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打破傳統社交的壁壘


今天給大家講講跟陌生人交往的問題。在我們傳統觀念裡面,家長都是跟小孩講“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對陌生人要警惕”。事實上,中國人對陌生人的警惕已經反映到了生理上。比如說,我們走在中國的街上,很少碰到有陌生人會朝我們微笑和打招呼,可能走在歐洲、美國或者日本的街上,我們會跟人微笑打招呼,說“Hello”。有人在跑步時,我們會說:“Good morning!”或“Good bye!”電梯裡我們碰到個老外同樣說:“How are you!”他們回:“Fine,how are you!”離開的時候又說:“Bye bye!”但是,讓中國人與一個陌生人之間打招呼,人家都覺得你“好奇怪呀”“神經病啊”“我又不認識你”,這是深入到骨子裡面的,但這是錯的。

實際上,今天我們在這個社會中間,之所以能夠有專業水平、發揮專業知識能量、能夠有成就,都是因為陌生人。如果我們做生意只做熟人的生意,那我們只能做一個很小的生意,根本做不了像樣的生意,稍微大一點的公司都是做的陌生人的生意,可口可樂都不是賣給自家大爺喝的。我們賣一樣東西,如果東西只是賣給姨媽、姑姑或者舅舅,那才能做多少生意呢。

陌生人——打破傳統社交的壁壘 | 社會知識課01

如果是一個官員,看到陌生人臉色就不好,只對自己家親戚才好,辦事的時候只幫家裡人好好辦,碰到其他人的時候就不行,這種觀念的結果是什麼?就是隻有徇私舞弊,而沒有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所以最糟糕的當官的,就是找人、辦事、開後門,啥事都是要找人才能解決問題,那什麼叫找人?不就找熟人嘛。所以,如果是個公務員,周圍全是熟人,這位公務員就沒法成為清官,沒法成為秉公辦事的人。這個世界上,只有能夠面對陌生人、認識陌生人和陌生人合作,才能做成像樣規模的商業和像樣規模的公共管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認識陌生人和結交陌生人,才是我們做事情的關鍵。

你看現在我們很多小孩,被培養成稍微陌生一點都不敢說話,一說話臉就紅,眼神就看到地板上去了,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大人跟小孩灌輸了一個極其錯誤的觀念,陌生人好像就是壞人似的,陌生人是個潛在的犯罪分子似的,尤其是對女孩子灌輸這種觀念。這個觀念只有中國人中間是這樣的,就是我們把陌生人妖魔化。事實上,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被騙的時候,比如說被騙錢,很多時候是被熟人騙了;連到我們家宅溝裡偷魚的人都是我們的熟人;全世界的強姦,79%是熟人之間進行的;借錢不還的人也都是熟人。所以熟人並不代表有那麼好,甚至連親友也不一定就代表有那麼好,我們若不能清楚認識陌生人的價值和陌生人的交往,其實就會落入到一個錯誤的邏輯裡。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像我們家裡很多小輩,大家有的才十來歲,有的二十來歲,有的可能快過三十歲,不僅是我們自己,我們對下一代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陌生人——打破傳統社交的壁壘 | 社會知識課01

第一,從正式的姿態來說,不管碰到哪一個普通的陌生人,無論是到家裡來訪的,還是我們在學校、在單位碰到的,遇到陌生人都要給人家微笑以報,給人家一個簡單問候,“歡迎”“很高興”“早上好”“再見”,就是正常打招呼。

第二,學會平視。前兩天在袁宏家裡,我就跟婷婷說,不能老看地板,要平視。學會看人的時候,看我也好,看其他人也好,要學會平視,陌生人也是一樣,要用眼睛平的目光看待對面的人,只有能夠平視其他人,才會成為一個從容的人。比如兩個人相看的時候,一個能夠平視我們的人就能把他的觀念灌輸給我們,因為從催眠學上來說,一個能夠看人家的人,就能把他的觀念強制給你。如果連這點都沒有做到的話,我們就一定沒法主導場合,沒法發揮自己的觀點,沒法使自己的主張和立場被人們接受,“平視”是要能勇敢地看對面的人。我可以相信,如果你們在普通的學校裡面,班上大部分同學都無法對陌生人平視,一個能夠平視陌生人的人非常強大。

