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快報:特別能奉獻的“地質紅”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支隊伍,作為連續兩屆全國文明單位,在戰“疫”期間,它特別能奉獻,“地質紅”成為它的底色;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支隊伍,在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戰鬥中,為了我們身邊的這片海更藍,它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海洋藍”成為它的亮色。

疫情下的港城,未入夜就早早地安靜下來。店鋪早早關門,車馬早早入庫,萬家燈火早早點上。

最真實的亮燈率在每個居民小區上演。然而對於一直歇業的酒店來說,此時已無亮燈率可言,平日裡像眼睛一樣亮起的窗戶,迴歸本色,隱入黑夜。

有一家酒店卻在這一片黑暗中點起了燈,不是一盞、兩盞,不是十幾盞、幾十盞,而是近百盞……燈不是一同亮起,而是亮得分批次、有規律,顯得那麼節制。但是寒夜中的燈光,總歸讓人看到了希望和溫暖。

只是,這些燈光,溫暖了哪些“夜歸人”的歸途?

你說的白是什麼白

這家酒店叫海秦酒店,距這座城市戰“疫”的焦點——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定點醫院市第三醫院不足百米。

“你們守護患者,我們守護你們。”從2月10日起,這裡便成為戰“疫”一線的“白衣天使”的“溫暖港灣”。

沒錯,“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我說的白是“天使白”。

“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是我們現在最急需守護的‘天使’,就在離我們的酒店不足一百米的地方,他們每天加班到凌晨一兩點,24小時不能回家,沒有休息的地方,我們地質人能無動於衷?坐視不理?是體現我們地質人‘特別能奉獻’精神、體現我們的愛心與社會責任的時候了……”2月10日,在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專門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上,隊長郭連軍的一番話,說出了所有地質人共同的心聲——把自己的酒店騰出來,給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用。

當天,地質八隊向相關市領導請示,得到肯定;當天,市衛健委考察酒店通過;當晚,醫護人員便入住……留給酒店總經理馮曉娜和她的團隊的時間只有4小時。

製作210張房卡、準備200套布草、房間清理消毒、水電暖的各項檢查……雖然時間緊張,但每個人都一絲不苟,分外珍視這給戰“疫”一線醫護人員服務的機會。

“酒店定期檢查,不會有大問題,就是這些小零件,我得再好好看看,關鍵時刻,可不能掉鏈子。”負責設備檢查的王永仔細校緊每一顆螺絲。

“床鋪最重要,我把枕頭和被子理好,希望他們能睡得舒服”。更換布草的付桂紅迅速抹平床上的每個褶皺,細心調整枕頭的角度、被子的位置。

“非常時期,也只能是方便麵了,我們儘量多準備幾種口味。”酒店考慮到醫護人員工作休息時間不規律,特意為他們準備了礦泉水和方便麵,負責準備食品的馬淑文盡力在單調中尋找著用心點。

……

又是一個凌晨兩點,已經在酒店堅守數日的保安張懷印正在巡邏,一群“白衣戰士”陸續從前線歸來,遠遠望見他們疲憊的身影,張懷印急忙跑進控制室,打開酒店走廊的燈,為“白衣戰士”照亮歸來的路……

眼前的黑不再黑,你說的白又是什麼白?我說的白是“奉獻白”。

白色,運載五彩繽紛,卻消隱自我,是無私奉獻的顏色。

KN90口罩1000只、一次性口罩4000只、消毒水20桶、醫用防護服100套、一次性手套1000雙……2月26日,地質隊黨委書記楊玉山、副隊長徐國新代表全隊將購置的防疫物資送到市公安局,捐獻給一線戰“疫”的民警。特別能奉獻的地質人,在戰“疫”期間,不光奉獻出酒店的近百個房間,全隊幹部職工還匯聚愛心捐款82320元,部分捐獻給秦皇島市紅十字會,部分購置防疫物資捐獻給相關單位。

黨旗飄揚紅勝火

“褲子、鞋穿自己最厚的,早晨6至8點,只需半小時就可重溫滑雪場上的腳感;一次性口罩最好不要直接戴在面部,內部很快會產生水珠,八個小時的執勤時間很難熬,建議先戴一個棉質口罩,外面再戴一次性口罩;建議戴上手套,登記信息、辦理車輛出入證時,接觸對象比較複雜……”面對突然襲來的疫情,地質八隊機關黨支部青年委員王慧聰第一時間報名到地質家園小區參與執勤,志願服務結束後,她在機關黨支部微信群裡發送了這樣的溫馨提示。樸實的話語間,可見站崗執勤的不易,可見對同為志願者的關切,更可見青年黨員的樂觀向上、無懼無畏。

