裡人,這樣的話實際上農村很多存在的輩分問題已經漸漸的模糊化。與此同時如果真的關係好的話,和輩分又有什麼關係?


老張談三農


我們一大家子在村裡輩最低,爺爺奶奶80多歲還要喊年輕的爺或叔,不讓他們喊,爺爺奶奶說不能亂輩,我只喊比我大的,比我歲數小的不喊,老公來我們村碰見人都喊爺或奶,我說你不怕喊錯,老公說除你們一大家子,喊任何人不會出錯,我老公在他村輩中上等,喊習慣了,我碰見老一點的喊爺奶,他們說喊錯了,是平輩,或者輩比我低喊我,


飄雲寇


這個我覺得我應該回答一下[呲牙]

在我老家小村莊裡,全部都是一個姓,一個祖先發下來的,很多都是隔了很多代的,但是我們都是按輩份起名的,所以有很多年紀比我小十多歲的,我卻要叫爺爺的,,還有一個只比我大幾歲的我要叫太爺的[捂臉]。但是沒有辦法,這個是必須要叫的,在我們哪裡有記錄的按輩分排的到我這都是第二十五代了,還有很多之前沒有按輩分起名的,傳到我們這裡不知道有多少代人,我們平時在村裡基本上如果年紀比我們大的,改叫叔叫叔,該叫爺叫爺,但是如果是同齡人,或者年紀比我們小的,平時是可以不用叫的,就叫名字,小孩懂禮貌的也會喊年紀大的加哥或姐,沒有題主說了,五六十歲了,叫五六歲的爺叔啥的,但是輩分在哪裡,續家譜的時候都是按輩分續的,和年紀沒關係,這也是一種傳統,一種美德,我們應該繼承,我兒子是第二十六代的老大,所以他的名字我是按輩分取的,我覺得應該繼承這份傳統


沉默三秒2


恩,這個也不僅僅是潮汕地區,其他地區的農村都是一樣的。比如我們重慶這邊。

我老公家裡,他老爸在幾個弟兄裡面排老么,然後他又是老么。最後的結果就是,他的輩分就很高。

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尷尬的事情,他的哥哥姐姐都快50了,我們三十多,他的表哥表姐們都接近60歲了。最尷尬的是,在他們那個大家族裡,很多七老八十的人,我們管人家叫哥哥姐姐,有些很大的小孩兒管他和我叫爺爺奶奶。

我......


餘小滿


這事兒在農村按父糸血親,長門的孫兒、末門的爺。同年出生的如果是一個先祖到五代的話,長門的(老大)長門,與末門的(老五)的老四,長門堂兄弟們就差五十歲,有一到人間就是在世的爺爺。孫子就有在前,爺爺來的後。你能人家倒過來,沒一點的道理,你敢胡叫,大人不打死你才中呢?只道不,這就是真正的禮一一輩分!

也就別說小姑奶奶,小姨奶奶,還小舅爺爺,這一說,不說人家啦,就我自己,有時,有叫我大舅的、姥爺的、姑爺的、姑老爺、還有叫姨姥爺的,我現在還九十歲的老岳母,老嶽姨家還一百零四歲的老嶽姨奶還在世,到一塊這大家人,一會迷了,這個是誰家的叫那大孫女什麼稱呼就得想一會兒。


河南008


這沒什麼合理不合理的問題,純粹是民俗問題。

鄉下老家也是這樣的。我們家所在的村子很小,幾十年時間,村民最多的時候大概也就十幾戶人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村子,家家人的輩份也都不一定相同。

我們家的輩份很小,記得在我上初中的時候,鄰居家的孩子出生,年齡整整小我一輪有多,但按輩份,我還是得叫他一聲叔叔。再後來,我參加工作了,他們家又連著多了三個妹妹,最小的幾乎跟我兒子同齡,可是,按規矩,我還是得叫她一聲姑姑。