第三,要能夠面對陌生人之外,還可以幫助陌生人。比如一個不認識的人要問你路,陌生人問你一個問題,陌生人在網上對你的評論點贊,互動一下,這就是我們一個最起碼的積極互動、正能量的姿態。因為只要我們內心沒有想從人家那兒佔便宜、吃豆腐、得好處的慾望,我們跟陌生人交往,他能把我們怎麼樣呢?我們很多人都說,陌生人可以騙人,陌生人可以害我,這個前提在於你有慾望。你有慾望,別人才能用釣魚的方法,從你那兒佔便宜、得好處。我們對其他人如果只是正當、透明、自然的,表達善意、好感和友好的話,那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對陌生人採取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是,碰到陌生人以微笑打招呼的形式表達友好。

陌生人——打破傳統社交的壁壘 | 社會知識課01

陌生人為什麼有時候會讓我們感到害怕呢?除了家長和周圍大人嚇唬我們,讓我們從小對陌生人感到恐懼之外,實際上陌生人最讓人害怕的原因在於未知和不確定性。我們所謂的熟人就是這是誰家的兒子,這是誰家的親戚,然後我們大概知道一點根底,多一點信息,從而對另外一個人就不怎麼害怕。同樣的原理,我們如何來管理,對陌生人不怎麼了解,沒有建立正常合作關係,又不會蒙受認識陌生人這一行為可能會帶給我們的一些危險呢?以下講五點基本知識和方法,讓大家在陌生人交往的時候要注意。

第一,現在普通小孩都有一個能力比我們老輩兒強,就是我們面對面的人,他或者是來自於某個單位,或者來自於某一個地方,你只要從網絡上搜索一下,就知道他是怎麼回事。比如說,他說了某個公司,我們從天眼查上一查就知道,這個公司有多大的名堂,大概多少規模,註冊資金是多少,有幾個子公司,分佈在什麼樣的地方,是不是有債務,會不會被很多人起訴說它是個騙子公司……你查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是某一個人,你在網上查一下,這個人在網上很多人說他是個壞人,是個渣男,是個渣女……很多東西我們都是可以查的。如果有人跟我吹牛說一件事,我網上一看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兒,東西根本不是他做的,也可能說某個東西是來自於某一個地方,一看這東西根本不在你說的那個地方,而是在另外一個地方。這就是我們對一個人熟悉的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熟悉他的背景信息,而一個人對一個人陌生的原因,是不瞭解他的背景信息。所以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懂得收集更多的信息。

如果你發現一個人完全沒有什麼信息,完全搜不到什麼背景信息,那麼我們跟人家交往的時候,要多親近人家說點什麼,我們多問人家一點問題,原因是什麼呢?要通過直接的接觸,因為有人還沒有成名。如果我們現在是個20歲的人,你碰到另外一個20歲的人,他還沒有成為一個人物呢,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能夠有更多的消息呢?就是多聊聊、多聽聽、多提問。所以第一是掌握信息,掌握信息使我們能夠認識他人,包括主動跟人談事、跟人談判,在這個瞭解的過程中思考應該跟他用什麼樣的策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信息的多少,決定了我們應該做什麼。如果他說了很多的東西,我就可以驗證他說的是真是假;如果我發現他說的很多東西是虛的,我就知道應該跟他交往謹慎;如果他說這些東西的時候,發現他在這個年齡的確能夠做出這樣的東西,那麼他也的確是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能力和展示的東西,這樣我覺得挺棒的。像袁志鵬,在中學畢業的時候,自己就能在網上寫那麼多東西,到大學畢業的時候也能夠寫一堆東西,他把寫的東西拿出來給別人看的時候,別人就會覺得不簡單;同樣的,像徐越家的益楠,雖然個子看著並不高,但是她在黑蘋果實習的時候,做一百頁規劃、調度的能力,其他人都覺得太棒了,雖然其他人來的時候跟她不認識,大家都是實習生,但其他實習生對她刮目相看,因為她是做出來給你看,而不是吹牛。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就能對一個陌生人採取“我是應該尊敬他”“我是應該向他學習”“跟他保持距離”,還是“應該躲得他遠遠的”,他如果是個壞人,“我是不是還應該舉報他”,這樣我們就有了策略。所以第一點,跟陌生人交往要有心掌握較多的信息,作為新一代年輕人,有了互聯網其實這也不是那麼難,但是你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腦子掌握較多的信息。

