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傻傻的分不清


“有”、“無”是老子《道德經》中的兩個重要的概念。所謂的“有”在《道德經》中又稱為“一”,所謂的“無”在《道德經》中又稱為“道”,即老子所說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所謂的“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說明了“有”與“無”的相生性,源於“有中生無,無中生有”的哲學思想。有可以轉化成無,無也可以轉化成有。事物的有無是在時間流程中相互轉化的。現在存在的具體事物,過去必然曾不存在;現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對其過去曾經存在過而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說明了“有”“無”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即對立統一,對立面之間亦可相互轉化,也就是說,歸根結底,有無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道自身的表現,所謂有與無都只是關於道之存在形式的描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