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所寫的律詩和對聯,到底以古韻為標準,或者新韻為標準?

用戶儒林外客


關於這個問題時有爭執。現在對於詩詞聯的學習多是網絡教學,至於是選擇古韻還是新韻,要看你是在哪個網校學習。有些網校選擇古韻,有些選擇新韻。我初期進的網校只認古韻,先入為主的緣故吧,詩詞聯我也只認古韻,但是我也不反對別人用新韻哈。

學習律詩和聯,選擇新韻對於現代人來說相對容易一些,按照普通話的四聲來區分平仄,拿不準的查新華字典就行了。

如果選擇古韻的話,就必須對照平水韻表。因為即便是讀音相同或者韻母相同,按照古韻也不一定在同一個韻部(比如東冬、寒鹽)。還有就是入聲字,前期都要去查搜韻才能分辨,後期靠積累。這些對於初學者都是難點。

至於選古韻還是新韻,看個人喜好去選擇學習就好。切記在同一首詩或者聯中古韻新韻不可兼用。

學習詩詞聯為的是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大可不必因為古韻新韻的問題而爭的面紅耳赤,沒必要。祝大家學習愉快!







心若素


今人律詩和對聯創作審美,面向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的今人大眾,才有生命力,與時俱進,新韻是首選。

古今韻的分歧之一,在於入聲字及相應方言平仄聲調標準各異。

古入聲字,在古代語音交流環境乃中,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未頒佈之前,屬於仄聲。但是,現在國家已將入聲字規範到現代漢語拼音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即除古人格律詩和古對聯,以及在格律中,使用了古入聲字,而又明確標示古韻標準的今人作品,須用相應的古韻作標準外,都以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為平仄的統一標準。正如市場上必須遵守的統一度量衡,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市場秩序就亂套了!古代市場環境,以古度量衡為統一標準,也以“皇帝欽定”的古韻為格律平仄的統一標準,不存在分歧和論爭。

同樣的道理,當今社會市場,以當今市場度量衡為統一標準,也以當今國家頒佈施行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為格律平仄的統一標準。否則幼兒園、中小學普通話語音規範教學,不就就都亂套了嗎?該不會為了適應少數古韻嗜好者,及個別地方方言,而廢止國家頒佈施行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吧?該不會為了“皇帝欽定,古韻正宗”,而終止普通話語音規範教學考試,或廢止對外開放與國際友人的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吧?難道格律詩和對聯的創作審美,只能繼續侷限在少數古韻專家和嗜好者手中作“專利”,而不能面對普通話語音交流的中小學生和今人大眾嗎?

古今韻分歧之二,在於韻書編錄者對漢字的韻部分類標準各異。

下面是我自動取消頭條“興趣認證”後的次日發佈的微頭條內容,供探討交流:

《全民健身運動,提高免疫力》

五絕·六豪(中華新韻)

健身來走路,

還可領紅包。

運動脂肪減,

宅家也自豪。

“包”、“豪”,在古韻中,被古人分類在不同韻部,有“出韻”之嫌!然而,韻腹韻尾都是“ao”,新韻中是合韻的。韻腹和韻尾都相同,明明是合韻的,就因為被古人分類在古韻書的不同韻部,而視為“出韻”,古韻在當今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中的侷限性,由此可見一斑,各位怎麼看?

在新舊韻“雙軌並行”的當今詩界創作審美環境中,今人格律詩創作,不能兼顧新舊韻時,有必要明確標示相應的聲韻系統。

上詩可用古今韻平仄押韻標準,檢測分析如下截圖如下供探討交流:

“宅”在古韻和相應方言中中,屬於古入聲字為“仄”,有“出律”之嫌!然而,“宅”字語音聲調早已規範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作為平聲字了,若按新韻平仄,豈有“出律”之病?首選新韻創作審美,不但可避免古入聲字給格律詩初學者帶來的平仄干擾,而且能減少死記硬背古入聲字所耗費的精力和時間,更能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用字組句正格平仄原理,容易達到“平仄非常完美”的檢測效果,截圖佐證如下。

再如我自動取消頭條“興趣認證”的當天,發佈的微頭條:

《今天,我自動取消“興趣認證”》

五絕·仄起(首句入韻)

認證又如何?

頭條互粉多。

吞蝦鯨不厭,

生態盡娑婆!

