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題記: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這句貌似調侃的流行語,似乎暗示了歷史上的天才人物與瘋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而神秘的聯繫,而現實中,這兩者甚至僅僅是一線之隔。



01瘋癲天才,或寂寞身後名


1956年,聖誕節。潔白的雪花彷彿蝴蝶的翅膀隨空飛舞。那是個家家戶戶正準備為節日慶祝的歡樂日子。

就在瑞士黑裡紹緊靠阿爾卑斯山脈的野外的雪地裡,一群孩子在嬉戲中,突然發現了一具僵冷的屍體,直挺挺地躺著。他們嚇壞了,驚叫著,連忙跑回附近的家裡告訴大人們。接著,附近的人們將此事報告給了當地的警察,警察進行了調查,取得了一些信息。

很快,就在第二天,這個事件就上了新聞頭條。據當時報道,這個死者是從當地的一家精神病院走失的。

這名死者,名叫羅伯特·瓦爾澤。而他的生前的身份,是一位作家,一位沒甚名氣的作家,儘管曾一度出版過幾本小說、散文,也獲過一些地域性的文學獎項。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據說,這個作家生前有個習慣,就是每次晚飯後都要出去散步,而節日那天,他自出門後,就再也沒能回去。

瓦爾澤,這位落魄的作家,一生沒有家室,然而他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小說、散文,以及早年些許的詩歌。

若干年後,這位寂寞半生的精神病人,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讚譽,他被學者們和讀者認為是和卡夫卡並肩的德語文學大師,甚至被尊為“德語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山鼻祖”,認為他是整個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德語文學的象徵……

然而,這些讚譽的掌聲,瓦爾澤是聽不到了。

上個世紀末,美國著名的《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則文壇投票推選活動:

“20世紀世界文壇上,最被低估的文學大師是哪一位?”

然後由歐美的知識界、學者、讀書界往報紙上投來作者姓名及其作品價值。經過兩個月的收集和評選,最後只有一個作家的名字,被公佈出來。

他是羅伯特·瓦爾澤。


02 一個青年演員夢的破滅


瓦爾澤這位德語大師的文學地位何以被如此低估,而他的命運何以落得如此下場呢?

也許,這得從他的家世講起。

他出生在瑞士伯爾尼州比爾小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裡。他的老爹年輕時在印刷廠幹過,後來開了一家文具店。不過,這個小商店要養活八個孩子,生計艱辛。家裡好幾個的孩子沒上完中學,就一個個被迫走向社會,來分解家庭的經濟困境。

瓦爾澤是家裡的第七個孩子,性格孤僻內向,多少有些不受老爹待見。14歲那年,家裡就粗暴地終止了他的學業,老爹硬是介紹瓦爾澤去一家銀行做學徒——給我掙錢去!瓦爾澤就像一隻被拎著耳朵的兔子,他幾乎沒有一絲反抗的餘地。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少年時期的瓦爾澤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少年時期的瓦爾澤

他成為了那裡最年輕的一個銀行小職員。倒也勤勉,做事兢兢業業,甚至被稱為模範員工。然而,模範員工並不是他的生活目標。他的內心中一直暗藏著另外一個熾烈的夢想——做一名舞臺劇演員。他從前讀過莎士比亞的戲劇全集,他痴迷於其中的人物角色。

一年的學徒生涯,他厭倦了,極度厭倦。瓦爾澤一個人悄悄逃到了斯圖加特——鄰邦德國的一座河谷城市。憑著那份不可抗拒的激情和渴望,他伺機尋找著未來的機會。終於,他得以進入了一家戲劇院去試演。

不幸的是,面對生平第一次試演,這個毫無經驗的內向少年失敗了,一塌糊塗。戰戰兢兢,木木訥訥,毫無表情地揮舞著生硬的肢體動作,使他當場遭到了考官們不留情面的指責和批評。

這個敏感的少年,覺得自己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羞辱。走出了劇院,他的演員夢想和野心瞬間破滅。

