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中國古代人講天、地、人合一。在古人看來,上天的星象和下面的大底區域一一對應,影響著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命運,這就是"分野"的基本意思。簡要說,中國古人追求秩序,不僅追求人世間的秩序,而且還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並把星宿與地面區域做了對應。這種對應關係對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對地理來說,稱作"分野"。分野學說起始於上古,其最初目的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佔測。分野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及術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天、地對應關係。

有一條很著名的判斷武王伐紂時間的歷史資料,就與分野觀念有關。《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月在天駟,日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量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經緯也。"是說這天的天象是在鶉火,鶉火是二十八宿南七宿中部柳、星、張三宿,相當於。這段話翻譯如下:"當年武王討伐殷商,歲星在鶉火之位,月亮在天駟之宿,太陽在析木之方,日月交會於斗柄,辰星出現在天黿。辰星、太陽及日月交會的方位都在北方,這是顓頊所主的方位,帝嚳繼承了它。我們姬氏出自天黿的分野,而析木之次附近的建星和牽牛則是先祖母太姜的侄兒、伯陵的後裔逢公所主的吉星。歲星所在的星次,則是我們周地的分野。月亮所在的宿位,則是標誌農事祥瑞的天馬,乃是我們太祖后稷所經營的事業。"

這段話極具爭議性,它是《國語•景王問鐘律於伶州鳩》這一著名文章片段的一部分。夏商周斷代工程根據這段話結合利簋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等其他資料認定武王伐紂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但也有人根據這段話結合曆法軟件還原武王伐紂時間是公元前1050年4月11日甲子日。依據如下: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究竟誰說得更對一些,這段公案我斷不了,我的學識不夠。但我以為,根據曆法軟件推斷的日期與斷代工程的結論,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裡裡,有個三五年的誤差真不算啥,因為我們的歷法軟件所依據的數理模型也只是近似值,做不到完全精確。很多人盲目相信軟件計算結果是絕對精確的,其實不然。

其一,精確的數學公式只能存在於理論推導中,凡與現實問題掛鉤的應用數學都使用近似值,這是由計算機物理特點決定的。任何依據軟件工具計算的結果都會有誤差,這一點斷代工程所依據的歷法和後面軟件計算的結果都有誤差,而這兩個推斷結果差距不算太大,說明這個武王伐紂的時間點在一定精度範圍內是可以接受的,並沒有離譜到需要推翻它。

其二,曆法的時間長度和物理時間長度不同。現代定義,1秒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結構能級之間躍遷相對應輻射週期的9192631770倍所持續的時間。由於地球公轉週期趨緩,現代的一天要長於古代的一天,這就決定了"今天"永遠長於"昨天","明天"永遠要長於"今天"(未來一天25小時也是可能的),這種差距在每一天之間雖然很小但日積月累到歷史長河裡就會出現較大的差別。這涉及到閏秒,每隔一段時間國際規定一年增加一秒。如,2012年7月1日7時59分被人為調整為61秒。由於地球自轉變慢的速度不規律,閏秒的出現也沒有規律可循。推廣到年代,現代的年一定長於古代的年,三千年前一年有多長其實是很難準確推算的。

由此可見,在歷史這類人文科學裡講求絕對的時間精度是膠柱鼓瑟、緣木求魚。

如果在這篇文章裡大費周章對這段話中每個天文名詞都詳加解釋,會讓我和讀者都痛苦不堪。因為我解釋不全,讀者看不明白,兩不討好,我就拿這段話的天象作為引子吧。因為不想寫成天文學,我只是從史學角度談中國傳統文化中"分野"背後的歷史現象。

十二星次分野和二十八宿分野。

上古人群對天地充滿好奇,他們試圖把把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來聯繫起來,揣測自己的命運,這就是觀星象產生的背景。

上古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社會的國家之一,人們發現星象有規律性,可以和農事活動發生一定的對應關係。從此,觀星象有了客觀現實意義,自此古人積極精勤觀測天象,故殷商的甲骨刻辭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也有了關於星宿的記述和生動的天文記錄。在這種天象知識相當普及的社會環境裡,產生了"星野"的概念:"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史記•天官書》)。指天象星宿與疆土州國對應,這是古代中國人樸素的地理文化概念,一種特殊的宇宙觀。

所謂的宇宙,南北朝時期《纂要》說,"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就是說,宇宙是一個空間和時間的概念。

