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所写的律诗和对联,到底以古韵为标准,或者新韵为标准?

用户儒林外客


关于这个问题时有争执。现在对于诗词联的学习多是网络教学,至于是选择古韵还是新韵,要看你是在哪个网校学习。有些网校选择古韵,有些选择新韵。我初期进的网校只认古韵,先入为主的缘故吧,诗词联我也只认古韵,但是我也不反对别人用新韵哈。

学习律诗和联,选择新韵对于现代人来说相对容易一些,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来区分平仄,拿不准的查新华字典就行了。

如果选择古韵的话,就必须对照平水韵表。因为即便是读音相同或者韵母相同,按照古韵也不一定在同一个韵部(比如东冬、寒盐)。还有就是入声字,前期都要去查搜韵才能分辨,后期靠积累。这些对于初学者都是难点。

至于选古韵还是新韵,看个人喜好去选择学习就好。切记在同一首诗或者联中古韵新韵不可兼用。

学习诗词联为的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大可不必因为古韵新韵的问题而争的面红耳赤,没必要。祝大家学习愉快!







心若素


今人律诗和对联创作审美,面向普通话语音规范交流的今人大众,才有生命力,与时俱进,新韵是首选。

古今韵的分歧之一,在于入声字及相应方言平仄声调标准各异。

古入声字,在古代语音交流环境乃中,至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未颁布之前,属于仄声。但是,现在国家已将入声字规范到现代汉语拼音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了,即除古人格律诗和古对联,以及在格律中,使用了古入声字,而又明确标示古韵标准的今人作品,须用相应的古韵作标准外,都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为平仄的统一标准。正如市场上必须遵守的统一度量衡,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市场秩序就乱套了!古代市场环境,以古度量衡为统一标准,也以“皇帝钦定”的古韵为格律平仄的统一标准,不存在分歧和论争。

同样的道理,当今社会市场,以当今市场度量衡为统一标准,也以当今国家颁布施行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为格律平仄的统一标准。否则幼儿园、中小学普通话语音规范教学,不就就都乱套了吗?该不会为了适应少数古韵嗜好者,及个别地方方言,而废止国家颁布施行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吧?该不会为了“皇帝钦定,古韵正宗”,而终止普通话语音规范教学考试,或废止对外开放与国际友人的普通话语音规范交流吧?难道格律诗和对联的创作审美,只能继续局限在少数古韵专家和嗜好者手中作“专利”,而不能面对普通话语音交流的中小学生和今人大众吗?

古今韵分歧之二,在于韵书编录者对汉字的韵部分类标准各异。

下面是我自动取消头条“兴趣认证”后的次日发布的微头条内容,供探讨交流:

《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免疫力》

五绝·六豪(中华新韵)

健身来走路,

还可领红包。

运动脂肪减,

宅家也自豪。

“包”、“豪”,在古韵中,被古人分类在不同韵部,有“出韵”之嫌!然而,韵腹韵尾都是“ao”,新韵中是合韵的。韵腹和韵尾都相同,明明是合韵的,就因为被古人分类在古韵书的不同韵部,而视为“出韵”,古韵在当今普通话语音规范交流中的局限性,由此可见一斑,各位怎么看?

在新旧韵“双轨并行”的当今诗界创作审美环境中,今人格律诗创作,不能兼顾新旧韵时,有必要明确标示相应的声韵系统。

上诗可用古今韵平仄押韵标准,检测分析如下截图如下供探讨交流:

“宅”在古韵和相应方言中中,属于古入声字为“仄”,有“出律”之嫌!然而,“宅”字语音声调早已规范到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作为平声字了,若按新韵平仄,岂有“出律”之病?首选新韵创作审美,不但可避免古入声字给格律诗初学者带来的平仄干扰,而且能减少死记硬背古入声字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更能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用字组句正格平仄原理,容易达到“平仄非常完美”的检测效果,截图佐证如下。

再如我自动取消头条“兴趣认证”的当天,发布的微头条:

《今天,我自动取消“兴趣认证”》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

认证又如何?