不過,瓦爾澤從幾年前就開始寫一些小詩和散文了,他喜歡用筆記錄自己的感受。

“看來,天意如此。”他這樣反思著,他決意要成為一位詩人,一個作家。


03 初出茅廬的文壇新人


這個少年沒有回老家。

他待在這座城市裡,一邊打工謀生,一邊寫作,並在文學刊物上發表,受到編輯們的肯定和鼓勵,也得到了一些稿費。他的生計,漸漸也脫離了困窘。

在人生的初期,上天似乎在眷顧著這位勤奮而有天賦的年輕人。沒多久,瓦爾澤就被一位出版商看中了。

這個出版商名叫恩澤爾·費爾拉格,前兩年他剛挖掘了另外兩位文壇新星——里爾克和霍夫曼斯塔爾,來自奧地利的年輕詩人和作家。費爾拉格的確極具慧眼,日後的里爾克成為了國際一流大詩人,享譽東西方世界;霍夫曼斯塔爾很早就被譽為“新浪漫主義神童”,而後來更是被尊為德語文學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

費爾拉格覺得眼下這個年輕人,絕不亞於前面那兩位文壇明星。認為他的作品很有潛力,未來在文壇上肯定大有前途。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青年時期的瓦爾澤

費爾拉格主動找上了瓦爾澤,並答應幫他出書。幾個月後,瓦爾澤第一部散文集如期面世了。

費爾拉格有些意外和失望,除了個別評論家的讚賞,這本書在文壇和市場並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實在有些可惜。

費爾拉格沒有耐心地放棄了他。

然而,不同於演員夢,瓦爾澤對自己的文學夢懷有信心。

1905年,他得知他的哥哥,一位頗有名氣的書籍插圖家和舞臺設計家,想去柏林壯大自己的事業,瓦爾澤便寫信跟哥哥約好,一起來到了柏林這個大城市。

在哥哥的建議下,瓦爾澤先是入讀了一家助理管家的培訓學校。半年後,瓦爾澤順利地在一個鄉紳府邸裡擔任管家職務。生活衣食無憂,也有充裕的閒暇進行寫作。在那裡,瓦爾澤每天穿著制服,被僕人們用法語稱呼為“羅伯特先生”。

瓦爾澤一邊閒暇寫作,一邊向柏林權威的文學雜誌投稿,作品頻頻登上文學雜誌,也受到柏林文學圈子和知識分子的歡迎。他的稿酬越來越豐厚。

有些清高自許的瓦爾澤難免驕傲了:自己完全可以通過寫作就能謀生,而且綽綽有餘,何必要幹管家這樣的俗務呢?

不到一年,瓦爾澤索性辭了職,離開了那座鄉紳府邸。


04 柏林文藝圈的苦悶


在哥哥的引介下,瓦爾澤開始加入柏林的文學圈子。不過,他發現自己並不屬於這個文學圈,要融入和順從他們那些輕佻放蕩的習俗,何其艱難。

他不善於插科打諢,不會講段子。他是個生活嚴肅的人,一個不喜歡講無聊廢話的人。內心中他不喜歡這樣的社交方式,那樣輕佻的氛圍。在那個沙龍圈子裡,他只好選擇安靜的角落,甚至被大家嘲笑為老土。

漸漸地,他遠離那樣的文學圈子,他厭惡所謂的文壇。他只想安靜地寫作,希望大家互相充滿敬意和誠意地相處交流。

最終,瓦爾澤選擇退出了那個喧囂而浮躁的社交舞臺。他時常躲在公寓裡,過起一種孤寂的隱居生活。除了一個人在大街上靜靜地散步——與路人擦肩而過,他沒有其他社交行為。

不過,孤獨使人清醒。孤獨是一個作家的城堡,讓他創造最偉大的作品。

就在這些孤獨的日子裡,瓦爾澤默默地一口氣寫了四部長篇小說,只可惜被弄丟了一本,僅留存了三部——《唐納兄妹》、《管家》(又譯《助手》)和《雅考伯·馮·貢滕》。

這幾部作品,大約都來自於他的生活經歷。《助手》就是他根據自己的管家經歷創作的。《雅考伯·馮·貢滕》則是他根據自己在培訓學校期間的經歷,創作的一部的批判性的日記體小說。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瓦爾澤德語原文作品封面之一

據說,當時卡夫卡讀過瓦爾澤的作品,非常欽佩,大加讚賞,他興奮地大聲朗讀瓦爾澤的一些精彩的幽默小品,學習瓦爾澤簡明句法,甚至還借鑑了瓦爾澤的作品角色,作為自己小說《城堡》的原型。

於是,有些評論家稱,“在卡夫卡那裡,我們可以聽到瓦爾澤的散文的回聲。”