第二,選擇好場合。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你是個男生,在深更半夜的路上,攔住一個女生說:“我跟你交個朋友吧。”大家是什麼反應呢?大家覺得肯定是碰到壞人了。同樣一個原理,如果今天在一個公益的場合,大家都是在一個公益組織裡面,大家都在做公益的志願者,開始的時候就有一個破冰的環節,這個場合本來就需要大家互相認識,大家又用共同一致的方式互相介紹:“我跟你認識一下,我是袁嶽,我是來自於什麼地方,我學的是什麼,我的長項是什麼,我最近做了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最近還看到什麼樣的書,這就是我,我想知道一下你。”你覺得你是個流氓嗎?不覺得。為什麼?因為在一個公開的場合,一個公益的組織,一個大家共同接受互相認識的方式,覺得很正常吧。場合決定了同樣一個人,半夜你攔住人家問話,和你今天在一個公益場合問話,人家對你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判斷,有的人就一概而論,覺得都是陌生人。說實話,在以下場合陌生人是不可怕的:我去聽一個講座,覺得今天的講員講得不錯,想認識他一下;我去參加一個公益活動,要認識一下其他的公益志願者;我去參加一個歌友會,大家都是某某的粉絲,我們在一個歌友和歌迷的組織裡互相認識;或者,今天我們去參加一個模擬聯合國辯論賽,只得了第三名,在辯論賽的過程中發現,得第一名團隊的小哥哥小姐姐挺棒的,就說互相認識一下,作為姐妹組織,以後我們多互動,向你們多學習,大家覺得這樣的場合有問題嗎?沒有問題。所以這是第二點,我們要多利用這些場合,成為勇敢認識陌生人的人。如果你是一個高三的學生,我們大豐的新辭酒店,一個月大概會有兩三個各種各樣的論壇,你去做志願者或者旁聽者,聽完以後,如果有一個環節說,“某某講員發言完了,下面大家有什麼問題?”你就勇敢舉手說,“我有個問題想問一下。”我以前在北京的中國大酒店裡面參加了好幾次,發現有一個大學生總是在舉手提問,而且每次提問的都挺不錯,他是華北電力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他的方法就是經常在酒店裡聽大的論壇,聽完論壇以後就舉手提問,而且提問提的都挺不錯,你回答完問題以後他就過來跟你換名片,你就會覺得,這個大學生不錯,提問題挺有水平。

第一是敢提問,第二提的也還可以,第三是還懂得互動,你就會對他有欣賞。

陌生人——打破傳統社交的壁壘 | 社會知識課01

所以這也到了我今天說的第三,就是要建立一種連接的載體。我們今天連接的載體,最低限度是可以互換微信,另一個方法,你可以自己準備一張名片。你說我是個中學生,準備什麼名片?對,一半的中學生都這麼想。但是如果有一個專家,或者一個企業家,他碰到一箇中學生,居然給他一張名片,他就會覺得很好奇、很新奇、很有意思:這是我碰到的第一個中學生給我名片。至於你說名片上沒有什麼大的名頭,這不重要,重要的在於,我碰到一箇中學生居然有名片這件事,“太好了,我願意認識你一下,我覺得你這個中學生很有特點。”一個正常的公開場合是講究禮尚往來的,你給人家名片,如果他不給你名片,他應該說:“對不起,我名片用完了。”或者“對不起,現在我不帶名片。”你說:“沒關係,我們可以換微信。”因為你給了他名片,就可以要求他跟你換微信。如果他不想跟你換微信,他通常會找個理由說:“對不起,我微信滿了。”當然,人家如果不想加你也沒關係,大概是什麼情況呢?你每發出去4張名片,會有一個人給你名片,你平均對四個人提出要求,會有一個人答應你的要求。如果現在參加一場200人的活動,你發出去20張名片,就可能收回來5張,你問這5個人要微信,又可以拿回5個微信,你就認識了5個陌生人。如果在一個房地產的場合,你就認識了5個房地產界的人;如果這是一個時尚的場合,就認識了5個時尚界的人;如果這是一個關於自動汽車駕駛的場合,就認識了5個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人;如果今天是一個關於環保的論壇,你就認識了5個環保相關的人。我們每去參加一個專業場合,你就會認識一種領域的人。

