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在什么情况下请教了朱升?朱升的“九字真言”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老王头谈历史


朱升是个什么人?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王朝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

朱升自幼好学,先后师从陈栎、黄楚望等名家,开馆讲学于故里、紫阳书院、商山书院、歙县石门、郑庄等地,人称枫林先生。

朱升19岁中秀才,46岁中举人,50岁任池州路儒学学正,却不弃耕作,“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自可耕”。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朱元璋在什么情况下请教了朱升?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到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朱元璋已经发展成为一支颇有实力的起义军,但形势仍然严峻,一方面元朝政府军依然很强,另一方面各路起义军也在互相争地盘。

朱元璋此时虽然占据安徽濠州(凤阳)至应天(南京)一带,但是东有张士诚(占据江苏东部、浙江北部一带),西有陈友谅(占据湖北、江西一带),南有方国珍(占据浙江南部一带)。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使徽州百姓免于兵祸。

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朱升就在附近,朱元璋于是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留下锦囊计避而不见。朱元璋依计而行,一举获胜。

为得到朱升的辅佐,朱元璋决心再访。得知朱升遁居石门,朱元璋将所率卫队佯装成商队,由江西绕浙江,过连岭,悄悄来到朱升教馆前,请求朱升辅佐他打天下,朱升避之不及,婉言拒绝。

朱元璋无奈,又恳求安邦定国的大计。念天下之乱,生灵涂炭,学当救国,朱升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朱元璋一听,心中豁然大亮,当即拜朱升为中顺大夫。


朱升的“九字三训”产生了什么影响?

朱升的策略从战略上为朱元璋提出了创基立国的路线图,朱元璋之所以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自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因为采纳了朱升的建议。

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朱升却从中看出了危机。他认为朱元璋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的人,如今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再待在朱元璋身边就很危险了。

最终,朱升以年老体衰为由,一再向朱元璋奏请,请求回乡养老,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1370年,朱升在老家病逝,享年72岁,成为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


新潮太史令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称枫林先生。朱元璋是在久不下攻婺源,在下属三军总管、大将邓愈的建议下来拜访当地很有学问才识的朱升,于是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给出了他对平定天下战略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从战略上提出了创基立国的方向。而朱元璋也很好的执行了这一方针,为自己称王做祖铺垫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筑墙: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

朱元璋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广积粮: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

朱元璋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亲手杀了胡三舍。

缓称王:不过早称帝,避免树敌过多

朱元璋长期尊奉龙凤正朔,接受龙凤政权的官职除拜,是由于朱元璋尚未对部下建立绝对控制之前,需要借助龙凤政权的册封号令诸将,不失为一种稳定内部,徐图进取的策略。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朱元璋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奇文笑谭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只是从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从而步步蜕变成为了皇上。而元末农民起义军那么多,为什么是他一人胜出呢,这就要归功于他和他军队的作战能力和他身边的谋士的建议。

在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朱升的“九字真言”了。也就是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元末时期,元朝的各种政策越来越残忍,好几年没有下雨,灾害频繁,庄稼都没了,各地官员也为了生活收的税变得更多,百姓实在是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但是元朝那时候的军事实力依然非常强,因为首都在北方,所以北方基本在元朝控制之下,生活还要活下去,所以南方的老百姓大多部分被逼不得已而开始了反抗。

而在南方起义的农民军里,有几个强大的军队。几路英豪里,朱升所属的朱元璋这一路一开始的时候非常不起眼,实力较弱。

东边有占据江南富裕地带的张士诚,当时因为高邮大战已经名满天下了。

而西边也有占据两湖的枭雄陈友谅,这货绝对的猛人,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类的。

朱元璋当时夹在中间,占据安徽和南京一代,区域非常狭小,实力远不足前面两位,由于当时起义众多,元朝采取政策是谁先称王就打谁,另外就是盯着几个有实力的人猛打。

此时朱元璋不知该怎么办,如果称王,肯定会被元军率先被定为目标而失败,但这么干等着其他起义军被元军打败的话,到时候只剩自己和其余残军那也很难打的过。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向身边的几位谋士请教了该怎么做。而这个时候朱升就提出了上述的九字真言。听到这些,朱元璋恍然大悟,立即做出了调整。同时,谋士们也提出可以让各路起义军内斗,坐收渔翁之利等等。

