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在介紹古琴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已故的古琴家張子謙先生與同樣是古琴家的姚丙炎先生是至交。姚先生去世後,張先生有次去參加琴會,姚先生的兒子姚公白彈琴,一曲未終,張先生突然離席,走到窗前落淚哭泣。眾人不解,姚公白忙上前問候,以為張先生不舒服。張先生卻說,“爾何似汝父矣?”

張先生聽琴而思故友,其中至交情誼讓人動容。

也讓人想到一個美麗的成語:高山流水。


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姚丙炎先生


自古知音難覓,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是歷史風煙中最讓人渴慕的友情,而後《高山》《流水》的琴曲,成為許多文人雅士彈奏孤獨的心曲。古琴也因其“清遠超邁”的個性而顯得“曲高和寡”,逐漸在歷史的進程中,被束之高閣,被時代翻覆的塵埃所掩埋。

古琴以及其蘊含的文化思想逐漸式微。古琴的聲音只在一些清寂的角落寥落地鳴響。

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宇航局向外太空發射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搭載了一張據稱能保存10億年之久的鍍金唱片,其中有古琴國手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至此古琴的聲音重新開始被全世界聽見。


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陳雷激古琴演奏


但讓古琴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被重視與傳承,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音樂家陳雷激的古琴演奏。古琴所彈奏出的繞樑之音代表著東方文化的獨特審美與精神神韻,古琴所承載的數千年文化底蘊,也彰顯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古琴的音樂魅力和文化魅力,帶給人震撼與感動。

慢慢地,學古琴的人漸漸多了起來。

古琴經過幾百年的沉寂後,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生活中,彈奏出了更為動聽也更為迷人的音樂。


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古琴之古

古琴的歷史要追溯到上古,到底是誰首先創造,已不可考證。廣為人接受的傳說是“伏羲制琴”。據蔡邕《論琴》中記載,“伏羲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平象地。”

相傳伏羲依據天地陰陽,而製作了古琴,用以通天地精神,安萬世之民。無論傳說真假,不可否認的是古琴的歷史悠久,算得上中國最古老的樂器。而通天地精神的說法,更是讓古琴從一開始就具備了不同凡響的個性與氣質。

古琴,在古代並不稱為“古琴”,而是直接稱呼為“琴”。古代文人墨客四大雅事“琴棋書畫”之中居於首位的“琴”便是指的古琴。

現代的人稱之為“古琴”,不僅僅是為了區別於現在的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古琴家郭平在《古琴叢談》中講到:“古,距今遠矣,距時尚遠矣,是時間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種時間尺度。”

我將這種心理上的時間尺度理解為:古琴被歷史賦予的精氣神與古意韻,是現代許多學琴的人想要去追慕的。

那麼古琴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又有著怎樣的精氣神與古意韻呢?

古琴在上古,被帝王用以安萬民,似乎是彈給天下人聽的。

周代時期,在儒家思想的渲染之下,古琴為“禮”服務。《左傳·昭公元年》中記載:“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即君子彈琴瑟,是要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儒家禮儀的規範,用音樂修養自己的品行。但我們依然可以從《詩經》中看出,那時候的古琴,也被用在生活之中表達尋常的情感。如表達愛慕之情——“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表達夫妻和諧之情——“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嵇康


到了魏晉,古琴成為魏晉風度的表達形式之一。魏晉時期,時局混亂,政治波詭雲譎,士人們無法在政壇施展拳腳,暫且收起了憂國憂民之心,退而回到自身,思考蒼茫天地之間個人的生命狀態,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係,玄學思辨由此盛行。

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便是“竹林七賢”。思辨而認識到生命的無常與短促,於是縱情山水,逍遙肆意,看似頹廢,實則有著對生命的執著與熱情。這個時期的古琴所承載的既有士大夫們的思辨與精神意趣,也有其孤獨悲愴的情感表達。

面山臨水,用古琴抒發心中塊壘,也用古琴與自然對話,與自己對話,尋求天、人、琴合一的精神境界。嵇康的一曲《廣陵散》成為不卑不亢的生命絕唱,阮籍的《酒狂》揮灑著狂狷的熱情與灑脫。人超脫,古琴便隨人而清拔超邁。

至大唐盛世,民族大融合,也是文化的大融合。大唐是恢弘的、繁華的、熱鬧的,有著太多的熱情需要宣洩,而古琴是“清、靜、遠”的氣質顯然不符合社會情緒的表達,於是胡琴、旋舞的熱鬧成為社會的審美潮流。但古琴仍然是文人墨客的精神載體,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李白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便是最好的證明。


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唐代名琴“綵鳳鳴岐”


越到後世,至宋、元、明、清,古琴逐漸從山水之中,退回到軒窗雅室,隨意而彈、隨性而彈,沒有知音,不為俗人彈,便彈給自己聽。古琴成為怡養性情的樂器,也因此越來越孤獨清寂。

我們今天所追慕的古琴的精氣神與古韻古意,便是古琴在不同時期所承載的人的思想精神與審美意趣。用《古琴叢談》裡的一段話來說,這種“古”其實是一種淳樸的簡單:

春天到了,就扶犁耕種;麥子熟了,就揮鐮收取;大敵當前,便告別妻子,挺戈出征。一切作為都那麼自然,歡喜便歡喜,痛苦便痛苦,直接而純粹。

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古琴診所的《空山鳥語》

古琴之今

古琴的“古”,是時間、是歷史、也是其精神文化底蘊。古琴的內涵是豐富的,同樣也需要彈琴之人內心的豐富,並且“德在琴先”,“學彈琴,先學做人”,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人與琴的合一,才能真正將古琴彈好。

如今我們學琴,雖然也企圖追慕古人的精神與審美意趣,但環境與心境,讓我們幾乎難以抵達古人的境界。

慕古,但不囿於古。也許才能讓古琴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古琴在現代情境下,依然可以綻放活力。“古琴診所”以裝束復原的方式彈奏《空山鳥語》的視頻火遍網絡;白無瑕一曲《左手指月》也可以動人心魄;而《國風美少年》中芊蔚所彈《滄海一聲笑》的指間豪情、瀟灑快意,更是撥動著人們內心的武俠情懷。更有古琴與民謠的結合,與搖滾的結合。

無論是樂曲與時代流行的結合,還是演奏形式的變化、亦或者古琴科普方式的時尚化,都讓我們看到古琴不固化的一面。


心中情,指間意,內心動靜何必有人聽——古琴的“古”與“今”

芊蔚

古琴作為傳統樂器,沉澱著千年傳統文化、思想,以及中國人的傳統審美。古琴的“古”是我們要追慕的,古琴之“今”也是我們要探索的。古今結合,方能更好地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