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在什麼情況下請教了朱升?朱升的“九字真言”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

老王頭談歷史


朱升是個什麼人?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王朝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

朱升自幼好學,先後師從陳櫟、黃楚望等名家,開館講學於故里、紫陽書院、商山書院、歙縣石門、鄭莊等地,人稱楓林先生。

朱升19歲中秀才,46歲中舉人,50歲任池州路儒學學正,卻不棄耕作,“春深雨足長青草,數畝山田自可耕”。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


朱元璋在什麼情況下請教了朱升?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到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朱元璋已經發展成為一支頗有實力的起義軍,但形勢仍然嚴峻,一方面元朝政府軍依然很強,另一方面各路起義軍也在互相爭地盤。

朱元璋此時雖然佔據安徽濠州(鳳陽)至應天(南京)一帶,但是東有張士誠(佔據江蘇東部、浙江北部一帶),西有陳友諒(佔據湖北、江西一帶),南有方國珍(佔據浙江南部一帶)。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圍徽州府城,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萬箭之簇,獨立城下,說服守城元帥福童開城歸降,使徽州百姓免於兵禍。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卻“久拒不下”,聽三軍總管、大將鄧愈說,朱升就在附近,朱元璋於是親臨其室訪問大計,朱升留下錦囊計避而不見。朱元璋依計而行,一舉獲勝。

為得到朱升的輔佐,朱元璋決心再訪。得知朱升遁居石門,朱元璋將所率衛隊佯裝成商隊,由江西繞浙江,過連嶺,悄悄來到朱升教館前,請求朱升輔佐他打天下,朱升避之不及,婉言拒絕。

朱元璋無奈,又懇求安邦定國的大計。念天下之亂,生靈塗炭,學當救國,朱升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對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朱元璋一聽,心中豁然大亮,當即拜朱升為中順大夫。


朱升的“九字三訓”產生了什麼影響?

朱升的策略從戰略上為朱元璋提出了創基立國的路線圖,朱元璋之所以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自稱吳國公,直至打敗陳友諒後,才改稱吳王,就是因為採納了朱升的建議。

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處州和鄱陽湖大戰及和陳友諒、張士誠多次的交戰中,朱升在軍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謀略,為消滅元朝,統一中原,建立明王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稱帝后,大封功臣,朱升卻從中看出了危機。他認為朱元璋是一個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人,如今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候,再待在朱元璋身邊就很危險了。

最終,朱升以年老體衰為由,一再向朱元璋奏請,請求回鄉養老,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1370年,朱升在老家病逝,享年72歲,成為少數幾個得以善終的明王朝開國功臣之一。


新潮太史令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稱楓林先生。朱元璋是在久不下攻婺源,在下屬三軍總管、大將鄧愈的建議下來拜訪當地很有學問才識的朱升,於是朱元璋微服從連嶺出石門,親臨其室訪問大計,朱升給出了他對平定天下戰略的意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從戰略上提出了創基立國的方向。而朱元璋也很好的執行了這一方針,為自己稱王做祖鋪墊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築牆: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

朱元璋鞏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於是在佔領應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達攻取鎮江。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時間裡先後攻下了金壇、丹陽、江陰、常州、常熟、揚州等地,控制了應天周圍的戰略據點。到1359年,從現在的地圖看,朱元璋已經佔領了江蘇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經江蘇、安徽、浙江三省交界處,到浙東的一塊長方形地區。與四年前剛佔領應天時相比,形勢已大有改觀。

廣積糧: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

朱元璋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親手殺了胡三舍。

緩稱王:不過早稱帝,避免樹敵過多

朱元璋長期尊奉龍鳳正朔,接受龍鳳政權的官職除拜,是由於朱元璋尚未對部下建立絕對控制之前,需要藉助龍鳳政權的冊封號令諸將,不失為一種穩定內部,徐圖進取的策略。所以在龍鳳十年之前,朱元璋稱吳國公,直至打敗陳友諒後,才改稱吳王。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奇文笑譚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他只是從一個普通的農民起義從而步步蛻變成為了皇上。而元末農民起義軍那麼多,為什麼是他一人勝出呢,這就要歸功於他和他軍隊的作戰能力和他身邊的謀士的建議。

