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什麼比較看重孫堅?明明是敵人,為什麼還派人說服孫堅做兒女親家?

小人物F


以咱們現在常人的心思,挑親家,那必須得找性格不錯、與自家合得來的;但在古往今來的野心家/梟雄眼中,首先考慮的是對方的實力、對自己有什麼幫助,也就是常說的政治聯姻。

而與《三國演義》的中的描寫不同,正史中的孫堅,是那個時候董卓的頭號強敵,況且倆人早就認識,互相間知根知底。

二人曾並肩戰鬥,董卓甚至差點死在孫堅手中

在十常侍之亂前、漢靈帝在位時期,當時的董卓還是軍隊中的小角色。公元184年,黃巾之亂還沒平定,西北涼州的羌人、群盜也趁機起事,帶頭的是邊章、韓遂。第二年八月,漢靈帝派司空張溫前去西北平亂,而手下就包括時為中郎將的董卓,以及參軍事孫堅(類似於參謀)。

接下來,董卓受張溫指派,率軍三萬去討伐羌人,但卻被圍困在望垣縣北(天水郡內),最後淪落到糧草斷絕、趁機渡河才撤回。面對這種情況,身為領導的張溫自然是要把領軍將領叫來問話的,但董卓的態度極其惡劣:不僅姍姍來遲,被領導訓了後還擺出很不爽的臉色。

打了敗仗,按照軍法是可以把責任人處死的,加上董卓這幅態度,孫堅當即建議張溫把他斬了以整軍風、立軍威。但也許在廟堂待久了,張溫絲毫沒這種魄力,反而認為董卓常年在西北作戰、頗有名氣,不應該就此除掉。

最終此事不了了之,其他將領聽說後“無不嘆息”,而逃過一劫的董卓,則應該牢牢記下了孫堅的名字。

話說回來,若此時董卓被斬,後來的歷史走向,可能就被孫堅在此時改變了

其後討董時,所謂的十八路諸侯,真正賣命的只有孫堅,其次是曹操

公元190年,袁紹率領各路刺史、太守等討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董卓。但與《三國演義》中大戰虎牢關、溫酒斬華雄的熱血場景有所不同,正史中這些所謂的諸侯們壓根就沒動過手,他們躲在酸棗(今延津縣內),“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甚至被曹操一頓痛罵後毫無反應。

沒過多久,這些人坐吃山空、糧草沒了,開始內部互掐,劉岱甚至殺了喬瑁,這群烏合之眾不了了之作鳥獸散。

而當時的孫堅,則被袁術表舉為破虜將軍,作為討董的先鋒。在各路諸侯七零八落後,孫堅先後在魯陽、梁地、陽人(都是地名)與董卓軍交手,雙方互有勝負,在陽人之戰中,孫堅獲得大勝,陣斬董卓軍的都督華雄。

對這位自己老同僚的能力和鬥志,董卓一項非常忌憚;此時吃了大虧後,他派出李傕前去求和:

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

然而沒什麼用,孫堅早就不齒董卓的人品,他不僅嚴詞拒絕,甚至直接率軍向洛陽進發。面對這架勢,董卓認慫了,他收拾收拾,麻溜的往西跑進了函谷關。而孫堅則進入了洛陽城的廢墟,維修早已被破壞的漢室皇陵後方才返回魯陽。《三國演義》中描寫他得到傳國玉璽,就是依據這段記錄。

所以這裡就明白董卓為啥向孫堅求親了:被對方胖揍了求饒而已。他本想以二人舊交的名義拉關係,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


正史漫談


在關東諸侯中,孫堅是唯一可能實質性威脅董卓的武裝,也是相對有可能拉攏的英雄。

董卓對孫堅的拉攏,各方面都很到位。只不過,由於董卓以為當時的主流價值觀所不容,故未能得逞。

孫堅是關東諸侯中戰力最強者

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諸將數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敢,諸將軍慎之。——《後漢書》