朱升的筑高墙就是先自保,广积粮是暗中发展自己实力扩充兵马粮草,缓称王可以理解为避开锋芒,让元军先找那几位主去,让他们彼此间消耗。

朱元璋趁着元军打其他起义军时,不闻不问,保护好了自己。让元军觉得他的军队不堪一击。当然在这个期间朱元璋也曾被元军招待过,但只是临时的,朱元璋的军队忍过去了。在十年期间,朱元璋把军队实力拓展到了极限。此时,其他起义军的锐气已经被元军打的快没了。这个时候,他把自己封为了王,不仅提高了气势,还把周边一些军队的人吸引了过来。最后,他几乎统一了南方各路起义军,然后,剑指元大都,拿下了元朝。

朱升的九字真言,让朱元璋的军队躲过了一开始最激烈的争斗,从而养精蓄锐,为统一起义军,战胜元军奠定了基础,是朱元璋胜利的关键。这是乱世生存的大智慧,比肩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计谋,而且最后成功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大家好,我来浅谈一二!

元至正十六年旧历三月,朱元璋攻取集庆,改为应天府。在长江流域形成了跟上游的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群雄对峙的局面。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都比朱元璋强,朱元璋处在他们两家夹缝里面。这时的朱元璋已被小明王任命为江南等地行中书省丞相,成为掌管几个省的最高官员。但小明王指挥不了他,朱元璋已是一个割据的势力了。


这时候,朱元璋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请来了池州学正名儒朱升,召问时务,虚心请教。朱升对时务早就考虑久了。便说出了震铄古今的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成了朱元璋的立身之本。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亦不宜称王称帝。朱元璋的西面是陈友谅,东面镇江是元朝的军队,东南苏、常一带是张士诚,杨州还有一支武装青衣军,南面徽州、渐东多为元军所守,这些势力把应天团团的包围了起来。陈友谅、张士诚虽是敌对势力,对朱元璋形成夹击之势,但也起到了将朱元璋与元军主力隔离的作用。北面全靠小明王韩林儿的军队与河南一带的元军作战,而且战绩不错。刘福通攻下汴梁(开封),改建为国都,韩林儿牵了过去,正是小明王政权辉煌的时候,同时,对朱元璋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高筑墙”的意思就是有一块铁板一样的根据地,就像楚汉刘邦拥有汉中,三国曹操拥有兖州一样,这样即便是一场大败也不至于抱头鼠窜;“广积粮”就更好理解了,一般的农民起义都是迅速去战略那些城池,而不注意民生,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而有粮就不同了,有粮叫“起义”,抢粮叫“造反”,这可是不一样的。“缓称王”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枪打出头鸟,像陈胜、张角这些人早早就称了王,结果却招致没落帝国最后的疯狂反扑,结果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说若是没有这九字真言,朱元璋很可能早就兵败了,又或者像其他起义势力那样遭到元朝政府的疯狂镇压,大伤元气。


明月西西


朱元璋农民出身,家穷出家当和尚,云游四方,方得识几字,适值全国各地反元,尤韩山童刘福通气势较盛,随有郭子兴也举反元大旗,朱元璋参军入伍,每战在前,屡立战功,终被郭子兴赏识,做了下级军官,彼时郭子兴,彭大,孙德崖等在毫州争地盘,半年不出毫州,以及朱元璋颇受郭子兴及属下猜忌,朱元璋意识到在此地无作为,遂回乡募兵,儿时玩伴及亲友,勇跃参加,得众二万有余。

由此可见:朱元璋出身低,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逐有主见,在残酷战争中开始培养自已团队,在团队中儿时玩伴徐达,汤和,周德兴等和日后收的义子及侄辈是他的铁杆粉丝,为朱王朝立汗马功劳。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乱象已丛生,到处都是反元的队伍,北有韩山童刘福通,西有徐寿辉及后来陈友谅,东有张士诚,中有郭子兴……这有利于朱元璋在夹缝中求生存,寻求机会发展,给了他很大发展空间,

同时以"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指导下,朱元璋打下了坚实基础,A,筑高墙:暂不与他人争长短,把根据地经营好。B,广积粮,让部队屯田,一方面积累粮食和物资,另一方面少征税,减轻农民负担,赢得民心。C,缓称王:少树对立面,少受对手攻击。

如此看来,朱元璋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借势发展!