在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朱升的“九字真言”了。也就是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

在元末時期,元朝的各種政策越來越殘忍,好幾年沒有下雨,災害頻繁,莊稼都沒了,各地官員也為了生活收的稅變得更多,百姓實在是沒有辦法生活下去了。但是元朝那時候的軍事實力依然非常強,因為首都在北方,所以北方基本在元朝控制之下,生活還要活下去,所以南方的老百姓大多部分被逼不得已而開始了反抗。

而在南方起義的農民軍裡,有幾個強大的軍隊。幾路英豪裡,朱升所屬的朱元璋這一路一開始的時候非常不起眼,實力較弱。

東邊有佔據江南富裕地帶的張士誠,當時因為高郵大戰已經名滿天下了。

而西邊也有佔據兩湖的梟雄陳友諒,這貨絕對的猛人,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類的。

朱元璋當時夾在中間,佔據安徽和南京一代,區域非常狹小,實力遠不足前面兩位,由於當時起義眾多,元朝採取政策是誰先稱王就打誰,另外就是盯著幾個有實力的人猛打。

此時朱元璋不知該怎麼辦,如果稱王,肯定會被元軍率先被定為目標而失敗,但這麼幹等著其他起義軍被元軍打敗的話,到時候只剩自己和其餘殘軍那也很難打的過。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向身邊的幾位謀士請教了該怎麼做。而這個時候朱升就提出了上述的九字真言。聽到這些,朱元璋恍然大悟,立即做出了調整。同時,謀士們也提出可以讓各路起義軍內鬥,坐收漁翁之利等等。

朱升的築高牆就是先自保,廣積糧是暗中發展自己實力擴充兵馬糧草,緩稱王可以理解為避開鋒芒,讓元軍先找那幾位主去,讓他們彼此間消耗。

朱元璋趁著元軍打其他起義軍時,不聞不問,保護好了自己。讓元軍覺得他的軍隊不堪一擊。當然在這個期間朱元璋也曾被元軍招待過,但只是臨時的,朱元璋的軍隊忍過去了。在十年期間,朱元璋把軍隊實力拓展到了極限。此時,其他起義軍的銳氣已經被元軍打的快沒了。這個時候,他把自己封為了王,不僅提高了氣勢,還把周邊一些軍隊的人吸引了過來。最後,他幾乎統一了南方各路起義軍,然後,劍指元大都,拿下了元朝。

朱升的九字真言,讓朱元璋的軍隊躲過了一開始最激烈的爭鬥,從而養精蓄銳,為統一起義軍,戰勝元軍奠定了基礎,是朱元璋勝利的關鍵。這是亂世生存的大智慧,比肩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計謀,而且最後成功了。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大家好,我來淺談一二!

元至正十六年舊曆三月,朱元璋攻取集慶,改為應天府。在長江流域形成了跟上游的陳友諒,下游的張士誠群雄對峙的局面。陳友諒、張士誠的勢力都比朱元璋強,朱元璋處在他們兩家夾縫裡面。這時的朱元璋已被小明王任命為江南等地行中書省丞相,成為掌管幾個省的最高官員。但小明王指揮不了他,朱元璋已是一個割據的勢力了。


這時候,朱元璋該怎麼辦呢? 朱元璋請來了池州學正名儒朱升,召問時務,虛心請教。朱升對時務早就考慮久了。便說出了震鑠古今的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也成了朱元璋的立身之本。