關東諸侯,聲勢浩大。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沒有不太可能與董卓抗衡。

尚書鄭泰曾對關東諸侯做過分析:袁紹是個公卿子弟,生長在京師;張邈是長者,坐不妄事;孔伷是個清談客,沒有軍事才能。

這些諸侯,兵員多是臨時招募的,根本不是涼州、幷州精銳的對手。

而諸侯中的傑出人物,如曹操,當時的力量也還十分薄弱,未成氣候。

唯獨孫堅,擁有一支精銳的長沙兵。

孫堅,從早年平定會稽“妖賊”時,就開始以郡司馬身份募召精勇;在平黃巾時,又再次大規模招募。

這支武裝,隨孫堅平黃巾、攻邊章(涼州)、戰蠻族,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就當時天下來說,戰力最強的有3支武裝力量:董卓的涼、並軍;公孫瓚的幽州騎兵以及孫堅的長沙兵。

公孫瓚事實上並未如演義中一樣參加討董戰爭,因此,孫堅軍是當時唯一可以對抗涼並軍的武裝力量。

而當董卓拉攏孫堅時,北線的王匡、中路的曹操都已被擊破,唯南線孫堅這支強軍在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因此,孫堅是當時最有必要拉攏的對象。

董卓有拉攏孫堅的可能。

孫堅與董卓,確實有過節。

在平定邊章、韓遂之亂時,孫堅曾建議以軍法斬董卓。幸當時的主帥張溫忌憚董卓的名望,未敢動手。

後來,議者聽說孫堅想斬董卓而沒被採納,“無不嘆息”。想來,都有議者無不嘆息了,董卓是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事情的。

不過,就如孫堅對袁術說的,“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

對於梟雄來說,此一時彼一時,這些往事不算什麼過不去的坎。

當時的關東諸侯中,孫堅是個另類。

關東諸侯,大多是官宦出身。

袁紹、袁術這種四世三公的士族領袖就不必說了,孔伷、孔融、劉岱等人,要麼是世家大族,要麼是漢室宗親,都有顯赫的地位。其他如曹操、張邈、鮑信等人,既是官宦出身,也都與袁紹關係盤根錯節,

這些人,原本就有很強的政治資本,董卓要拉也拉不住。

唯孫堅,出身低微。早年的孫堅,和呂布一樣,都是“輕俠”。

這種“輕俠”,有勇力,政治地位不高,正是董卓可能拉攏的對象。

有機可趁

董卓拉攏孫堅的時間,發生在袁術不發軍糧事件之後。

是時,或間堅於術,術懷疑,不運軍糧。——《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袁術與孫堅之間出了問題,袁術不運軍糧給孫堅。

這次事件,給孫堅提了醒。

1、以袁術為代表的士族集團與孫堅在利益上並非鐵板一塊。

因此,袁術才有必要壓制原本附屬於自己的孫堅;

2、即使是相互利用,袁術也不是一個優質的合作伙伴。

關東諸侯討董之戰,其實也是士族官僚集團與涼並軍事集團之間的攤牌。

孫堅既非士族官僚集團的成員,與該集團的合作又不愉快,這正是董卓拉攏的最佳時機。

董卓拉攏的方法也是打中了要害:“乃遣李傕等來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著,許表用之。”

袁術和你互相猜忌,我有誠意!我和你做親家!

袁術給你做豫州刺史,我更有誠意!你家中子弟,開個單子出來,刺史、郡守啥的我都給!

價值觀

董卓拉攏對象選得準,時機抓得好,條件給的也好,不愧梟雄。

可是,董卓卻到底是鬥不過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價值觀。

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孫堅以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而拒絕。

這說明:儘管士族集團兵力尚弱,但已牢牢把握社會話語權。

董卓以邊鄙之臣,在地位未穩固的情況下就擅行廢立已失去天下人望。

在當時的主流價值觀看來:董卓就是一個魔王。孫堅跟從他,即便能得到政治地位,也是要為天下所謗的。

即便是呂布,在認清形勢後也會反抗董卓,何況孫堅呢?

在這種主流價值觀的驅使下,孫堅終沒有被董卓拉攏!