狐羊树


朱元璋攻下下徽州时,邓愈举荐了朱升,两人谈天下大势,朱升提出了“九字真言”,朱元璋也欣然接受。而这一策略,无疑是极利于朱家军势力的发展。


事情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几年的和尚,后被排挤,还被举报造反,无奈之下只好投靠郭子兴,成为一名红巾军。

在巴掌大的濠州城内,却有四五个元帅,矛盾不断,而这也给了朱元璋的机会。在郭子兴手下,朱元璋把握住了机会,地位也不断提高。

后来,朱元璋觉得呆在濠州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就放弃红巾军的兵权,仅带徐达等人外出打天下,先后打滁州、和州。

在和州一带,朱元璋驻扎了将近数年的时间,严明军纪,休养生息,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攻下徽州时,邓愈推荐了大儒朱升,于是朱元璋就去请教了朱升,问他天下之大势,朱升回了“九字真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对此,朱元璋欣然接受!

而关于“九字真言”对朱元璋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或者说两人是“情投意合”,意见相同。

在后来攻下应天府,朱元璋也是彻底贯彻这一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隐藏自身的实力,避免成为了众矢之的,同时让其他割据势力相互竞争,削弱敌对势力的实力。

与此同时,朱元璋这一策略让百姓休养生息,对于战乱之中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无疑是有利的。这也为后来的群雄争斗之中,朱元璋获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小皮】


十点乌托邦


朱元璋苦于自己读书不多,许多大道理自己都不明白,所以他很尊重有学问的读书人。他懂得读书人能替人出主意,办事。这些儒士,谁对他们尊重,给面子,给好处,养得好,吃得饱,就替谁办事,这种方法叫作*养士*。在打下徽州时,朱元璋亲自请教老儒朱升,朱升告诉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他巩固后方,第二发展生产,第三缩小目标,长远打算。


隐者康司马


元朝末年,义军蜂起,有名有号的不在少数,最有实力也最有号召力的当属刘福通和韩山童、韩林儿父子这一支。因为,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孙子,自然荣膺重兴大宋之责,当为中原之主。这一旗号很有影响力,当时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刘福通、韩山童的号召。

起义军大战元军(图景)

韩山童去世后,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继续打着原来的旗号。郭子兴、朱元璋等义军首领也都接受韩林儿的领导。郭子兴身亡后,朱元璋接替了他的领导位置。



韩林儿(剧照)

朱元璋所掌控的滁州义军,与其它义军相比较势力并不大,但所占据的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此时的朱元璋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义军领导者,非常尊重文人学者,也很重视征询读书人的意见。

朱元璋攻下徽州后,部将邓愈把当地著名的儒士朱升推荐给他。朱元璋见了朱升后,迫不及待地向他咨询天下大事,征求对他的建议。朱升见朱元璋是在诚心求教,就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剧照)

事后,朱元璋翻来覆去地琢磨、认真细致地揣摩这九个字的含义。大悟之后,朱元璋对朱升的建议深为赞许。 随即,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紧急磋商今后的行动方案。经过几天的研讨,朱元璋制确立了事业发展、定鼎天下的行动指南。

其一,继续拥戴、臣服于“韩家”,奉行“韩家”既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用“韩家”既定年号。也就是“缓称王”。

其二,趁元朝军队全力对付刘福通、韩山童等义军之际,群雄之间相互争权夺利之时,大力督促、管理江南、两淮间的民众搞好农业生产;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粮仓,储备粮食,囤积后续战争所需的军粮。也就是“广积粮”。

其三,深入宣传,积极发动,广拓兵源,壮大队伍。同时,加强对部队的军事训练,不断提升士兵行军打仗的能力。也就是“高筑墙”。

朱元璋在招兵(图景)