一般人把普通人分熟人和陌生人,實際上,真正的人是按專業來分:這個人是做公益的,那個人是環保領域的……從數據領域來說,這個專家是做環保領域的數據,是按這樣來分。我們完全有機會接觸認識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大家都還在學知識的時候,我們現在學的東西知道的太少了,知識不僅僅從書本上可以知道,還可以從朋友中得到。如果你在一個領域中認識了幾個人,他作為一個陌生人跟你換了名片,這是你們的第一次交往;換完名片以後,你可以跟他發一個微信,或者是給他發個短信,“非常高興認識你,我是哪一天參加那個活動,所以給你發消息的那個學生,非常感謝您那天發言,我覺得印象很深刻。我想跟你請教一個問題,我是不太懂,也許對您來說是個基本常識,我想請教您一下。”不是所有人都會回答你,每四個人中間有一個人會回答,前面說你給20個人發名片拿到5張名片,給5個人發了一個問題,可能有一個或者兩個人會給你回應,一個如果給你回過音的人,他就會視為自己跟你是認識的,這就實現了從陌生人到熟人的轉化。再想想看,一個月我去參加一個活動,最後轉變成一到兩個熟人,一年12個月就增加了15個左右的熟人,這些都不是你原來生活裡面的人。如果用5年的角度來說,你可以有六七十、七八十個熟人,想想多厲害!這七八十個熟人,按照10%成為你的好朋友,你就有七八個非常棒的專業的好朋友,想想多厲害!當我們有了一個載體之後,就便於跟人家建立進一步的聯繫。

第四,沒事就登三寶殿。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以某種原因跟人家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就像剛才我說,經過發名片,人家給你名片,給人家打了招呼,人家也給你迴音了,可能很多時候沒有什麼求人家的事,我們只是問人家一個問題,本來交情沒有那麼深,如果等到有事兒需要別人幫忙,你在平時應該做些什麼呢?像現在的小輩裡面,比如說八戒,有事沒事跟我打個招呼,我跟她就會比較親近一點;還有其他幾個在南京的小輩,因為你們要去實習的原因,我們就打點交道,所以我們也會親近一點;我們還有一些小輩,可能我們之間沒啥事,因為你沒啥求我,我也沒啥求你的。在外面有時候也想不到跟大家一定要打個招呼,所以在沒有啥事兒的時候,你要跟朋友之間有一點來往,叫無事就登三寶殿。假定說你又聽了一首特別好聽的歌,看了一本覺得特別有趣的書,最近打的遊戲覺得很有意思,你就說,“小哥哥,我跟你說,有一個遊戲不知道你打沒打過,反正是我們現在00後特別喜歡打的,給你推薦和介紹一下,如果你知道當然就很好,你不知道就算給你增加點新知識。”我覺得很好啊,如果有誰給我這麼個交往,對你的認識就很特別,包括有些認識的中學生、小學生就告訴我,“我們現在玩的遊戲,不會跟一些05後、00年的大叔一樣,他們玩的東西我們不玩的,我們都玩新東西了”,我說那你們玩什麼東西,他就告訴我新鮮的東西。什麼意思呢?就是

你要找一些合適的理由、在一些節假日、一個特別有趣的場合跟人家建立一種聯繫。有些小朋友專門給我送票,“最近有ChinaJoy二次元和遊戲的展覽,袁老師您有空去參加嗎?我讓我媽多要了一張票送給你。”他就是用這種東西跟你建立了一種聯繫,我們應該在自己不求人傢什麼事的時候,先給點什麼東西給人家,好處是什麼呢?將來某一天,你說“我想讀這個學校,我注意到您是這個方面的專家,可不可以請您寫個推薦信呢?”你如果一直沒聯繫過人家,卻突然提這個要求,人家會說“我推薦你啥呢,我都不知道你,你到底有什麼特點?我們只是好像哪次活動見過一面。”但是如果你們中間有三四次來往,他對你也有一點認識和好感的時候,他覺得至少你經常有些新鮮的玩意介紹給我,我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創新思想,是一個很前沿的人物,給你寫推薦信也有話可說。所以要在不求於人的時候more less,多多少少給一點東西給人家。

第五,人一輩子就是小時候父母給我們畫了圈圈,後來是老師給我們畫了圈圈,這是我們的知識範圍。但是到後來,我們自己的知識和人脈才決定了我們的圈圈,當知識和人脈超越了父母,超越了老師,我們才有可能成為人才