董卓拉攏孫堅,各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只是,很多事情,不是靠利益就能搞定的。

看不見摸不著的主流價值觀,在更深的地方影響著人們的抉擇。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因為董卓在孫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樣子。

孫堅這個人在三國中是非常勇猛的,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十七歲的時候就一人殺退了一夥強盜,有勇有謀,是典型的少年英雄。

恰好董卓也是一個少年時期遊俠重義的人,而且打仗也是異常勇猛,可以說董卓和孫堅兩個人在某種意義上非常相似,這就使得董卓對孫堅非常看中。

對於董卓這樣的人,即使和誰是敵人,只要能夠拉攏,成為盟友,就可以試試,更何況還是自己看中的人,呂布就是這樣被收為己用。

所以對於董卓來說,也許孫堅不是各路諸侯中最強的,但卻是和自己最像的,有他當年的樣子。


海洋望星空


孫堅在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中,起初充其量也就是一個依附於袁術的二流諸侯,沒地盤,沒人,他有的只是幾十個過命的兄弟。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董卓卻把他看的很重!為什麼呢。

孫堅出道很早,早在十七歲時就獨力智破海盜,名揚天下。而在黃巾之亂時,更屢立戰功,擅長攻堅,啃硬骨頭。董卓叛亂時,以烏程侯、長沙太守的身份參戰。後來幫助袁術奪取了南陽,袁術投桃報李,上表為孫堅請封為破虜將軍,代理豫州刺史。也因此,世人皆稱孫堅為孫破虜。

當時的關東聯軍,以袁紹為首,雖然人馬眾多,但是每日不過是飲酒高會。大家不過是假借征討董卓的名義,為自己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然後奪取更多的地盤,索取更大的利益而已。

在眾多諸侯中,多數人沒有把心思放在攻打董卓上,當然,還是有三個人與眾不同。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鮑信,一個是孫堅。孫堅,不但是各路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堅定的勇者,更是大破董卓的第一人。

董卓為什麼要把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其實,長安雖然是西漢的都城,可是經歷了王莽之亂,早就殘破,於是,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才會在洛陽另建都城。可是,董卓寧願放棄華麗舒適的洛陽,選擇荊棘叢生中重建宮殿,為什麼?因為要躲避關東聯軍的鋒芒。

董卓的軍隊,大都是久經戰陣的西涼軍團,而關東聯軍卻大都是新近招募,沒有精心訓練的烏合之眾。只是因為關東聯軍中有個孫堅,董卓就連續遭逢大敗,並且不得的退避遷都。對於孫堅,董卓曾經如此評價:“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董卓說,關東聯軍和我打了好幾仗,可是都被我打敗了。現在他們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為。唯獨孫堅這個傻小子,很能夠用人,你應當告訴諸位將領,讓大家小心提防。

在董卓心中,關東聯軍都是垃圾,唯獨孫堅是勁敵,不可小視,於是特意交代全軍注意孫堅。孫堅大勝之後,立刻率軍追擊。而董卓呢,經歷了這次大敗之後,經不敢和孫堅正面交鋒,於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將李傕前往孫堅駐地,希望能夠和孫堅和親,將董卓之女,嫁給孫堅之子。並且表示,只要孫堅答應,孫堅可以隨便列舉一些自己的親族子弟擔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會上表天子,正式任命。

可以說,董卓能夠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當時董卓雖然經歷大敗,但是實力依然強大,並且擔任相國,政令在全國大多數地方還能夠施行。如果孫堅答應的話,那麼孫家的實力無疑可以迅速擴大。

可是孫堅嚴詞拒絕,放棄了這次天上掉餡餅的好機會。孫堅說:“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孫堅認為,董卓違背上天,殘暴無道,廢立皇帝,對於這種亂國奸賊,如果不滅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頭顱,他孫堅死不瞑目,又怎麼會想和董卓結成親家呢?在正史中,此時的孫堅,依然是漢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在拒絕董卓之後,孫堅隨即進兵,進攻洛陽。

所以說董卓是被孫堅打怕了,所以提出聯姻,只是孫堅不屑於董卓這等奸賊和親!