“國家有難,作為一名退休的老黨員我心急如焚。每天響應國家號召,待在家裡捧著手機收看各方有關疫情的信息。當看到疫情報告上每天攀升變化的數字,我揪心;當看到醫護人員的臉龐被口罩、護目鏡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我心疼;當看到從墨爾本飛回祖國的航班上空無一人,滿載的是澳洲華人運回來的一箱箱疫情急需的物資,我感動得泣不成聲……除了一次次感動,一次次流淚,我還能做些什麼呢?親愛的黨組織,這是我剛剛發放到卡上的2月份工資,請組織幫我轉捐到抗擊疫情最需要的地方。雖然不多,但哪怕是買一箱口罩,捧送到奮不顧身戰鬥在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手上,也了卻了我的一個小小的心願,也讓我這位老黨員有些許的心安……” 2月11日,地質八隊離退休黨支部收到了退休老黨員王桂芬的5000元愛心捐款和她要表達的心意。同樣樸實的話語,傳遞了一位有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盡己所能為黨和國家分憂的深情厚誼。

與家鄉病榻上的老父親不捨告別,戰“疫”打響,他一直衝鋒在前,好容易回到家想抱抱女兒幸福一下,卻因身上濃濃的消毒水味兒被“嫌棄”,機關黨支部書記、黨辦室主任崔明的辦公室除了一疊疊厚厚的文件,最醒目的就是一箱箱的方便麵,同事們總是看到他簡單吃口方便麵了事,“泡麵主任”的綽號不脛而走;“早出不見日東方,晚歸常伴月西窗”,在“老安全”安全科科長楊國卿的調度下,安全不再是一幅幅靜止的宣傳海報,不再是靜悄悄立在樓梯間的消火栓, 安全成為一個動詞,成為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成為全隊職工疫情防控的合理安全布控與排查;地質勘查黨支部書記張金江和黨辦室幹事張晨,父女黨員同戰“疫”,成為地質精神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的真實寫照……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戰“疫”期間,地質八隊的黨員們迅速行動、衝鋒在前,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充分發揮。赤膽忠心紅似火,一面面鮮紅的黨旗,映照出共產黨員在疫情決戰前的政治擔當、使命擔當、責任擔當。

春來只為海更藍

“七九河開”,我市區域內一條條河流漸漸融化的春潮聲,喚醒了地質八隊海洋環境中心設在潮河、石河、戴河、洋河等11個主要入海河口的監測站。

“我市入海河流一共有19條,目前在11條主要河流的河口建立了監測站,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了陸源入海汙染物在線監測系統。今年,我們力爭實現全部入海河口在線監測全覆蓋,目的就是通過對陸地進入大海汙染物的分析,降低陸地上的汙染物入河、入海量,讓我們的水更清、海更藍。”海洋環境中心主任劉會欣介紹說。

監測站春的湧動,帶動著環境中心負責人工採樣、化驗的實驗室也忙碌起來。而春的先聲——由海洋環境中心副主任王剛負責的“海岸線集約節約利用與管控措施研究”項目,從大年正月初三便開始繼續推進。項目結合我市海岸線管理實踐,分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類,具體提出海岸線的集約節約利用措施,將指導未來我市海洋領域科學佈局,促進海洋的智慧化、生態化、健康化發展。

地上的怎麼和海里的扯到了一起?大的生態環境下,上面的工作畫面應該給我們啟示,跨界融合是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

說起地質,很多人對它的印象恐怕還停留在土裡刨金、四處找礦的“老框框”裡,其實作為一支創建於1964年的老牌地質隊,這支隊伍在1984年由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遷入秦皇島市時,名字裡便加上了“水文”兩個字(當時叫秦皇島礦產水文工程地質大隊)。2014年,“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的牌子又加掛到這支隊伍身上。目前,這支隸屬於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隊伍,主要從事礦產勘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海洋地質、工程地質等多領域地質工作。

在海洋地質方面,這支隊伍主要負責海洋環境監測、海洋地質調查和海岸帶的生態修復。2月14日至15日,據國家海洋預報臺預報,受較強冷空氣影響,渤海灣將出現50到120釐米的風暴增水。海洋地質中心主任劉建濤與其他5名相關技術人員分為兩組,迎著風暴與降雪,一組由山海關至北戴河中海灘,另一組由北戴河直至昌黎縣,對整個秦皇島海岸線進行了巡灘。“風暴潮會對海岸線造成一定的破壞,我們通過巡灘,採集記錄相關數據,為的是今後採取相關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劉建濤告訴記者。

3月9日,在位於北戴河的我國第一座原位養灘監測站,記者見到,工作人員正在這裡24小時輪流值守。“目前我們正在全力準備今年北戴河重點海域的赤潮應急處置工作,在這方面,我們有利用改良後的黏土吸附死亡後漂浮藻體的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劉建濤說。

據地質八隊隊長郭連軍介紹,近年來,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在海洋地質、海洋環境保護方面,參與實施了秦皇島市及鄰近海域環境綜合整治的眾多重大項目,整治修復岸線約23.4公里,恢復沙灘面積達到72.6公頃。

春潮已經開始湧動,有這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護衛我們的“海洋藍”,我們有理由相信:春天不會遠,夏天海更美!(來源:秦皇島新聞網)

原文地址:http://www.qhdnews.com/home/details?code=4&pcode=0&id=312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