以星宿定位州國或以地域對應天象的宇宙觀滲透在古代中國社會各個層面。歷朝歷代官修正史、國書、地記、方誌等都有專門的"分野"記載。其作用有:一是將分野視為君權或王土授受的憑證,二是作為疆域界定的依據,三是解釋人文物產奇風異俗及聖人偉績的來源。

公元四五千年前,中國開始天文觀測,積累了大量文獻資料。古代中國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月球每天經過一區(稱為"宿"或"舍"),二十八天環天一週。因此有二十八宿、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之稱。二十八宿又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

二十八宿體系目前文獻所知可以追溯到周朝初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初。1978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隨州的戰國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漆箱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蓋面線圖

古人選擇二十八宿(二十八組星象)作為座標,作為觀測天象的參照物。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分別對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宿"。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二十八宿"和"四象"

木星12年環行一周天,每年行經一次,在赤黃道上自西向東把二十八宿重新劃歸為"十二星次"。古人把"十二星次"稱之為星紀,玄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折木。"十二星次"是以牛宿所在的星紀作為首次。"十二星次"與"二十八宿"具有對應的關係。此外,二十四節氣觀念產生於"十二星次"。

因此,古代"分野"有"十二(星)次分野"和"二十八宿分野"等說法。上文"歲在鶉火"就屬於"十二次分野"。下面我們只談"二十八宿分野"。

中國古代"蓋天說"與"析木之津"和"天津"的歷史淵源,兼談夏朝存在的文化依據。

東漢時期蔡邕的《天文志》中說"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脾(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這是古代中國的天地觀。

最早的天地觀是"蓋天說",它與"十二次"和"二十八宿"觀念形成時期接近,我們著重談這種觀念。其餘二說不再涉及。

古人站在天地間,目之所及,如履平地,極目張望,天似穹廬,這就是最早的天地印象,進而形成"蓋天說"。"蓋天說"發展大致有兩個時期:早期在殷商時期是"天圓地方",即"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後期則發展為《周髀算經》所載,"象蓋笠,地法覆",即認為天穹有如一個扣在上面的斗笠,大地像一個倒扣於下的盤子。這個說法的進步在於,認為天地都是圓形的;並因此為了說明太陽運行軌道,提出"七橫六間"的宇宙結構理論。此說法影響很大,並據此與四時曆法等相結合,意圖解釋這個理論。因此"蓋天說"被後世稱為"周髀說"。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本圖選自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4天文氣象》

古人把銀河想象成一條天上的河流,這條河流與地上的大海可以溝通,這種想法和蓋天說是相通的。在想象中銀河與人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人們甚至想象可以通過銀河去往天上的世界。所以銀河被稱為"天河""星河""長河""河漢"等。

《史記•天官書》說:"漢者,亦金之散氣,其本曰水",認為銀河具有水的屬性,而《史記索隱》引《河圖括地象》雲"河精為天漢",也是說天漢為河之精氣凝聚而成,這裡的河指黃河。另外,《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是說黃河可以與銀河對應。但很多學者們認為古人根據漢水命名了天上的銀河,所以銀河又有"天漢""雲漢""霄漢""銀漢"等稱呼。

蕭何曾勸劉邦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言地之有漢,若天之有河漢,名號休美",臣瓚曰:"流俗語云'天漢',其言常以漢配天,此美名也"'。可見無論黃河還是漢水,都與銀河的命名有密切的關係,這也是漢朝和漢人名稱中寓意的優美的和深刻的含義。

在古人想象中,銀河與人間的大海相連,《列子•湯問》雲:"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明日歸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天漢之水可以流入渤海之東的大海之,兩者必定可以交通,魏晉以後人們想象經由大海抵達天漢,《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槎上,多裔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芒芒,忽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有人乘槎前往天河,見到了牛郎織女。

除關注銀河的五行水屬性之外,古人還圍繞銀河構建了天上的世界,即以星象模擬人事,並以之為據佔測人事吉凶。古人認為跨越天河有幾座重要的橋樑和渡口。首先是所謂"析木之津"。在想象中析木之津是銀河在天空東部箕斗之間的一個渡口,《爾雅•釋天》雲:"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

",津是渡口,因為在天漢之旁,所以析木之津也被稱為"漢津"。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天上的“天津”

《左傳》昭公九年提到析木之津,孔穎達正義引劉炫之言:"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間,箕在東方木位,鬥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為隔。隔河需津樑以渡,故謂此為析木之津。"據此說,"析木"是分割水、木的意思。用五行交替來解釋析木之義,實屬牽強附會。析木得名詳見於後。