这样,朱元璋既不忙于称“王”,也不急于称“霸”,而是继续高举“韩家”的大旗,唯“韩家”马首是瞻。元朝便把朱元璋当成“韩家”的部属,不予重视,全力以赴地打击刘福通及韩氏父子。结果,在镇压了刘福通、韩氏父子的同时,元朝的军事实力也几乎消耗殆尽了。



镇压义军的元朝军队(剧照)

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军粮有了大量储备,军队的数量不断增加,士兵的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可谓兵精粮足。时机已到,朱元璋便自称“吴王”,另起炉灶,雄视天下。

随着后来的北伐的胜利、北京的攻克、元顺帝逃亡大漠,元朝灭亡了。同时,各地方势力也在朱元璋的攻击下消亡了。大明王朝,诞生了!


朱元璋(像)

朱元璋在成就帝业的过程中,积蓄力量,赢得民心,稳健守正。机会来临时,及时抓住,迅速攀升,从而实现了自己质的飞跃。

在元朝末年的诸多起义军中,朱元璋能够以较低的起点逐渐脱颖而出,确实不是偶然。


老王头谈历史


朱升是谁?

朱升是安徽省休宁县人,早年以教书为生,为了补贴家用,还当过兼职的风水先生。朱升很有才华,出过24本书。朱升年近50才考中进士,之后当过3年的池州路学正,因不满当时的官场腐败,弃官回乡,一边研究时局,一边开书馆教书。

朱升的九字真言 --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就是加强根据地建设,提高军事实力,以保卫自己的地盘;

“广积粮”就是要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毕竟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缓称王”则是不要急于称王称帝,因为在自身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贸然称王称帝,只会有树大招风的效果,使自己成为其他割据势力攻打的对象。

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精神就是不当出头鸟,闷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就什么都有了。

朱元璋在什么情况下请教

当时北方有元朝,南方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纷纷在浙江、四川、湖广称王称帝,朱元璋也不例外,占领南京后,号称吴王,其实这是一招昏招,吸引了天下豪杰和元朝的注意力,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1357年,朱元璋亲率大军出征浙东,道经徽州。他经邓愈的推荐,亲至石门向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

九字真言对朱元璋的好处

“高筑墙,广积粮” : 朱元璋占领了南京,改为应天府,然后向江苏、浙东、皖南扩张自己的力量。他在扩充实力的同时,得到了良好的条件。江南是一个富饶的地方,当朱元占领了江南的富饶土地时,这些地方将继续为我提供食物,所以他不仅有修筑高墙的实践,他也获得了积累大量粮食的条件。

朱元璋由于缓称王,获得了很多好处。当时,朱元璋在长江流域中间,他的上游是陈友谅,他的下游是张世成,朱元璋被困在中间,他想发展自己的力量,上下游两边都是敌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战争。如果他现在称王,背叛了龙凤政权,你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那么他将在北方拥有一个新的强大敌人:韩林儿,刘福通。

如果朱元璋不自称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就是他的屏障,这道屏障是非常重要的,它阻碍了北元军,韩林儿刘福通在中原和元朝打仗,确保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稳定性。元朝没有剩余的能力消灭长江流域的农民军队。

朱元璋这个时候他不称王,他就得到了这样一种保护,他就可以集中全力对付他身边的这两支力量。


花奈


诚邀!

朱元璋从农民做到皇上,一生传奇无数,正是因为其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及听得了建议,大家熟知刘伯温咱们就不说了,说一下另一个丰功卓著的人---朱升

朱升在年轻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但却不恋权势富贵,早早的就归隐了;

朱元璋与朱升相识是在起义后不久,朱元璋打到潍州时,朱升说服守城大将投降,使城中百姓免于战火;朱元璋直接拿下潍州城;

以后的很长时间朱元璋作战勇猛可嘉,但就是成效不显,军心动摇,朱元璋求贤若渴这才去拜会的朱升;

秉烛夜谈后朱升送给朱元璋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回到军中严格执行九字真言,不到2年的时间推翻元朝,拜王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