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离离原上草,没有远芳侵古道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名家评论

《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

《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云:乐天以诗谒顾况,况喜其《咸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予以为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之句,语简而意尽。

《唐诗解》:上二联写物生之无间,下二联是草色之关情。乐天语尚真率,佳处固自不少,要非入选之诗,独此丰格犹存,故采以备长庆之一体。

《唐律消夏录》:三、四的是佳句,但“一岁一枯荣”虽是起下,而语太显露,遂使下句意味不全。五、六虽分“古道”、“荒城”,而用意实是合掌。结句呆用王孙,更庸弱。香山诸体颇称大手笔,此作独枯率窄狭,不能展动,得非以好句累之乎?

《雨航杂录》:《续古诗》:“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晴沙金屑色,春水麴尘波。”自是晚唐色相。至《古原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几希初唐乎?

《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白乐天《咏原上草送客》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

《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而庵说唐诗》:前一解,要看“原上”二字,后一解,要看“王孙去”三字,古人作法,一丝不走。

《近体秋阳》:浑朴,其情当在《十九首》之间。

《唐诗别裁》:此诗见赏于顾况,以此得名者也。然老成而少远神,白诗之佳者,正不在此。

《网师园唐诗笺》:天然名句,宜见赏于逋翁(“野火”二句)。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逋翁真巨眼。查慎行:人但知三、四之佳,不知先有“一岁一枯荣”句紧接上,方更精神。试置他处,当亦索然。纪昀:此犹是未放笔时,后乃愈老愈颓唐矣。许印芳:“又”字复。

《历代诗发》: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

《唐宋诗举要》:情韵不匮,句亦振拔,宜其见重于逋翁也。


白居易此诗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入选课本后更名为《草》,是顾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此诗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前四句通俗易懂,而且完全是从自然的角度来抒写,容易从情感上激发孩子的共鸣。而后四句则艰涩许多,掺杂了许多时代、社会层面的内容,小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教育工作者编辑教材时将其删去。


为什么只有离离原上草,没有远芳侵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