野史共享


孫堅的外號叫做江東猛虎,打仗勇猛,勝多敗少,董卓當然想拉攏這樣的人才,只是孫堅不買董卓的賬。

在歷史上董卓的大將華雄應該是江東猛虎孫堅所殺,而不是演義中的關二爺溫酒斬華雄。孫堅打仗勇猛,常親冒矢石,衝鋒在前,士兵多受其勇猛的鼓舞,奮力廝殺。

在董卓眼裡,放眼全國,也就孫堅入他法眼,其他人皆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很想拉攏孫堅為他所用。


饕餮中國


十八路諸侯,十七局都是水貨,出工不出力,就包括曹操也是被徐榮打的落花流水,只有孫堅部,進展最大,還斬殺了華雄,當然董卓打不過,於是懷柔


小王說搏擊


董卓為啥那麼看重孫堅,明明是敵人,還想聯親嫁女?



這是分化、瓦解加拉攏,能拉來固然好,不行拖過一天是一天,是外交、權術手腕的一種,董卓慣於使這手。在十七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除過袁紹軍兵多,孫堅一軍,戰鬥力最強。孫堅時任長沙太守,手下四員猛將,程普、韓當、黃蓋、祖茂全帶來了。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猛將華雄,殺掉孫堅大將祖茂,打敗了孫堅,歷史記載的,卻是孫堅大破董卓,還殺掉華雄,也沒有華雄殺掉祖茂。不過,《三國演義》故事說華雄打敗孫堅,也不是捕風捉影,完全虛構。實際應該是孫堅先敗後勝,最終斬首華雄,孫堅是最後勝利✌者。據《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記載 :



孫堅作戰勇敢,中平元年(184),黃巾大起義,朝廷派黃浦嵩、朱儁、盧植督三路大軍圍剿。朱儁上表請求,以孫堅為佐軍司馬,孫堅召慕當地年輕人,以及淮、泗精兵,合計千餘人,配合朱儁奮力反擊,所向披靡。後來,汝穎一帶(汝河、潁河交匯地,範圍東到渦河,北及許昌——太康一線,南至大別山脈,西達桐柏、外方諸山)的黃巾,敗退逃跑,拒守宛城,孫堅率先登城,於是,眾黃巾紛紛投拜,朱儁上表,拜孫堅為別部司馬。董卓曾經說過,這些諸侯不足為慮,唯獨孫堅是個刺頭,各位將軍們,一定要謹慎小心應對。



袁紹雖然軍力強大,但仗著四世三公身份,目中無人,又長時間在朝中做官,養尊處優,剛愎自用,基本上沒經歷戰陣。曹操的隊伍剛組建,屬於民兵,難以對抗董卓精銳的西涼兵。在此情勢下,董卓拉攏、分化孫堅,就有現實需要。而當時聯軍內,管糧草的袁術,聽了小人之言,故意找茬,不發孫堅軍糧,這給了董卓鑽空子的機會。



但董卓與孫堅也有舊怨,當年邊章、韓遂在西涼作亂,當時的董卓是中朗將,討伐沒有進展。中平三年(186),司空張溫以車騎將軍,領兵征討。張溫表請孫堅為參軍事,屯紮長安。張溫招董卓責備,孫堅建議張溫,以軍法斬首。但張溫為人寬厚,沒有聽從。按說董卓應感謝張溫,但後來董卓得勢後,在一次百官宴會上,呂布給董卓耳語說,張溫暗結袁術 欲圖不軌,董卓把手一揮,呂布就把張溫當場拉出,不一會,呂布提著血淋淋的頭顱進來,百官無不心驚膽戰。



孫堅軍人出身,地位低微,但看董卓很準,多年前就讓張溫殺掉,可惜張溫沒聽。可孫堅頭腦清醒,對董卓的看法,多年來一直沒變,雖然如今董卓執掌朝政,十分牛逼,又許願給好處,孫堅仍然不為所動,不買賬,董卓這計劃也就泡湯了。


流譽後


在《三國演義》前期,劉關張的事蹟最為引人注目,桃園結義後,劉關張三英戰呂布,關羽溫酒斬華雄等等,其實,桃園結義的事沒有史料佐證,而大戰呂布,斬華雄的事,都是以歷史上的孫堅為原型創造的故事情節,也就是羅貫中把孫堅的光輝事蹟安在了關羽身上。

