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得了病,專家線上療。

這兩天,一場降雪讓氣溫驟降。

淄博市臨淄區皇城鎮於家村於長蓮種的西葫蘆個別植株出現了幹葉甚至死棵的現象。

於長蓮種了3畝地2個蔬菜大棚。因為疫情,農業專家到不了現場。於長蓮很是緊張,她通過手機視頻聯繫了山東思遠農業有限公司的作物專家張福東進行遠程諮詢,得到及時的答覆後,她心裡的石頭也落了地。

蔬菜得了病,專家線上療。

“幸虧有‘農保姆’這個線上平臺,否則在疫情這個節點可能會很麻煩。”於長蓮說。

“農保姆”由山東思遠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白京波與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開發,也是國內首家標準化智慧農業服務管理系統。目前,系統內已匯聚了20餘種果蔬的標準化服務大數據,包括326門標準化種植學習課程等。

5年前,於長蓮加入了“農保姆”服務平臺,她是較早受益於“互聯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菜農之一。在她看來,與以前拿著“問題菜”找技術員請教相比,“農保姆”服務更專業、更及時,從種植收入上來講也有明顯增加。

疫情發生以來,張福東及其他幾位作物專家線上指導的農戶遠不止於長蓮一家,臨淄區至少有6000人次的菜農接受了他們的線上指導。在張福東看來,如果線下服務一個人一天最多24個大棚,線上服務可同時為幾百人解疑釋惑。目前,在皇城鎮有3萬畝左右的大棚由他們技術團隊提供服務,菜農遇到的種植問題的解答6成以上通過線上完成。

蔬菜得了病,專家線上療。


“很快,我們將迎來‘5G+智慧農業’,作為大棚蔬菜生產來說,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共享應用會更加廣泛。自動化設施諸如自動放風機、微電腦噴藥機、智能水肥一體化等應用將快速普及;對光、溫、氣、溼度數據採集,疫情檢測的信息上傳更快捷;線上服務、直播、會議等常規工作實現隨時隨地進行。”對於即將到來的5G技術,張福東也是充滿了期待。

“全鎮有蔬菜大棚約1.6萬個,種植面積近7萬畝。依託‘農保姆’APP及各村田間課堂,皇城鎮構建起線上線下立體化、全方位的服務培訓體系,標準化生產技術已覆蓋全鎮5500餘戶農民。”皇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剛介紹說。

皇城鎮積極探索“智慧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在大棚內加裝環境信息採集監測、生產環境智能控制、視頻採集與遠程監控等系統,實現菜農手機操控大棚自動澆水、施肥、控溫。截至目前,許家、於家等五個基地的386個大棚已完成智能化改造。

本文摘自山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