而還有隔壁另外一家,輩份更高,他們家跟我同輩的孩子,我通通都得叫一聲叔公或姑婆的。每次一叫,連自己都覺得怪怪的,當然,被叫的人,也並不一定感覺舒服。

記得小時候,時間大概是在十歲左右之前吧,對自己輩份大的孩子,不管是年齡比你大的,還是比你小的,按照村裡的習俗,按照家長們的要求,你都得按輩分稱呼,否則,會被認為不懂規矩,那是要被村裡的長輩子們訓斥的。

但實話說,這種稱呼和叫法確實是會令人覺得怪異的,年紀小還無所謂,叫來叫去,不管中聽不中聽的,小夥伴們也不會太在意,甚至還覺得挺好玩的。可是,隨著年齡大了,可就不是那麼回事的了,尤其是對女的而言,更是不願意接受。

就前面說的我那姑姑、姑婆吧,小時候對我們的稱呼是真無所謂的,可是,等她們到了十五、六歲後,可就怎麼也不愛聽了,到了十八九、二十歲後,你要還叫她姑姑或姑婆的話,可是要遭罵的了。

因為,她們覺得你把她們叫老了,人家還沒嫁人、正是相親的年齡呢!把人叫得這麼老,別人還以為她們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婆呢,你叫人還怎麼相親嘛。所以,不讓你叫輩分那麼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此,後來等那些跟我們同齡甚至比我們更年輕,而輩分又比我們大的人,都長大了,我們基本上也就都直呼其名了。再不按輩分叫人,以免讓人尷尬。

說了這麼多,就想說明題主說的這事在農村非常普遍,五、六歲的孩子叫五、六十歲的人為大哥,一點也不奇怪。純粹就是民間習俗而已,無所謂合適不合適。


深秋曲豆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輩份!輩份長的人不是一下子就長的,比如說剛開始大家都是一個輩份的。但是有人結婚早,有人結婚晚,結婚晚的人孩子自然就沒有結婚早的人和孩子大!結婚早的孩子如果結婚也早,結婚晚的孩子也接著結婚晚,逐漸形成了一種年齡差,就出現了你的這種情況!這個叫做繁殖旺盛與不旺盛!在我們村有六十多歲的人跟我一輩,喊我老弟,他的孩子就要喊我小爺爺!也有比我輩長的,跟我同齡。那這樣我那個六十多歲的哥哥還要喊比他小几十歲的人喊叔叔呢!我還有個八歲的叔叔呢!你這個是完全合理的,但是他還小,你可以喊他名字,但是他不會喊你哥哥,他也只是喊你名字而已。這跟尊老敬賢完全沒衝突!因為你敬的是比你老的人,而不是比你輩份長的人!相反你要是老了,他要反過來敬你,因為你年齡長!



小祖祖兒


這並不稀奇,而且自古有之。

因為是同族近支,班輩不差,那就必須按輩份稱呼。老話說:懷抱的爺爺,拄杖的孫子,就是如此。

這個原因也很正常,比如從爺爺輩說,老大和老小能差20多歲,三代過來,均是老小的那一支,很可能差一兩代了,所以老人叫小的叔公很正常。

我記得12歲那年到陰平鎮表大爺家,跟著表大爺到田裡去時,見一40多歲中年漢子,表大爺對他說,這是城裡的你二叔。他恭恭敬敬的喊了個二叔,我卻臉騰的一下子紅了,不敢答應。……

這與現代、與尊老敬賢不是一回事。只要是同一家譜的,老幾支傳下來,能續上的,按輩分稱呼,非常正常。並不矛盾。當然,這在農村尤為看重,在城市裡,有點職務或財富的人不太喜歡按這個來,也沒什麼,但只要回到老家,他還得按這個稱呼。

記得看過一篇回憶錄,上世紀50年代,某正國級領導回老家時,見到某同族的鄉親,還當眾說:按輩份我還要稱你為九叔公呢。……


嶧縣西門裡老李


我家鄰居,和我同歲,都叫我爺爺的,他奶奶比我爸大好多,叫我爸爸叔。鄰村的,同歲小夥伴的爸爸也有叫我爺爺的。幾百年的鄰居就是這麼叫下來了,沒辦法的。我老婆家就反過來了,她爸爸年齡很大的都管好多十幾歲孩子叫叔,沒辦法,農村老鄰居的輩份不能亂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