头条互粉多。

吞虾鲸不厌,

生态尽娑婆!

今人格律诗创作,兼顾新旧韵者,不可能产生平仄押韵的误读误判,不存在新旧韵分歧,无需标注声韵系统。

因为标注声韵系统是在不能兼顾新旧韵时,为了有效避免误读误判引起的无谓的论争,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同一首诗,在同一诗词网站,分别用同一种平仄标准的检测工具,新旧韵检测结果截图如下供探讨交流:

本文结论主旨:

今人格律诗创作审美,初学者当与时俱进,首选新韵正格,逐步过度到正确的宽格变格。

除古人格律诗和古对联作品,必须依古韵审美之外,今人格律诗和对联,兼顾新旧韵者,无需标示声韵系统;不能兼顾新旧韵者,无论古今韵创作,都有必要明确标示相应的声韵系统,以有效避免误读误判引起的无谓论争,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酌词炼句,面向今人大众,多出佳句和古人那样的名篇。


酌词学习格律


古韵是以古四声为基础的,新韵是以今四声为基础的。

古四声包括平声、上(读shang三声)声、去声和入声,今四声为阴平、阳平、上(读shang四声)声、去声。古韵有很多韵书,比较有名的有《集韵》、《广韵》等。诗人写诗填词一般尊平水韵,现在写诗既可以用古韵,也可以用新韵,不过一般规定凡用新韵者应在前面注明“新韵”字样,以免混淆

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宋代吴棫著《韵补 》,开始探求古韵面貌。明代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书,考订古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叶韵”说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江永著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入宵部。段玉裁著有《六书音韵表 》,分古韵为6类17部 ,其贡献在于支脂之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著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 ,每一类都阴声 、阳声 、入声三分 ,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 。孔广森著有《 诗声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王念孙分古韵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国学大讲堂曾仕强


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一说,仅供参考。

我国的文学水平高于世界的主要作品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

那么,这些作品都是古人写的。

像唐代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出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初次欣赏时,都会把“斜”,读做“xie”。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适应对象,恰到好处。

我们不是古人,就是专家,也无法完全了解古代汉字的确切读音。使用古韵写诗词——写困难。

我们是现代人,写的东西也不是给古人看的,而是给现代人看的。

使用古韵写诗词——费劲看。

现代人学的都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东西,没有古音以及入韵,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种声调。

所以,在写律诗或对联时,都按照普通话的读音,一二声为平韵,三四声为仄韵,平仄相对。

我们是现代人,学习的是现代普通话,所写得诗词对联也是给现代人看的,所以,没有必要使用古音写律诗。

当然了,因为是韵律诗词,你已经标明“七律”、“绝句”、“西江月”等,所以我们就要按照现在的平仄相对来写,现在欣赏的人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如果不愿意写律诗词,就不要标“七律”、“绝句”、“满江红”等名称,就是打油诗,或者白话诗。

至于有人专门喜欢使用古韵,入韵等,只能自己欣赏了,因为大家是难于欣赏的,是不受多数人欢迎的。

如果还有人偏把打油诗词说成“七律”、“绝句”、“水调歌头”等,那是在造假,打假的也管不着,谁也没办法,不强加于人。

至于对联,主要是贴在大门两旁的,只要意境高超,要求就不一定那么严格。

正是

卖货给买主,

写诗想观众。

没人买你账,

东西没有用。

此手非凡人,

本来是天神。

编织一网络,

使用众星辰。

认为有道理点个赞吧!请在评论区写出高见。

谢谢了!!