後來析木之津簡稱"析津""天津"等。現在百度上說"天津"市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得名於"天子經過的渡口",就缺少了深厚的文化韻味,"天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同時"析木"也是十二星次之名,《漢書•地理志》說:"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基於歲星紀年預測吉凶的占星術就與析木有了密切關係。上文提到武王伐紂時"日在析木之津",以析木標識太陽運行的方位。《漢書•律曆志下》說周武王伐紂日在析木之津:"師初發,以殷十一月戊子,日在析木箕七度,故傳曰:日在析木。"這一時間成為對周人吉利的標誌,人們在占卜擇日時會特別選擇日在析木。

秦漢以後圍繞析木之津的占星術更強調其作為"津渡"特徵。《楚辭•離騷》說:"朝發軔於天津兮,夕餘至乎西極"。《晉書•天文志》說:"天津九星,橫河中,一日天漢,一日天江,主四瀆津樑,所以度神通四方也",是說析木之津為神靈通過銀河的渡口。《晉書•天文志》還說:"天江四星,在尾北,主太陰。江星不具,天下津河關道不通。明若動搖,大水出,大兵起;參差則馬貴。熒惑守之,有立王。客星人之,河津絕",是說江星和客星發生異動,就會發生"津河關道不通""河津絕"的災異。《宋書•天文志》佔辭中說:"貴臣獄死,內外有兵喪。天津為賊斷,王道天下不通",也把天津作為一種"通道",如果天津發生"不通"的現象,那麼人間帝王與民眾溝通的所謂"王道"也會不暢。《晉書》和《宋書》中的占星術其實已經脫離五行學說,直接以析木之津的星象來佔測吉凶。

以上是占星術學說,下面我們看"析木之津"的考古學意義。

中國古代人種中有析支,塞種人,是夏代分佈於今青海黃河上游河曲之地的允姓黨羌人的一支,以後分東西不斷遷移,對中國文明產生很大影響。《尚書·禹貢》:"浮於積石……。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司馬彪說:"以上三國皆西羌。"胡渭說:"漢人謂積石為河口。"織皮是說,析支人以牧畜為生,將牲畜之皮縫織好當衣服穿。

析支人向夏王朝進貢,為夏統治下的羌人部落。允格是允姓之戎始祖,虞夏之交時,第一批析支人東遷於狁水。《路史·後紀七》:"允格封都,有子都姓,虞帝投之幽州,為陰戎之祖。"《漢書•地理志》說狁水出王屋山,狁河當是允格遷居於此得名。由此說明狁姓析木人很早就在山西、幽州活動。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周早期的嚴允(犬戎)即獫狁、獯鬻、葷粥等的分佈,曾滅西周

《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注:"箕,龍尾也;鬥,南鬥。天漢之津樑。"疏:"十二次之分,析木,燕也。析木之津,箕斗之次。"是說在東方蒼龍之尾和北方玄武之間,隔著一條漢津即銀河。這一帶星空稱之為析木,為十二星次之一。從圖騰角度解釋,是在龍圖騰和龜蛇圖騰之間,命名為析木星次,對應在地上九州中的幽州。《路史》說:"虞帝投之幽州",即投狁格。說:"為陰戎之祖"。燕趙多戎人,漢人為陽,戎人為陰,故曰陰戎。據此,析木之狁姓羌人,是首次來到幽州的始祖,故以之命名為析木星次,以此代表幽州之民。

由於狁人很早在此活動,留下了諸多歷史地名,如唐山的積石山,契丹於北京大興設置的析津縣(後又改名為南京析津府)等。

至於木字,與木雅人有關。木雅,又叫彌藥,是大夏河党項羌的一部分,據《明史·韃靼傳》,木納山為西夏祖墳,位於銀川市內。可見木雅為党項、西夏之別稱,他們與析木人同屬党項族。

當析木人東遷山西、幽州之時,木雅人也隨同而來,故將他們合稱為析木,為析支人和木雅人之義。上古星占學家將其確定為幽州地區的象徵。

據此,我們更能加深對天津的看法:從地理上看,門朝大海,是可以乘槎直上天河的地方;從歷史上看,是古代"析木人"曾經遷居到過的地方(概說,因為夏商時代天津的海岸線比起現在更靠近北京一帶)。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明朝時的天津(天津三衛)