就當時的形勢而言,亦不宜稱王稱帝。朱元璋的西面是陳友諒,東面鎮江是元朝的軍隊,東南蘇、常一帶是張士誠,楊州還有一支武裝青衣軍,南面徽州、漸東多為元軍所守,這些勢力把應天團團的包圍了起來。陳友諒、張士誠雖是敵對勢力,對朱元璋形成夾擊之勢,但也起到了將朱元璋與元軍主力隔離的作用。北面全靠小明王韓林兒的軍隊與河南一帶的元軍作戰,而且戰績不錯。劉福通攻下汴梁(開封),改建為國都,韓林兒牽了過去,正是小明王政權輝煌的時候,同時,對朱元璋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高築牆”的意思就是有一塊鐵板一樣的根據地,就像楚漢劉邦擁有漢中,三國曹操擁有兗州一樣,這樣即便是一場大敗也不至於抱頭鼠竄;“廣積糧”就更好理解了,一般的農民起義都是迅速去戰略那些城池,而不注意民生,走到哪裡就搶到哪裡。而有糧就不同了,有糧叫“起義”,搶糧叫“造反”,這可是不一樣的。“緩稱王”其實就是為了防止槍打出頭鳥,像陳勝、張角這些人早早就稱了王,結果卻招致沒落帝國最後的瘋狂反撲,結果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說若是沒有這九字真言,朱元璋很可能早就兵敗了,又或者像其他起義勢力那樣遭到元朝政府的瘋狂鎮壓,大傷元氣。


明月西西


朱元璋農民出身,家窮出家當和尚,雲遊四方,方得識幾字,適值全國各地反元,尤韓山童劉福通氣勢較盛,隨有郭子興也舉反元大旗,朱元璋參軍入伍,每戰在前,屢立戰功,終被郭子興賞識,做了下級軍官,彼時郭子興,彭大,孫德崖等在毫州爭地盤,半年不出毫州,以及朱元璋頗受郭子興及屬下猜忌,朱元璋意識到在此地無作為,遂回鄉募兵,兒時玩伴及親友,勇躍參加,得眾二萬有餘。

由此可見:朱元璋出身低,從基層做起,積累經驗,逐有主見,在殘酷戰爭中開始培養自已團隊,在團隊中兒時玩伴徐達,湯和,周德興等和日後收的義子及侄輩是他的鐵桿粉絲,為朱王朝立汗馬功勞。

朱元璋所處的時代,亂象已叢生,到處都是反元的隊伍,北有韓山童劉福通,西有徐壽輝及後來陳友諒,東有張士誠,中有郭子興……這有利於朱元璋在夾縫中求生存,尋求機會發展,給了他很大發展空間,

同時以"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指導下,朱元璋打下了堅實基礎,A,築高牆:暫不與他人爭長短,把根據地經營好。B,廣積糧,讓部隊屯田,一方面積累糧食和物資,另一方面少徵稅,減輕農民負擔,贏得民心。C,緩稱王:少樹對立面,少受對手攻擊。

如此看來,朱元璋真正做到厚積薄發,借勢發展!




狐羊樹


朱元璋攻下下徽州時,鄧愈舉薦了朱升,兩人談天下大勢,朱升提出了“九字真言”,朱元璋也欣然接受。而這一策略,無疑是極利於朱家軍勢力的發展。


事情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朱元璋在皇覺寺當幾年的和尚,後被排擠,還被舉報造反,無奈之下只好投靠郭子興,成為一名紅巾軍。

在巴掌大的濠州城內,卻有四五個元帥,矛盾不斷,而這也給了朱元璋的機會。在郭子興手下,朱元璋把握住了機會,地位也不斷提高。

後來,朱元璋覺得呆在濠州沒有發展前途,於是就放棄紅巾軍的兵權,僅帶徐達等人外出打天下,先後打滁州、和州。

在和州一帶,朱元璋駐紮了將近數年的時間,嚴明軍紀,休養生息,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在攻下徽州時,鄧愈推薦了大儒朱升,於是朱元璋就去請教了朱升,問他天下之大勢,朱升回了“九字真言”: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對此,朱元璋欣然接受!

