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父母的陪伴

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中國傳統的親子關係,就是這樣一種巨大的缺憾:不陪伴、不溝通、不瞭解。

比起陪伴,有人覺得掙錢更重要,因為有了錢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彌補缺失的教育。

然而,孩子對於父母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最好的教育環境是包容性的,它具備兩個這樣的基本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

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老師說了他就會學好,而是根植於日復一日對父母的模仿與學習。


家庭教育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說話,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西方心理學有個很有意思的研究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彙直接相關。

陪伴孩子確實很累,也佔用了父母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可這難道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嗎?

再多的金錢與物質,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再多的理由與藉口,也比不過孩子教育失敗的遺憾。

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新教育改革提出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基調就是陪伴。


家庭教育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和量力而行的付出,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再不重視閱讀

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童書不僅有價值薰陶的作用,還有治癒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所有科目都考察閱讀水平,“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不是口號,小學不閱讀,中高考會很吃虧。

一個不能不承認的事實是:語文已經成為“拉分王”,閱讀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家庭教育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教育專家認為,不同學齡期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閱讀量要求。

一至二年級,每年起碼讀100萬字;


三至四年級,每年起碼讀200萬字;


五至六年級,每年起碼讀300萬字。

如果孩子只學習教科書,只應付做作業,那麼他對世界的瞭解僅限於方寸之地,他所吸收的知識也僅限於課本知識。

通過海量閱讀,涉獵百科,博覽群書,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斷成長,最終成為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

白巖松有句話說得特別好:“閱讀,讓我沒有變成自己討厭的人。”

怎樣才能讓孩子自信、理性、平和、樂觀,“除了讀書,別無他法”。


家庭教育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

好習慣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不僅關係到學習成績,還影響到今後的工作與生活。

巴金先生也說:“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培養好習慣開始。”

孩子成績的好壞,不僅與智力有關,更受到平時習慣的影響。

好習慣,才是支撐一個孩子走得更遠的根本。

培養孩子這5個好習慣,是每個父母都應做好的事情。

1. 自覺學習的習慣。

先明確要求,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是自覺,做不好會有哪些危害。

幫助孩子制定計劃,讓孩子根據計劃執行學習任務,學得更有條理。

2. 尊師重教的習慣。

教育興國,尊師重教,重視家教,是國家促進孩子發展的最根本要求。

良好習慣必須從尊師做起。先尊重老師,然後尊重課堂,尊重知識,尊重自己的未來。


家庭教育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3. 珍惜時間的習慣。

孩子之間真正的差距不在於智力,不在於努力程度,而在於時間管理。

鼓勵孩子做時間的主人,平時不能拖拉懶散,學習時要高度集中精神,珍惜時間去學更多知識。

4. 自理生活的習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父母,不依賴老師,哪怕離開父母也能自理生活。

獨立的孩子動手能力更強,適應能力也更強,不管去到哪裡都能表現出色。

5. 認真負責的習慣。

做對了要表揚,做錯了要批評,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學會承擔責任。

放手讓孩子做決定,提高孩子的抉擇能力,培養責任感,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家庭教育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家庭教育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父母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改變孩子人生的道路,請務必慎之又慎,正視家庭教育,重視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