另有一說,是對上述"析木之說"的異說,但解釋不完美,只解釋了"析",未解釋"木",備存。《蠻書》卷三十六載,唐朝雲南六詔之中有越析詔,越析為越嶲異寫。越為越人,析為嶲人。嶲人原是西羌一支,隨夏人進入中原後與夏人聯姻,關係密切得到發展,後隨夏朝滅亡受到打擊而退居長江中游,與越人雜居共處,互為婚姻成為越嶲人。後又被秦所迫入蜀居於西南。《漢書•地理志》載越嶲郡因越嶲人居住得名,郡治在今四川西昌市。嶲人融入夏人,是夏人的一支。《山海經•東山經》說:"深澤,其中多蠵龜。郭璞注:"蠵,觜蠵,大龜也。甲有文采,似玳瑁而薄。"就是今天說的綠毛龜,由嶲人龜圖騰得名。再看析木位置是在蒼龍之末、玄武即龜蛇之前,也可看作介於二者之間,故選析木對應越嶲是恰當的。又因越析人善舟楫,這個天區又位於橫跨銀河兩岸,選其命名也正好相應。

我認為,這兩種說都可能是對的,因為同一族群有不同起源是很正常的(多源共存,合為一體)。這兩種說法都與夏朝有關。也就是說,夏朝的觀念是深入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各個層面中的,遠非一家孤證

。我們究求歷史真相應採擷多方面資料,融會貫通,尋求其中的多種因素來判斷歷史史實真偽,不要盲目下肯定或否定的結論。我的觀點是不要輕易否認中國古書記載,有大量的考古證據支持主流說法。

牛女下的吳越之地,安南無痕竄入,毫無違和感。

在"十二次分野"後,"二十八宿分野"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

我們先看影響力最大的一次分野區域: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宋代《歷代地理指掌圖•天象分野圖》

這張地圖頗具代表性,它把天上二十八星宿於地上州郡作了一一對應,這就是中國古人的天地觀,凡我中華之土均在二十八宿對應之下。

我們觀察本圖,發現"安南"是被列入越地的,越地對應的是天上的牛宿、女宿。這裡肯定也是有說道的。

安南,名稱來自唐代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逐漸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宋朝仍認為安南是中國領土。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唐朝安南都護府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永樂五年(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得府州十五、人民三百十二萬。同年六月,明朝為回應當地官吏耆老"原復古郡縣"請求,將安南改名"交趾",設交趾布政使司,自此明朝成功收復安南。但其後背叛中原已久的安南人不斷反抗,再加上交趾地區貧困,國家財政倒貼,明宣宗朱瞻基據楊士奇、楊榮等大臣言論詔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撤銷交趾布政使司。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安南莫朝開國君主莫登庸遣使至鎮南關請降,將安南土地冊及戶籍獻於大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嚮明朝官員納地請降,明朝將安南國降為安南都統使司,從屬國降為屬地,改十三道為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聽都統黜陟。命莫氏為安南都統使秩從二品,世襲,三年一貢。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終作為明朝版圖內的行政自治單位存在。

清初,乾隆曾師出有名,出兵安南(1788年末-1789年初),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即安南之役),僅用兵20天攻陷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內)。黎氏宗族、百姓出迎。兩廣總督孫士毅宣詔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安南黎朝正式復國。後已逃到廣南的西山朝阮惠手下又偷襲黎城和清軍,阮惠懼怕清軍再伐,多次向清朝謝罪稱臣,並全盤接受乾隆帝四項乞降請封條件(送清軍散落士兵回國、將殘害清軍大員者軍前正法示眾、阮惠在乾隆八旬生日"親自赴京籲懇"、為清軍許世亨等陣亡將士建立祠宇,春秋虔祭)。乾隆帝最終認可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安南之役成為乾隆"十全武功"之一。

嘉慶七年(1802年),安南阮福映擊敗阮光纘登上國王寶座,遂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對此類問題非常敏感,立即指令軍機處: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諭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為'越南'"。嘉慶認為,阮福映即使領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恥故地,怎麼竟敢稱為南越,他到底想要幹什麼?於是,嘉慶讓軍機處密飭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阮福映圖謀不軌。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為"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越南"名一直沿用至今。

這樣說來,中國歷史上把安南之地列入"星之分野"也是有理有據的。下面我們展開來談。還有另一個現象的歷史根源,牛女二宿本是北方七宿,為何分野之地在中國南方?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在星空中的位置