今人格律詩創作,兼顧新舊韻者,不可能產生平仄押韻的誤讀誤判,不存在新舊韻分歧,無需標註聲韻系統。

因為標註聲韻系統是在不能兼顧新舊韻時,為了有效避免誤讀誤判引起的無謂的論爭,而不是為了譁眾取寵!同一首詩,在同一詩詞網站,分別用同一種平仄標準的檢測工具,新舊韻檢測結果截圖如下供探討交流:

本文結論主旨:

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初學者當與時俱進,首選新韻正格,逐步過度到正確的寬格變格。

除古人格律詩和古對聯作品,必須依古韻審美之外,今人格律詩和對聯,兼顧新舊韻者,無需標示聲韻系統;不能兼顧新舊韻者,無論古今韻創作,都有必要明確標示相應的聲韻系統,以有效避免誤讀誤判引起的無謂論爭,把精力和時間集中到酌詞煉句,面向今人大眾,多出佳句和古人那樣的名篇。


酌詞學習格律


古韻是以古四聲為基礎的,新韻是以今四聲為基礎的。

古四聲包括平聲、上(讀shang三聲)聲、去聲和入聲,今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讀shang四聲)聲、去聲。古韻有很多韻書,比較有名的有《集韻》、《廣韻》等。詩人寫詩填詞一般尊平水韻,現在寫詩既可以用古韻,也可以用新韻,不過一般規定凡用新韻者應在前面註明“新韻”字樣,以免混淆

漢語音韻學術語,以《詩經》為主的中國先秦兩漢韻文的韻。傳統音韻學關於古韻的研究,主要成就在於古韻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詩經》韻字和《說文解字》的諧聲偏旁,兼及先秦兩漢韻文、重文、異文、通假、讀若、音訓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聯《詩經》韻字,歸納韻部。然後根據諧聲關係,擴大韻部範圍,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韻系統,並將漢字分別歸入各韻部。宋代吳棫著《韻補 》,開始探求古韻面貌。明代陳第著《毛詩古音考》等書,考訂古音,徹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讀古韻的“叶韻”說的謬誤,提出了古今音異的觀點。清代顧炎武著《音學五書》,破除傳統韻書的束縛,根據古韻實際歸納韻部,離析唐韻以求古音分合,並將今韻入聲配陽聲改為入聲配陰聲,分古韻為10部,其中陽、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論。以後古音學家都是在顧氏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韻標準》,分古韻為13部,其貢獻在於真元分部、侵談分部,幽宵分部,侯部從魚部分離出來歸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書音韻表 》,分古韻為6類17部 ,其貢獻在於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獨立,並提出同諧聲的字應在同一部古韻的理論。古韻分部至段氏大體已定。清戴震著有《聲韻考》及《聲類表》,分古韻為9類25部 ,每一類都陰聲 、陽聲 、入聲三分 ,開陰陽入相配的先河 。孔廣森著有《 詩聲類》,分古韻為18部,把冬部獨立;又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王念孫分古韻為21部,江有誥也分古韻為21部。章炳麟分古韻為23部,晚年又主張冬侵合為一部,為22部。黃侃分古韻為28部。現代學者王力,主張脂微分部。古韻分部的工作,至此臻於完善。




國學大講堂曾仕強


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一說,僅供參考。

我國的文學水平高於世界的主要作品就是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

那麼,這些作品都是古人寫的。

像唐代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出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初次欣賞時,都會把“斜”,讀做“xie”。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適應對象,恰到好處。

我們不是古人,就是專家,也無法完全瞭解古代漢字的確切讀音。使用古韻寫詩詞——寫困難。

我們是現代人,寫的東西也不是給古人看的,而是給現代人看的。

使用古韻寫詩詞——費勁看。

現代人學的都是現代漢語詞典裡的東西,沒有古音以及入韻,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種聲調。

所以,在寫律詩或對聯時,都按照普通話的讀音,一二聲為平韻,三四聲為仄韻,平仄相對。

我們是現代人,學習的是現代普通話,所寫得詩詞對聯也是給現代人看的,所以,沒有必要使用古音寫律詩。

當然了,因為是韻律詩詞,你已經標明“七律”、“絕句”、“西江月”等,所以我們就要按照現在的平仄相對來寫,現在欣賞的人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如果不願意寫律詩詞,就不要標“七律”、“絕句”、“滿江紅”等名稱,就是打油詩,或者白話詩。

至於有人專門喜歡使用古韻,入韻等,只能自己欣賞了,因為大家是難於欣賞的,是不受多數人歡迎的。

如果還有人偏把打油詩詞說成“七律”、“絕句”、“水調歌頭”等,那是在造假,打假的也管不著,誰也沒辦法,不強加於人。

至於對聯,主要是貼在大門兩旁的,只要意境高超,要求就不一定那麼嚴格。

正是

賣貨給買主,

寫詩想觀眾。

沒人買你賬,

東西沒有用。

此手非凡人,

本來是天神。

編織一網絡,

使用眾星辰。

認為有道理點個贊吧!請在評論區寫出高見。

謝謝了!!