在孫堅剛出道的時候,常常將生死置之度外,經常單騎深入,在與黃巾作戰的時候,也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因此被朝廷任命為別部司馬。

可以說,反董聯軍作戰時,孫堅是最猛的一支部隊,這也是董卓欣賞孫堅的一點,董卓當時曾說:“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袁紹是反董聯盟盟主,袁術是袁紹的兄弟,兩人都是四世三公之後,在當時社會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劉表也是劉氏宗親,接收了整個荊州地區,也是群雄之一,然而孫堅當時不過是一個依附於袁術的太守,董卓竟然把他與二袁、劉表並列,可見對其器重。

其實,董卓跟孫堅之前還有一點故事,黃巾之亂後,邊章、韓遂在西北涼州發動叛亂,朝廷派董卓前去討伐,沒有成果,隨後朝廷派張溫前去征討,孫堅為張溫的參軍,在張溫到達長安時,董卓頗為不滿,在詔書到了很久之後才來相見,當時孫堅就告訴張溫直接殺了董卓,結果張溫忌憚董卓在涼州的聲望,而未敢動手。

然而董卓眼裡的孫堅,在當時就已經嶄露頭角,並且引為知己,在討伐邊章韓遂的時候,董卓的作戰思路與孫堅不謀而合,雖然都沒有被採納,卻讓董卓有了惺惺相惜之感,並且說孫堅當時不過一個小小的參軍,見解與我大致相同,可見其過人之處。

在反董聯軍成立後,孫堅雖然幾次敗北,但是在袁術的支持下,跟呂布多次發生大戰,尤其陽人城一戰,孫堅擊潰呂布,並且斬殺大將華雄,反董聯軍氣勢大增,孫堅的影響力也達到巔峰。

在這時,有人乘機挑撥袁術與孫堅的關係,讓袁術懷疑孫堅,斷了孫堅的糧草,在孫堅再三表決心之下,袁術才發送糧草,面對來勢洶洶的孫堅,董卓著眼於當時的不利戰局,打算與孫堅結兒女親家,並且給了孫堅一份大禮,只要孫堅開列的名單,董卓就答應任命其為刺史或者郡守。

雖然關東諸侯來勢洶洶,但是在與董卓作戰的時候並不賣力,都想保存實力,如果孫堅接受董卓的拉攏,估計也能割據一塊土地。

董卓拉攏孫堅的時機也剛剛好,正是孫堅與袁術鬧矛盾的時候,在董卓看來,孫堅如果改投他,或許會比跟袁術更好一點,孫堅在關東諸侯中的地位很微妙,他不像袁紹、袁術、劉表那樣都擁有割據之地,而是依附於袁術的一支軍事力量,而且從出身來看,別人都是豪門士族出身,什麼東西都是天生的,只有孫堅是靠著軍功從底層爬上來的,這跟董卓的成功經歷頗為相似。

但是孫堅卻堅決的拒絕,原因是:“董卓大逆不道,蕩覆王室,如今不誅其三族,示眾全國,我死也不瞑目,難道還要與他和親嗎!”

由此可見,孫堅的野心並不小,如果投靠董卓,最後可能也跟董卓其他部將一樣遭到關東諸侯的集體拋棄,假如董卓倒臺,必然沒有安身立命之地,以當時的情景,先依附袁術,然後再圖自立,方是長久之計。其子孫策後來也是按照這個軌跡完成江東之主身份的轉變。

董卓把孫堅引為知己,認為大家都是底層武人出身,應該惺惺相惜,而孫堅不為所動,希望能夠融入到當時的名流圈子,只可惜,再能打的將領最後都是死在戰場上,孫堅雖然能打,而且多次死裡逃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在攻打劉表的時候,被其部下黃祖埋伏射殺,一代英豪就此殺青。而其子孫策,也是很厲害的將領,以小霸王的身份坐穩江東,最後卻被人暗殺,皆表明武夫立國之艱難。

也表明孫堅,孫策父子二人為將尚可,為帥尚不夠格,更別提為一方諸侯了。


史論縱橫


精選回答@雜談會客室


董卓號稱西北狼,孫堅號稱江東猛虎。這一狼一虎,高下立判了!