。後面說的新知識和新人脈,這個人脈本身就是由陌生人來構成的。有時候我們要去認識一個專家,前面跟他根本就沒有什麼交往,我可以通過網絡查到最近有個專家專門研究什麼東西。如果有人將來要做傳染病毒領域的病毒學家,現在新冠肺炎發生,有的人就對病毒特別感興趣,我就認識一個小孩對微生物、細胞、細菌特別感興趣,他3、4歲開始就對一個小玩意兒很感興趣。現在這就是個好機會,你知道鍾南山,但你跟鍾南山不認識啊,你去研究他,也可以補個時間去拜訪一下鍾南山,這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陌生人——打破傳統社交的壁壘 | 社會知識課01

我最後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結束我今天給大家講的課。英國一個學校叫伊頓公學,有個歷史作業是這樣的,對著十四五歲的學生,歷史課講的是二次大戰,要求大家的期中考試作業是,找到一位二次大戰時候的人物,或者是二次大戰相關的人物,你們要對他有親自的採訪。有一個小孩選擇的二次大戰的人物是宋美齡,她是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夫人,那個時候她已經100歲,居住在紐約。這位15歲的男中學生,他通過上網查知道了宋美齡居住在美國紐約長島,他給她打電話,電話是秘書接的,他就說他要去訪問她,那時候宋美齡的身體已經沒那麼好,“對不起,謝謝!現在宋女士的身體不允許接待客人,而且她很久不接待客人了,所以對不起。”這個小孩子就說我一定要訪問成功,他就研究怎麼能夠認識宋美齡,於是他就選擇了一個場合。臺灣有個非常著名的中學叫臺北第一女子中學,宋美齡是這個學校的創立者,這個學校畢業的女生在全世界都有校友會,最大的就是美國的校友會——北一女中校友會,這個校友會的年會,即使到了宋美齡晚年,每年也都會去參加。這個學生他研究了宋美齡所有的場合,他發現這個場合她一定會去的,所以他就報名要做北一女中校友活動的志願者。那一天,他成為志願者來到現場,宋美齡也去了,坐在輪椅上,他就問“宋美齡女士進來時我可不可以幫忙推呢?”華人都挺喜歡外國小孩的,長得也可愛,所以宋美齡很開心:“你來,你來!沒問題,你推吧!”推了一小段之後,宋美齡就問他:“你一個英國小孩怎麼跑到這兒來做志願者呢?”他說:“我其實是為了採訪你,我的歷史作業就是要採訪你。”然後宋美齡就說:“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很有緣分啊!你採訪吧,你先拍個照片,你說你想了解什麼,一會兒等我見完客人講完話,我給你15分鐘,你可以做一個採訪。”這個孩子用了3到4個月的時間,最後完成了目標,這也是他們校長來到上海參加我節目的時候給我舉的例子。

我自己的人生中也有很多老師,包括龔祥瑞教授,他是北大的教授,也是李克強總理的老師。我不是他的學生,但他是在家裡面開課的,我是西南政法學院的研究生,就主動要求聽他的課,龔教授也是一個很開明的人就同意了。聽課的過程中,我就提了好幾個問題,然後龔教授就說:“這個同學你從西南來,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好啊,比我們北大同學提的問題水平高。”那次我回到學校的時候,就收到龔教授的一封信:“袁嶽弟,在京一別,匆匆數語,印象深刻。”他落款寫的是“兄祥瑞”,那個時候,龔先生78歲,我22歲。陌生人但是成為了好朋友,一直到龔先生去世,是我送行他的。後來我在北京工作的時候,經常利用週末給龔先生做一個菜,因為他是浙江人,我是江蘇人。

我想用這些故事作為一個結尾,讓大家知道我們跟陌生人其實沒有那麼遠,好朋友可以在陌生人裡面,熟人不見得跟我們有那麼近,王八蛋也可以在熟人裡面。就像你們的爸爸媽媽,很多兩個人本來是陌生人,後來經過相親或者某個原因,他們是認識併成家了,而且還生下你。所以陌生人真的沒有那麼遠,熟人不見得真有那麼近,兩口子還有離婚成了陌生人的。重點在於,這個世界上是有信息、友情、關係、知識的,我們作為一個有主見、有立場、懂方法、有知識的人被人尊敬,我們就是在陌生人中間也會有地位;你是一個無知、膽小膽怯、懦弱、利己自私、不考慮他人、沒有擔當的人,你就是在熟人裡面,大家也不怎麼欣賞你。

所以鼓勵我們所有的小朋友,在陌生人中間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而不只是成為,在熟人裡面可以混下去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