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讀歷史(十五)輕慢他人者 必遭報復

第466篇文章

小時候就經常聽長輩們說“伸手不打笑臉人”,說的意思是跟人相處的時候,客客氣氣地總是沒什麼壞處的。但生活中偏偏就有那麼一些人,還沒怎麼著呢,就很把自己當回事兒,特別地看不起別人,待人態度極為輕慢。這種人呀,往往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漢武帝時就有一個叫張湯的酷吏,原為廷尉,掌管刑律,特別崇尚秦時的嚴刑峻法,曾經把很多人迫害致死。後來一步步升遷,竟然位列三公,當上了御史大夫。這下更是不可一世,目中無人。先是因為在鑄造錢幣的問題上與一個叫顏異的大臣意見發生分歧,就以腹誹(類似於岳飛的“莫須有”)的罪名把他殺死;後又因為一個叫李文的御史中丞不肯為他辦事兒,就授意手下魯謁居羅織罪名,把李文也給害死了。


宋讀歷史(十五)輕慢他人者 必遭報復


漢武帝一開始事事都依著他,但到了李文這件事,開始懷疑了。當面責問張湯,張湯也是支支吾吾,語焉不詳。於是武帝開始派人徹查此事,領命的這個人叫減宣,也是個和張湯一樣的酷吏,也想像張湯一樣辦案立功,所以查起這事兒來特別賣力。

但真正壓垮張湯的最後一根稻草卻另有其事。當時文帝陵園中的所有瘞錢(也就是祭祀費)被盜,事關丞相莊青翟,他負有失察之罪。無奈之下,他只好事先找到張湯,打好招呼,拉他一起入朝謝罪,意思是等見了武帝,互相打個掩護,替他說說好話。結果等見了武帝,任憑莊青翟如何使眼色、打手勢,張湯就是裝聾作啞,不肯說話。害得莊丞相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很尷尬地認了罪,願受責罰。

然而問題在於丞相認了,丞相手下的三個長史卻不認。他們一直表達了內心的極度憤慨,不約而同地勸諫丞相一定要反戈一擊,否則必為張湯所害。況且丞相您當時接替李廣弟弟李蔡當丞相的時候,張湯就不願意,他認為應該接任丞相的是他張湯自己。所以當斷不斷、必受其害。還是趕快出手吧。莊丞相一聽言之有理,就同意了。

來說重點,這三個長史您猜是誰?原來首當其衝的就是之前我們曾說過的那個大名鼎鼎的朱買臣。他當年風光的時候,張湯只是他手下的小吏。那時張湯自然惟命是從,樂得奉迎。等到後來朱買臣坐罪免官,張湯卻官運亨通。以至於張湯都是御史大夫了,朱買臣卻還只是個丞相長史。有時候丞相有事,張湯代行丞相之職。朱買臣需要請假還得找張湯批,結果張湯不僅不予照顧,反倒經常輕慢刁難,搞得朱買臣心裡極為不悅。再加上朱買臣此前的好友莊助亦為張湯所害,故而買臣一直伺機報復張湯。這次正好遇上這事兒,買臣自然不會客氣了。

還有兩位長史此前均為濟南相,亦曾多次受到張湯輕慢。故而三人不遺餘力,抓到張湯手下田信,一舉審出張湯徇私舞弊、貪汙公款的鑿鑿罪證。再加上減宣那邊的調查也已有了結果,證明確實是張湯指使魯謁居害死了李文。這樣一來,張湯再也無從抵賴了。

罪證奏明武帝,武帝即派出廷尉,勒令張湯自殺。張湯倒也痛快,取出紙筆,寫下數言呈報武帝,旋即拔劍自盡。其語曰:“臣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幸蒙陛下過寵,忝列三公,無自塞責,然謀陷湯者,乃三長史也。臣湯臨死上聞!”

武帝聞言,起了惻隱之心。遂治三長史之罪,駢死市曹。可憐這朱買臣就落得個如此下場。不過張湯倒也算是個明白人,知道害他的是三長史。但這話又說回來,他本就有罪,又說什麼別人害他呢?一如廷尉趙禹奉皇帝之命勒令他自盡之時所說:“試想君自決獄以來,殺人幾何?滅族幾何?今君被人攻訐,事皆有據,君何必嘵嘵置辯?”

於是張湯就這樣死了,死的原因也如剛才所說。為人輕慢,且喜害人。不為人所報復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