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離離原上草,沒有遠芳侵古道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此詩是作者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據載,作者這年始自江南入京,謁名士顧況時投獻的詩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顧況看著這年輕士子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京城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不禁大為嗟賞,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並廣為延譽。(見唐張固《幽閒鼓吹》)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名家評論

《幽閒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延譽,聲名大振。

《苕溪漁隱叢話》:《復齋漫錄》雲:樂天以詩謁顧況,況喜其《咸陽原上草》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予以為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之句,語簡而意盡。

《唐詩解》:上二聯寫物生之無間,下二聯是草色之關情。樂天語尚真率,佳處固自不少,要非入選之詩,獨此豐格猶存,故採以備長慶之一體。

《唐律消夏錄》:三、四的是佳句,但“一歲一枯榮”雖是起下,而語太顯露,遂使下句意味不全。五、六雖分“古道”、“荒城”,而用意實是合掌。結句呆用王孫,更庸弱。香山諸體頗稱大手筆,此作獨枯率窄狹,不能展動,得非以好句累之乎?

《雨航雜錄》:《續古詩》:“何意掌上玉,化為眼中砂。……晴沙金屑色,春水麴塵波。”自是晚唐色相。至《古原草》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幾希初唐乎?

《古歡堂集雜著》: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豈出自劉歟?白樂天《詠原上草送客》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之意,分為兩句,風致亦自不減。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

《唐詩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餘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聲,此大小家之別。

《而庵說唐詩》:前一解,要看“原上”二字,後一解,要看“王孫去”三字,古人作法,一絲不走。

《近體秋陽》:渾樸,其情當在《十九首》之間。

《唐詩別裁》:此詩見賞於顧況,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遠神,白詩之佳者,正不在此。

《網師園唐詩箋》:天然名句,宜見賞於逋翁(“野火”二句)。

《瀛奎律髓匯評》:馮舒:逋翁真巨眼。查慎行:人但知三、四之佳,不知先有“一歲一枯榮”句緊接上,方更精神。試置他處,當亦索然。紀昀:此猶是未放筆時,後乃愈老愈頹唐矣。許印芳:“又”字復。

《歷代詩發》:極平淡,亦極新異,宜顧況之傾倒也。

《唐詩三百首》: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

《唐宋詩舉要》:情韻不匱,句亦振拔,宜其見重於逋翁也。


白居易此詩原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入選課本後更名為《草》,是顧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此詩為白居易十六歲時所作,前四句通俗易懂,而且完全是從自然的角度來抒寫,容易從情感上激發孩子的共鳴。而後四句則艱澀許多,摻雜了許多時代、社會層面的內容,小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教育工作者編輯教材時將其刪去。


為什麼只有離離原上草,沒有遠芳侵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