创新数


这个问题不做正面答,我只用事实说明一下。我在《中华诗词论坛》当过版主,后又去了《雁塔之声》,也当过正规诗词大赛评委,发现凡真正有古诗词根底的人,基本上写诗用的是《平水韵》、填词用的是《词林正韵》。特别是《中华诗词论坛》,如果不小心用了一个新韵,一定会被指谬。对于那些只会新韵的,只好在几十个栏目外专门为其开了一个新韵栏目。

贴一篇本人的文章做为参考:

诗词创作时我为什么不用新声韵——兼答友人

有人说:声韵必须随时而进。此语只能说是大致正确。但是,如果新声韵不合理,如果为了满足部分地域的语言习惯,把异族(从历史角度来说)入侵后,因接受不了(不会)某些读音,而至古今文化切底割裂,去掉入声,造成五音不全这一行为,又岂能说成与时俱进!

普通话和新声韵的最大不足就是违背语音规律,去掉入声,变成五音不全。如用普通话读柳宗元的《江雪》,一韵到底的入声韵,变成了四个不同的声调,还有何韵味可言!黄巢的《咏菊》用普通话去读,其霸气尽去。岳飞的《满江红》用普通话读,已失去了促调的紧迫感,抑扬顿挫切底无存!苏东坡的《念奴骄》用普通话,成了一堆无韵的散文……

鉴于上述原因,在没有合理的新韵出台前,我宁可求难用《平水韵》、《词林正韵》而不用其他韵。

这就是我不用新声韵的原因。


四维求索


中国文字也是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于中国文字有影响的事件是康熙字典的出现,中国汉字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康熙字典出来以前还是有认识上的差异。

表现形式有几个方面:

第一:古音很多跟现在的读音不同,有些古音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有平音变更了现在的仄音,也有个别仄音要变成了现在的平音,比如前些年还有人说铁骑,这个铁骑(音同既),可是现在没有这样说的了,现在统一发平声,统一念(同其声),汉语字典里也是统一发(其)声了,如果你还坚持说,是仄声就没必要了。

第二:没有字典的规范,各种方言也是很多,很多方言在诗词里,很难有统一的发声,这个也是无法判别的,因为古代没有普通话来做指导,虽然是语言、文字早就统一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规范的版本。也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所以古代很多平仄是有分歧的,不过还是不会太多的分歧。古代有些特殊的字是可以两种发音的,基本上叫中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是平音,可是一在这个地方是仄音,更上一(音同义),所以可以作为中音来做!

第三:为了音律的问题避免冲突,会用翰林院来规范很多的认识不同,在诗词里面有硬性的规定,哪些东西是可以被界定成平仄,这个都是对于没有统一的普通话的一个中和的界定。甚至很多字的平仄就是硬性规定的!

康熙字典出来以后,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新华字典也是出来了,国家推广了普通话,所有学校都是统一的说普通话。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出平仄了,而且大家都是借鉴古仄,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中国文字的发音基本上没有地方方言的影响了,小学生也是打下了用普通话教学的基础。文字的发音已经非常具体了,很多音还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发音还会被修正或者舍弃,如果还坚持古仄就是站不住脚了!

坚持古仄估计只能让康熙气的从地宫中爬出来,中国推广了几十年的普通话也是会尴尬,很多古诗按照现在的平仄发音还是有些觉得怪怪的,其实发音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文化就是文化,坚持古仄也是没有错。可是坚持认为按照现在发音来规范平仄是大趋势,因为大家必须以字典发音为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到后来就会被大家遗忘!

不管是古代发音还是现代发音,都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发展过程,强调古韵没有错。可是不能干涉现代人用现在的发音来写诗词,因为我们不可能学会古人如何说话,然后再写诗词,这样的话就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了,最后大家还是会放弃古韵,选择字典来指导音律的标准,这个是时代决定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坚持古韵是为了文化,因为文化也是在不断的规范和修正后完成的!

