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脆李:小水果變身扶貧大產業

目前,巫山縣脆李種植面積22萬畝,種植戶5萬餘戶,其中貧困戶9108戶,已經成為重慶市主推三大水果之一。2018年進入豐產期10.7萬畝,實現產量8.5萬噸,產值8.1億元,帶動精準脫貧2.6萬人。

巫山脆李:小水果變身扶貧大產業

立足獨特優勢,打好“品質牌”

巫山縣位於北緯30°附近,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環境優良,土類多樣,結構獨特,土質疏鬆、土壤肥沃,透氣性好。


巫山脆李:小水果變身扶貧大產業


創新工作機制,增強“內生力”

(一)統籌整合資金,化解“錢的困難”。巫山縣整合各類上級資金1.15億元用於脆李產業發展,縣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500萬元用於脆李專項發展,並堅持逐年遞增10%以上。精準投放產業扶貧資金,明確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70%用於產業扶貧,對有勞動能力、有意願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支持發展脆李種植,免費提供脆李種苗。量身定製金融扶貧產品,為3189戶貧困戶提供新增免抵押、免擔保、貼息貸款13381.2萬元,覆蓋了25.3%以上的貧困人口。

(二)引進社會資本,激發“市場活力”。對新建50畝以上柑橘、脆李園的種植主體,只要達到建園及管護條件,分兩次共給予500元/畝的補助,成功發展脆李種植大戶4850戶。

(三)強化督查激勵,構建“考核導向”。巫山縣將脆李產業發展納入重點部門和鄉鎮年度經濟社會實績考核,建立了產業管護績效補助機制,將種植20畝以上具有主體資格的納入扶持範圍,持續對3年生以內果園按每畝100元進行管護資金補助,按照評定結果分別按120%、100%、80%三個標準進行補助。


巫山脆李:小水果變身扶貧大產業


堅持市場導向,種好“搖錢樹”

(一)尊重貧困戶意願,規劃實現“科學化”。突出主導產業定位,將“巫山脆李”定位為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業效益、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山地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進行重點打造。

(二)以貧困戶為主體,種植實現“規模化”。劃定適宜種植範圍,重點打造沿江沿河示範帶和官渡--抱龍--銅鼓、巫峽--兩坪、福田--龍溪“一帶三片”示範區。目前巫山縣脆李種植遍及22個鄉鎮135個村共22萬畝,其中貧困村88個,貧困戶種植29549畝,形成了縣級有萬畝示範園、鄉鎮有千畝示範片、村社有百畝精品園的規模效益,可年產脆李30萬噸,實現產值30億元以上,帶動671戶貧困戶摘掉“貧困帽”。

(三)考慮貧困戶實際,管護實現“標準化”。三分種,七分管,巫山縣及時與中國農業大學、遼寧省果樹研究所、重慶市農科院果樹所簽訂合作協議,成立巫山脆李研發中心,進行巫山脆李品種提純選優及產業鏈延伸。與重慶市農技總站合作編寫出版《巫山脆李優質高效生產技術》,大力推廣巫山脆李果園標準化管理技術。每年重點培訓鄉鎮技術人員200名、村級技術人員及“田秀才”、“土專家”1000名,其中貧困戶種植戶實現技術培訓“全覆蓋”。

(四)建立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經營實現“組織化”。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建立巫山縣貧困戶與6577個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租賃、作價入股、經營權託管、訂單農業、技術承包服務、就地務工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

(五)引領貧困戶長遠致富,包裝實現“品牌化”。巫山脆李名揚天下,2015年被認定為“國家地理註冊商標”,先後被評為“中華名果”“全國優質李金獎”“農產品地理標誌商標”和重慶市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巫山縣先後榮獲“中國脆李之鄉”“全國優質李生產基地縣”。


巫山脆李:小水果變身扶貧大產業


圍繞長遠發展,健全“產業鏈”

(一)農旅融合,讓貧困戶就地吃上“旅遊飯”。圍繞農旅融合示範項目建設,巫山縣全力打造“江南百里李花長廊”和“江北千頃李莊”兩個大型鄉村生態旅遊景觀,助推巫山全域旅遊發展。

(二)商旅融合,實現線上線下“雙驅動”。在依靠貧困戶與經銷商、貧困戶與超市等傳統渠道銷售的同時,巫山縣緊緊抓住成功創建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示範縣的機遇,與深圳智慧城電子商務公司簽訂“淘實惠”進農村戰略合作協議,建成327個淘實惠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其中貧困村119個。2018年,電商交易超過2億元,佔銷售總額20%以上。

(三)工旅融合,打造特色旅遊“伴手禮”。針對鮮銷市場吸引力不大的脆李次果,著力引進大型食品生產企業推動脆李深加工,讓農副產品就地“一產”轉“二產”,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與湖北省秭歸縣屈姑集團、武漢南博集團合作,研發脆李飲品、果酒、李幹、果脯等附加值高的產品,將科研成果轉換成商品。巫山縣飲食文化研究會探索以巫山脆李為原材料,無添加、純手工製作“成話李”供不應求,打造特色旅遊伴手禮,深受遊客喜愛。僅2018年就實現“成話李”銷售200餘萬元,帶動貧困戶80餘人脫貧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