而關於“九字真言”對朱元璋的影響,可謂是巨大的,或者說兩人是“情投意合”,意見相同。

在後來攻下應天府,朱元璋也是徹底貫徹這一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隱藏自身的實力,避免成為了眾矢之的,同時讓其他割據勢力相互競爭,削弱敵對勢力的實力。

與此同時,朱元璋這一策略讓百姓休養生息,對於戰亂之中的經濟恢復和發展無疑是有利的。這也為後來的群雄爭鬥之中,朱元璋獲勝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小皮】


十點烏托邦


朱元璋苦於自己讀書不多,許多大道理自己都不明白,所以他很尊重有學問的讀書人。他懂得讀書人能替人出主意,辦事。這些儒士,誰對他們尊重,給面子,給好處,養得好,吃得飽,就替誰辦事,這種方法叫作*養士*。在打下徽州時,朱元璋親自請教老儒朱升,朱升告訴他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意思是要他鞏固後方,第二發展生產,第三縮小目標,長遠打算。


隱者康司馬


元朝末年,義軍蜂起,有名有號的不在少數,最有實力也最有號召力的當屬劉福通和韓山童、韓林兒父子這一支。因為,韓山童自稱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孫子,自然榮膺重興大宋之責,當為中原之主。這一旗號很有影響力,當時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劉福通、韓山童的號召。

起義軍大戰元軍(圖景)

韓山童去世後,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繼續打著原來的旗號。郭子興、朱元璋等義軍首領也都接受韓林兒的領導。郭子興身亡後,朱元璋接替了他的領導位置。



韓林兒(劇照)

朱元璋所掌控的滁州義軍,與其它義軍相比較勢力並不大,但所佔據的地理位置還是不錯的。此時的朱元璋作為一個胸懷大志的義軍領導者,非常尊重文人學者,也很重視徵詢讀書人的意見。

朱元璋攻下徽州後,部將鄧愈把當地著名的儒士朱升推薦給他。朱元璋見了朱升後,迫不及待地向他諮詢天下大事,徵求對他的建議。朱升見朱元璋是在誠心求教,就說了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升(劇照)

事後,朱元璋翻來覆去地琢磨、認真細緻地揣摩這九個字的含義。大悟之後,朱元璋對朱升的建議深為讚許。 隨即,朱元璋和他的謀士們緊急磋商今後的行動方案。經過幾天的研討,朱元璋制確立了事業發展、定鼎天下的行動指南。

其一,繼續擁戴、臣服於“韓家”,奉行“韓家”既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使用“韓家”既定年號。也就是“緩稱王”。

其二,趁元朝軍隊全力對付劉福通、韓山童等義軍之際,群雄之間相互爭權奪利之時,大力督促、管理江南、兩淮間的民眾搞好農業生產;在交通便利的地區建立糧倉,儲備糧食,囤積後續戰爭所需的軍糧。也就是“廣積糧”。

其三,深入宣傳,積極發動,廣拓兵源,壯大隊伍。同時,加強對部隊的軍事訓練,不斷提升士兵行軍打仗的能力。也就是“高築牆”。

朱元璋在招兵(圖景)

這樣,朱元璋既不忙於稱“王”,也不急於稱“霸”,而是繼續高舉“韓家”的大旗,唯“韓家”馬首是瞻。元朝便把朱元璋當成“韓家”的部屬,不予重視,全力以赴地打擊劉福通及韓氏父子。結果,在鎮壓了劉福通、韓氏父子的同時,元朝的軍事實力也幾乎消耗殆盡了。



鎮壓義軍的元朝軍隊(劇照)

與此同時,朱元璋的軍糧有了大量儲備,軍隊的數量不斷增加,士兵的質量也大幅度提高,可謂兵精糧足。時機已到,朱元璋便自稱“吳王”,另起爐灶,雄視天下。

隨著後來的北伐的勝利、北京的攻克、元順帝逃亡大漠,元朝滅亡了。同時,各地方勢力也在朱元璋的攻擊下消亡了。大明王朝,誕生了!