坚持用《新华字典》规范音律,这个是历史的大趋势,我会一直坚持这个认识的!


s善财童子s


中国文字也是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于中国文字有影响的事件是康熙字典的出现,中国汉字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康熙字典出来以前还是有认识上的差异。

表现形式有几个方面:

第一:古音很多跟现在的读音不同,有些古音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有平音变更了现在的仄音,也有个别仄音要变成了现在的平音,比如前些年还有人说铁骑,这个铁骑(音同既),可是现在没有这样说的了,现在统一发平声,统一念(同其声),汉语字典里也是统一发(其)声了,如果你还坚持说,是仄声就没必要了。

第二:没有字典的规范,各种方言也是很多,很多方言在诗词里,很难有统一的发声,这个也是无法判别的,因为古代没有普通话来做指导,虽然是语言、文字早就统一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规范的版本。也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所以古代很多平仄是有分歧的,不过还是不会太多的分歧。古代有些特殊的字是可以两种发音的,基本上叫中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是平音,可是一在这个地方是仄音,更上一(音同义),所以可以作为中音来做!

第三:为了音律的问题避免冲突,会用翰林院来规范很多的认识不同,在诗词里面有硬性的规定,哪些东西是可以被界定成平仄,这个都是对于没有统一的普通话的一个中和的界定。甚至很多字的平仄就是硬性规定的!

康熙字典出来以后,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新华字典也是出来了,国家推广了普通话,所有学校都是统一的说普通话。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出平仄了,而且大家都是借鉴古仄,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中国文字的发音基本上没有地方方言的影响了,小学生也是打下了用普通话教学的基础。文字的发音已经非常具体了,很多音还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发音还会被修正或者舍弃,如果还坚持古仄就是站不住脚了!

坚持古仄估计只能让康熙气的从地宫中爬出来,中国推广了几十年的普通话也是会尴尬,很多古诗按照现在的平仄发音还是有些觉得怪怪的,其实发音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文化就是文化,坚持古仄也是没有错。可是坚持认为按照现在发音来规范平仄是大趋势,因为大家必须以字典发音为准,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到后来就会被大家遗忘!

不管是古代发音还是现代发音,都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发展过程,强调古韵没有错。可是不能干涉现代人用现在的发音来写诗词,因为我们不可能学会古人如何说话,然后再写诗词,这样的话就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了,最后大家还是会放弃古韵,选择字典来指导音律的标准,这个是时代决定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坚持古韵是为了文化,因为文化也是在不断的规范和修正后完成的!

坚持用《新华字典》规范音律,这个是历史的大趋势,我会一直坚持这个认识的!


龙映熹


首先古韵与格律诗,相配已经有千年了,经过千年的不断的锤炼,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呢,这也是自古以来的文人士大夫作诗前词谱曲的最基本的依据。而新韵就当下而言,是普通话推广以后才出现一种新生的事物。笔者个人看法,喜欢使用古韵,但不排除新韵。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与时下相契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次就时下社会而言,古韵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无法理解。而新韵则不然,只要认识字会说普通话的人都可以读出来,况且觉得朗朗上口。再者说来时下社会节奏较快,能够沉心作诗前词的人已经不多,更何况沉心古韵的。这一切说到底还是大众化的接受程度的不同而已。不论是格律诗采取古韵还是新韵,它最终的目的不是属于文人的自唱自吟,而是面向大众化面向社会化的,因此笔者的观点只要社会接受的,不论他是古韵还是心韵,不论是大部分人接受还是小部分人接受都是可以的。

最后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存在即合理,在这里争论,所谓的新韵与古韵,笔者认为是没有任何的作用的。只有服务于大众,被大众所接受的才是时下需要的。


岭外榕边客


诗韵还是以古韵为准好,因为古诗是以诗中第二句尾字为韵,现在人又弄出了新花样,什么公式,平仄表之类的,尤其是又弄出诗中第一句的第一字为韵,真不知道仄又压在哪里,正事不足,没看到有佳作出现,反而歪门邪道弄的五花八门,说穿了无非想标榜高人一等,其实这种人什么都不是。


幽谷吟兰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