《淮南子·天文訓》:"燕列與尾箕,楚列與翼軫,吳列與女,越列與鬥牛";《史記·天官書》:"幽州列與尾箕,揚州列與牛女,荊州列與翼軫"等,其中的"列與"即為分野。其中:

鬥宿,也稱南鬥。與北斗七星一樣,南斗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狀也很像鬥,故名。為日月交會點,是一年之終始的標誌。牛宿,古稱牽牛;象徵陽氣牽引萬物始生。地雖凍,牛卻可籍陽氣耕種萬物。女宿,古稱婺女或須女。表示此時陰陽二氣合而未分,還互相需要,所以稱之。以上用陰陽二氣說講其得名來源肯定是不對的,是先有宿名,然後附會。

我們北方怎麼有的天津?南方鄰國為什麼非要擠進中國的歷史天空?

女宿的人間象徵——今蘭溪與義烏交界處的娥姆尖,像女性乳頭,據說勾踐建紹興城前這裡就是古史中的會稽山

注意,牛、女不是牽牛織女,這是被嚴重搞混淆的事情。織女星並不屬於二十八宿。織女星亦稱"天孫"。屬天市垣,共三星,織女一、二、三,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在銀河西,與河東牽牛星相對。

一般說法,鬥牛為江湖,指今長江以南吳、越的江河湖多的地區。女為揚州,以今之江蘇揚州一帶。但古揚州包括區域甚廣。

下面還是講考古學證據。

北方玄武,有星紀、玄枵、鯫訾三個星次,與其對應,北方民族的圖騰最複雜,除夏宗室之祖鯀以鯨魚或玄龜為圖騰外,夏人又與越人塗山氏結成姻親關係,為夏人之母氏族,故夏人以龜蛇為圖騰。

古人以夏亡,其後裔淳維率族人逃依匈奴,致使匈奴也為夏人的後裔,以致北方以玄武即龜蛇為圖騰。故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常以夏命名,如西夏國等。(匈奴與東胡也有狼圖騰、鹿圖騰、犬圖騰和豬圖騰等,與以後的蒙古和突厥等存在某種血緣上的關係。)

現存史志典籍裡幾乎都可見到分野論述。《漢書·地理志》:"吳地鬥分野,粵地牽牛,婺女分野,今東南諸郡盡屬會稽。"

隨著古代先民從中原向周邊擴張,代代開拓荒蠻,形成了以古揚州為中心的新地域,如東越、南越、甌越,以及遠在"海中"的閩越地。中原文明、江淮文明、吳越文明融會貫通,產生了新興邊邦對所屬分野要求重新定位,進行統一列與的地理文化需要。自宋明起福建行政區劃漸次明朗,閩地分野開始見諸史志。《明史·天文志》,"福建布政司所屬皆鬥牛分";《大明一統志》,"福建又以為屬牛女之分"。

清道光年間根據宋版《政和雜誌》、《縣令小錄》,明版《餘孝友筆錄》、《陳三詔小譜》等官府重修的《政和縣誌》,翔實地記載了當地社會有關分野的辨析與立論:"譚按車志,不編分野,而因為之說,謂政特閩百分之一,閩之屬牛女度與否尚未可定,即閩屬揚州亦覆在然疑間。然《禹貢》固雲:淮海惟揚州,閩為海國,非揚州而何?"因此後人以閩附吳越。

《禹貢》載,"揚州南至於海。閩濱海,實揚州之南境"

。這說明在古人心目中,開發晚於中原的福建雖遠在海邦,但以中國宏觀天象論,仍對應牛女二星,所以古閩地之分野被附屬於古揚州,並與牛女對應。這也表明了古代北方人群南擴,北方的星宿也就對應了南方地域。

福建尚且如此,秦朝即已入中國的交趾(安南)之地,其地統屬揚州,其上人民屬於百越人民中的一個分支,故而隨越地與牛宿、女宿對應實屬正常《開元佔經》說,"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也",這句話很明確,越之分地均為中國故地。

古代中國人把中原大地和與之毗連的江淮內陸當作疆域核心,其後裔遷徙入南,其分支與九夷、百蠻兼容同化,子孫後代綿延不絕,中華文化流播長遠。中國土地始終是"有分土無分民", "分星從同"。

時至歲末,諸事纏身,本文從"星之分野"角度研究中國歷史的幾個細節,行文倉促,意猶未盡。

我認為,中國古史也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離不開古史意蘊,內有淵源,外有錦繡,就看我們如何解讀和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