朱元璋(像)

朱元璋在成就帝業的過程中,積蓄力量,贏得民心,穩健守正。機會來臨時,及時抓住,迅速攀升,從而實現了自己質的飛躍。

在元朝末年的諸多起義軍中,朱元璋能夠以較低的起點逐漸脫穎而出,確實不是偶然。


老王頭談歷史


朱升是誰?

朱升是安徽省休寧縣人,早年以教書為生,為了補貼家用,還當過兼職的風水先生。朱升很有才華,出過24本書。朱升年近50才考中進士,之後當過3年的池州路學正,因不滿當時的官場腐敗,棄官回鄉,一邊研究時局,一邊開書館教書。

朱升的九字真言 --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高築牆”就是加強根據地建設,提高軍事實力,以保衛自己的地盤;

“廣積糧”就是要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畢竟經濟是一切的基礎;

“緩稱王”則是不要急於稱王稱帝,因為在自身實力並不突出的情況下貿然稱王稱帝,只會有樹大招風的效果,使自己成為其他割據勢力攻打的對象。

總的來說,這句話的核心精神就是不當出頭鳥,悶頭髮展自己的實力,待時機成熟的時候,也就什麼都有了。

朱元璋在什麼情況下請教

當時北方有元朝,南方的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紛紛在浙江、四川、湖廣稱王稱帝,朱元璋也不例外,佔領南京後,號稱吳王,其實這是一招昏招,吸引了天下豪傑和元朝的注意力,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1357年,朱元璋親率大軍出征浙東,道經徽州。他經鄧愈的推薦,親至石門向朱升請教奪取天下的計策。

九字真言對朱元璋的好處

“高築牆,廣積糧” : 朱元璋佔領了南京,改為應天府,然後向江蘇、浙東、皖南擴張自己的力量。他在擴充實力的同時,得到了良好的條件。江南是一個富饒的地方,當朱元佔領了江南的富饒土地時,這些地方將繼續為我提供食物,所以他不僅有修築高牆的實踐,他也獲得了積累大量糧食的條件。

朱元璋由於緩稱王,獲得了很多好處。當時,朱元璋在長江流域中間,他的上游是陳友諒,他的下游是張世成,朱元璋被困在中間,他想發展自己的力量,上下游兩邊都是敵人,他們之間會發生戰爭。如果他現在稱王,背叛了龍鳳政權,你成為一支獨立的力量,那麼他將在北方擁有一個新的強大敵人:韓林兒,劉福通。

如果朱元璋不自稱王,韓林兒和劉福通就是他的屏障,這道屏障是非常重要的,它阻礙了北元軍,韓林兒劉福通在中原和元朝打仗,確保了整個長江流域的穩定性。元朝沒有剩餘的能力消滅長江流域的農民軍隊。

朱元璋這個時候他不稱王,他就得到了這樣一種保護,他就可以集中全力對付他身邊的這兩支力量。


花奈


誠邀!

朱元璋從農民做到皇上,一生傳奇無數,正是因為其善於用人、廣納賢才及聽得了建議,大家熟知劉伯溫咱們就不說了,說一下另一個豐功卓著的人---朱升

朱升在年輕時就已經嶄露頭角,但卻不戀權勢富貴,早早的就歸隱了;

朱元璋與朱升相識是在起義後不久,朱元璋打到濰州時,朱升說服守城大將投降,使城中百姓免於戰火;朱元璋直接拿下濰州城;

以後的很長時間朱元璋作戰勇猛可嘉,但就是成效不顯,軍心動搖,朱元璋求賢若渴這才去拜會的朱升;

秉燭夜談後朱升送給朱元璋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回到軍中嚴格執行九字真言,不到2年的時間推翻元朝,拜王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