創新數


這個問題不做正面答,我只用事實說明一下。我在《中華詩詞論壇》當過版主,後又去了《雁塔之聲》,也當過正規詩詞大賽評委,發現凡真正有古詩詞根底的人,基本上寫詩用的是《平水韻》、填詞用的是《詞林正韻》。特別是《中華詩詞論壇》,如果不小心用了一個新韻,一定會被指謬。對於那些只會新韻的,只好在幾十個欄目外專門為其開了一個新韻欄目。

貼一篇本人的文章做為參考:

詩詞創作時我為什麼不用新聲韻——兼答友人

有人說:聲韻必須隨時而進。此語只能說是大致正確。但是,如果新聲韻不合理,如果為了滿足部分地域的語言習慣,把異族(從歷史角度來說)入侵後,因接受不了(不會)某些讀音,而至古今文化切底割裂,去掉入聲,造成五音不全這一行為,又豈能說成與時俱進!

普通話和新聲韻的最大不足就是違背語音規律,去掉入聲,變成五音不全。如用普通話讀柳宗元的《江雪》,一韻到底的入聲韻,變成了四個不同的聲調,還有何韻味可言!黃巢的《詠菊》用普通話去讀,其霸氣盡去。岳飛的《滿江紅》用普通話讀,已失去了促調的緊迫感,抑揚頓挫切底無存!蘇東坡的《念奴驕》用普通話,成了一堆無韻的散文……

鑑於上述原因,在沒有合理的新韻出臺前,我寧可求難用《平水韻》、《詞林正韻》而不用其他韻。

這就是我不用新聲韻的原因。


四維求索


中國文字也是有自己發展的道路,對於中國文字有影響的事件是康熙字典的出現,中國漢字在形成的過程中,在康熙字典出來以前還是有認識上的差異。

表現形式有幾個方面:

第一:古音很多跟現在的讀音不同,有些古音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有平音變更了現在的仄音,也有個別仄音要變成了現在的平音,比如前些年還有人說鐵騎,這個鐵騎(音同既),可是現在沒有這樣說的了,現在統一發平聲,統一念(同其聲),漢語字典裡也是統一發(其)聲了,如果你還堅持說,是仄聲就沒必要了。

第二:沒有字典的規範,各種方言也是很多,很多方言在詩詞裡,很難有統一的發聲,這個也是無法判別的,因為古代沒有普通話來做指導,雖然是語言、文字早就統一了,可是還是沒有一個規範的版本。也是無法用統一的標準來判斷,所以古代很多平仄是有分歧的,不過還是不會太多的分歧。古代有些特殊的字是可以兩種發音的,基本上叫中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是平音,可是一在這個地方是仄音,更上一(音同義),所以可以作為中音來做!

第三:為了音律的問題避免衝突,會用翰林院來規範很多的認識不同,在詩詞裡面有硬性的規定,哪些東西是可以被界定成平仄,這個都是對於沒有統一的普通話的一箇中和的界定。甚至很多字的平仄就是硬性規定的!

康熙字典出來以後,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以後,新華字典也是出來了,國家推廣了普通話,所有學校都是統一的說普通話。文字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分出平仄了,而且大家都是借鑑古仄,就沒有任何必要了,因為中國文字的發音基本上沒有地方方言的影響了,小學生也是打下了用普通話教學的基礎。文字的發音已經非常具體了,很多音還會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發音還會被修正或者捨棄,如果還堅持古仄就是站不住腳了!

堅持古仄估計只能讓康熙氣的從地宮中爬出來,中國推廣了幾十年的普通話也是會尷尬,很多古詩按照現在的平仄發音還是有些覺得怪怪的,其實發音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文化就是文化,堅持古仄也是沒有錯。可是堅持認為按照現在發音來規範平仄是大趨勢,因為大家必須以字典發音為準,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到後來就會被大家遺忘!

不管是古代發音還是現代發音,都是中國文字的一個發展過程,強調古韻沒有錯。可是不能干涉現代人用現在的發音來寫詩詞,因為我們不可能學會古人如何說話,然後再寫詩詞,這樣的話就是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了,最後大家還是會放棄古韻,選擇字典來指導音律的標準,這個是時代決定的,絕對不能認為自己堅持古韻是為了文化,因為文化也是在不斷的規範和修正後完成的!