孫堅是被《三國演義》“弱化”最嚴重的,號稱三國第一虎將!。

《三國演義》中,呂布胯下赤兔馬、掌中方天畫戟,英武非凡,被稱為“飛將軍”。凡是與他單挑之人,非死即敗。尤其是虎牢關前上演的“三英戰呂布”一場大戲,更是成就了呂布的威名。“美髯公”關雲長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更是神乎其神!然而這一切都是假的!!①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孫堅兩敗呂布②華雄更是死在孫堅的古錠刀下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挾持漢帝,作亂京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袁術、韓馥、劉岱、曹操、孫堅等諸侯組成聯軍,號稱十八路諸侯,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這些諸侯中要麼是像袁紹袁術這樣“累世公卿”、要麼是像曹操剛剛起家,甚至劉備哥三都還僅僅寄人籬下靠“皇叔”二字才掙得一“馬紮”。只有孫堅,算是真正從部隊中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戰鬥力最強!

《三國志》引晉人華嶠《山陽公載記》,董卓對部下說:“關東軍數敗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意思是說,關東諸侯都是酒囊飯袋,就孫堅厲害,大家都給我小心點。

一、斬華雄、敗胡珍、退呂布

公元189年,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掌握朝中大權,在京城橫行跋扈,恣意妄為。長沙太守孫堅響應袁紹號召起兵北上共誅董卓。一路從長沙打到洛陽,在陽人與董卓軍交戰,斬華雄,敗胡軫、退呂布,就連董卓親自領兵與孫堅交戰,也被孫堅打敗了。

二、董卓意欲和親孫堅

有句話叫做“打敗敵人最好的辦法不是殺了他,而是讓他成為你的朋友”。

因為孫堅勇猛,當時董卓想用非軍事手段來處理問題,拉攏孫堅。董卓曾派李催去見孫堅,要和孫家和親,和孫堅當兒女親家,還讓孫堅列出家裡子弟名單,可以讓他們當郡守、刺史這樣的大官。這待遇對於寒門出身的孫堅來說那是相當優厚了,但被孫堅斷然回絕。孫堅憤怒地說:“今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難道還要與他和親嗎!”意思是不殺光你全家,我孫堅死不瞑目。當即下令向洛陽進發。

三、董卓拉攏不成,棄洛陽奔長安。孫堅二敗呂奉先

這時孫堅的兵馬已經殺到離洛陽90裡外的大谷地帶。董卓見打又打不過孫堅,和親拉攏又不成,只好避其鋒芒,火燒洛陽,遷都長安,留下呂布斷後。進攻洛陽,孫堅與呂布接戰,呂布最終不敵而敗走,孫堅大軍進入洛陽。

在討伐董卓的關東群雄中,孫堅軍是唯一一支數次與董卓軍隊進行正面交鋒且取得大勝的軍隊,在曹操兵敗汴水、袁紹遲疑不進、諸侯聯軍瓦解、天下人駐足觀望之際,孫堅幾用一人之力重創董卓。

俗話說的好“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


董卓之所以那麼重視孫堅,想要與他和親,主要還是孫堅的智勇過人,西北狼再怎麼橫行肆虐,終是敵不過江東猛虎啊!

後記

洛陽一戰,呂布最終不敵而敗走,孫堅大軍進入洛陽。當時繁華的洛陽幾成廢墟,數百里內沒有煙火。孫堅入城,見此慘狀,無限惆悵,不禁潸然淚下。 他命令部隊清掃漢室宗廟,用太牢之禮祭祀。孫堅又派兵修復被董卓挖掘的漢室陵墓。後來也許是上天感於孫堅的忠義讓他偶得傳國玉璽吧。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你小小的 點贊,是對我大大的 鼓舞~~@雜談會客室


大家覺得要不是孫堅英年早逝,以孫堅的智勇加上江東才俊輩出,能不能有機會興復漢室或者問鼎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