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個月收復西藏,讓西藏沒有成為第二個蒙古,卻被世人遺忘

他三個月收復西藏,讓西藏沒有成為第二個蒙古,卻被世人遺忘!

說起民國軍閥,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袁世凱、張作霖、段祺瑞、吳佩俘、閻錫山等叱吒風雲的人物,很少有人會想到四川軍閥的開山鼻祖尹昌衡。尹昌衡是民國時期的四川都督,雖然從政時光短暫,但做出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如平定“12 . 8成都兵變“、促進川渝統一、領導西征等。由於尹昌衡西征時間短,隨後又被袁世凱囚禁,這一本該彪炳史冊的歷史大事件,逐漸被世人遺忘,被歷史忽略。

他三個月收復西藏,讓西藏沒有成為第二個蒙古,卻被世人遺忘

1912年2月,西藏十三世達賴在英帝國主義的煽動下發動叛亂。他們驅逐漢族人民,謀殺政府駐藏官員,還調動軍隊向川邊地區發起進攻。先後“攻佔了鄉城、定鄉、阻隔了川藏交通;又攻陷了江卡、乍丫、稻城、三壩、南敦等處,理塘、河口、鹽井也相繼失守,巴塘、昌都被圍數重”,川邊全境未被攻克者,僅“八縣而已”。

身為四川大都督的尹昌衡,對川邊危機憂心忡忡。他認為,事變起因是英國在背後操縱,若不遏制,國家分裂。尹於5月12日電告民國政府:西藏叛亂岌岌可危,非迅速出師不可,西藏不但是中國的西藏,還是四川的門戶,不失於腐敗之清,而是於新建之民國,誠莫大之恥。最終南京政府批覆了關於尹昌衡西征的請願,任命其為西征軍總司令。

1912年7月10日,西征軍從成都出發,分南北兩路向川邊挺進。尹昌衡率領南路大軍直指被叛軍圍困的巴塘,北路軍則趕赴昌都,平定乍丫、江卡等地。尹昌衡留下的詩句中,足可看出當年西征平判的艱險與豪邁:跋涉平山間,飢寒一載餘。西疆三千里,驅盡豺與狐。

他三個月收復西藏,讓西藏沒有成為第二個蒙古,卻被世人遺忘

西征一路所向披靡,昌都保全,巴塘困解,理塘克服,貢覺收復。短短三個月,川葳叛亂基本平定。9月10日,尹昌衡電陳袁世凱:昌衡出關,純用仁撫,不戮一夷,所至風向傳檄,邊藏畏服。

按常理,平叛應以武力為重,但尹昌衡進入西藏,始終無寺不入,無僧不見。他對民族宗教向來有深入研究,在平叛過程中,他多次演講,向藏族僧眾表達了尊重與嚴明的立場,他說:“昌衡平生好佛,尤敬愛宗教,此番提兵入藏,非為擾民。第一,本都督不貪,凡一草一木,顆米文錢,皆不收受;第二,本都督不嗔,兵雖強,炮雖多,然對恭順藏民,絕不殺一人,發一彈;第三,本都督不痴,藏民僧眾之真誠良善,一見了然,狡詐欺飾,難逃監察。“

戰場上的主動,為民國政府和英國以及十三世的談判,增加了非常重要的籌碼。英國人也不敢像過去那麼強硬了,只要求尹昌衡只要不打到拉薩,其它事情都好談。

他三個月收復西藏,讓西藏沒有成為第二個蒙古,卻被世人遺忘

1912年10月,十三世向民國政府媾(gòu)和。英國也不得不發表聲明,撤出全部駐藏部隊。尹昌衡的西征,遏制了英國鼓動西藏分裂集團的“大藏區”陰謀,為後來的“西康建省”打下基礎。一代愛國將領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人其事值得後人緬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