堅持用《新華字典》規範音律,這個是歷史的大趨勢,我會一直堅持這個認識的!


s善財童子s


中國文字也是有自己發展的道路,對於中國文字有影響的事件是康熙字典的出現,中國漢字在形成的過程中,在康熙字典出來以前還是有認識上的差異。

表現形式有幾個方面:

第一:古音很多跟現在的讀音不同,有些古音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有平音變更了現在的仄音,也有個別仄音要變成了現在的平音,比如前些年還有人說鐵騎,這個鐵騎(音同既),可是現在沒有這樣說的了,現在統一發平聲,統一念(同其聲),漢語字典裡也是統一發(其)聲了,如果你還堅持說,是仄聲就沒必要了。

第二:沒有字典的規範,各種方言也是很多,很多方言在詩詞裡,很難有統一的發聲,這個也是無法判別的,因為古代沒有普通話來做指導,雖然是語言、文字早就統一了,可是還是沒有一個規範的版本。也是無法用統一的標準來判斷,所以古代很多平仄是有分歧的,不過還是不會太多的分歧。古代有些特殊的字是可以兩種發音的,基本上叫中音。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是平音,可是一在這個地方是仄音,更上一(音同義),所以可以作為中音來做!

第三:為了音律的問題避免衝突,會用翰林院來規範很多的認識不同,在詩詞裡面有硬性的規定,哪些東西是可以被界定成平仄,這個都是對於沒有統一的普通話的一箇中和的界定。甚至很多字的平仄就是硬性規定的!

康熙字典出來以後,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以後,新華字典也是出來了,國家推廣了普通話,所有學校都是統一的說普通話。文字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分出平仄了,而且大家都是借鑑古仄,就沒有任何必要了,因為中國文字的發音基本上沒有地方方言的影響了,小學生也是打下了用普通話教學的基礎。文字的發音已經非常具體了,很多音還會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發音還會被修正或者捨棄,如果還堅持古仄就是站不住腳了!

堅持古仄估計只能讓康熙氣的從地宮中爬出來,中國推廣了幾十年的普通話也是會尷尬,很多古詩按照現在的平仄發音還是有些覺得怪怪的,其實發音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文化就是文化,堅持古仄也是沒有錯。可是堅持認為按照現在發音來規範平仄是大趨勢,因為大家必須以字典發音為準,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到後來就會被大家遺忘!

不管是古代發音還是現代發音,都是中國文字的一個發展過程,強調古韻沒有錯。可是不能干涉現代人用現在的發音來寫詩詞,因為我們不可能學會古人如何說話,然後再寫詩詞,這樣的話就是沒有做到與時俱進了,最後大家還是會放棄古韻,選擇字典來指導音律的標準,這個是時代決定的,絕對不能認為自己堅持古韻是為了文化,因為文化也是在不斷的規範和修正後完成的!

堅持用《新華字典》規範音律,這個是歷史的大趨勢,我會一直堅持這個認識的!


龍映熹


首先古韻與格律詩,相配已經有千年了,經過千年的不斷的錘鍊,已經非常成熟了,所以呢,這也是自古以來的文人士大夫作詩前詞譜曲的最基本的依據。而新韻就當下而言,是普通話推廣以後才出現一種新生的事物。筆者個人看法,喜歡使用古韻,但不排除新韻。沒有其他的想法,只是事物總是在不斷的發展中的,與時下相契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次就時下社會而言,古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東西,或者根本就無法理解。而新韻則不然,只要認識字會說普通話的人都可以讀出來,況且覺得朗朗上口。再者說來時下社會節奏較快,能夠沉心作詩前詞的人已經不多,更何況沉心古韻的。這一切說到底還是大眾化的接受程度的不同而已。不論是格律詩採取古韻還是新韻,它最終的目的不是屬於文人的自唱自吟,而是面向大眾化面向社會化的,因此筆者的觀點只要社會接受的,不論他是古韻還是心韻,不論是大部分人接受還是小部分人接受都是可以的。

最後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存在即合理,在這裡爭論,所謂的新韻與古韻,筆者認為是沒有任何的作用的。只有服務於大眾,被大眾所接受的才是時下需要的。


嶺外榕邊客


詩韻還是以古韻為準好,因為古詩是以詩中第二句尾字為韻,現在人又弄出了新花樣,什麼公式,平仄表之類的,尤其是又弄出詩中第一句的第一字為韻,真不知道仄又壓在哪裡,正事不足,沒看到有佳作出現,反而歪門邪道弄的五花八門,說穿了無非想標榜高人一等,其實這種人什麼都不是。


幽谷吟蘭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