他寫的這些作品,並沒有能立即給他贏來更多的掌聲,除了一些少數的同行給予的讚譽。這些人中,包括當時聲名如日中天的黑塞,也包括當時同樣默默無聞的卡夫卡……


05 家鄉旅館的寄寓生涯


1913年的深秋,落寞的瓦爾澤,一個人悄然離開了柏林,回到了瑞士的家鄉小鎮比爾。他搬到姐姐住所的附近,租住在一家禁酒旅館。

在這裡,瓦爾澤一住,竟是長達七年。也許,他只是打算在這裡作為短暫的過渡之地。然而,命運沒有給他更好的機會。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瓦爾澤的故鄉比爾城今貌

他沒有放棄創作,為了謀生,他依然為一些文學增刊撰寫小品文,勉強度日。他每天的日子簡單得像一條河流:吃飯,休息,做夢,鄉間散步,寫作,偶爾去探望一下姐姐。

1914年,瓦爾澤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意外地獲得了婦女聯合會萊茵詩人榮譽獎。這個獎項並不高,不過對瓦爾澤在落寞的文學生涯中,倒也算是一種些許認可和慰藉。

還有兩部小說,一部是《特歐道》,一部名叫《託波爾德》。

可惜,這兩部都沒能留存於世。前一部作品,據說是作者寄給出版商後,粗心的出版商居然給弄丟了。更慘的是,瓦爾澤自己沒留底稿。

瓦爾澤沮喪至極。

至於《託波爾德》,瓦爾澤認為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水準。苦惱至極,他索性將手稿統統扔進了爐膛。

總之這些未知的文字,最終全都葬送在了灰燼之中,夭折在了襁褓之中。

1917年,世界大戰爆發,餘震波及幾乎整個歐洲。瓦爾澤被徵入到了當地的國民警衛隊,一度中斷了寫作事業。

一戰結束後,瓦爾澤正要繼續重啟自己的寫作事業。然而,經過了殘酷戰爭的洗禮,歐洲人的生活觀念和審美大大改變了,變得冷靜,理性,務實了。

人們對瓦爾澤的風格興趣大大減退,甚至認為他的作品不過是痴人說夢,是毫無意義的白日夢。作為一位孤獨的散步者,他那安靜的個人生活與熱火朝天的廣闊社會似乎格格不入。他的投稿幾乎很少能被刊登,更不要說出版了。

沒有了稿酬收入和生活來源,瓦爾澤的生活面臨著窘境,甚至連能體面的出門都很少了。

左鄰右舍對這位貧窮的作家,也開始投來鄙夷和諷刺的目光。瓦爾澤漸漸備受冷落。無論是文壇,還是生活的周遭。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中年時期的瓦爾澤

他感受到周遭的空氣的極度壓抑,他內心的自尊開始搖搖欲墜,內心的天平也逐漸失衡,

生活,成了一樁對俗世的躲避。

他逃離了。逃離了那個叫比爾的家鄉。


06 從流浪者到精神病院


瓦爾澤來到了伯爾尼,是自己家鄉比爾的省會城市。在這座城市裡,他有幸被國家檔案館錄用。可是過慣了自由自在生活的瓦爾澤,難以忍受那些制度的條條框框,他不肯聽從檔案館的制度和命令。

很快,他被炒了魷魚。

此時的瓦爾澤無依無靠,且衣食不保,不得不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幾乎流浪漢的生活。他窘困至極,失意,沮喪,懊悔……

他開始酗酒,而且時常失眠,出現各種幻聽,經常會做噩夢,心神不寧,惶惶不安。他知道自己患上了深深的焦慮症,還有抑鬱症。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野外散步中的瓦爾澤

也許,瓦爾澤這種精神狀態跟自己家族長期的陰影所受深深的影響不無瓜葛。母親曾長期抑鬱;一個兄弟年輕時自殺;另一個兄弟則死在了精神病院。

走投無路的瓦爾澤,也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在一間廉價的出租屋裡的房樑上,瓦爾澤認真地打上了繩結。可是他的打繩技術實在太差,繩套太鬆了,結果從繩環上摔下來,僅僅跌了一跤。

瓦爾澤的自殺失敗了。他甚至鄙視自己:連自殺都不能成功,太無能了。

瓦爾澤感覺自己難以生活下去了,他不得不給姐姐發個電報,想讓她求助,可是姐姐並不大願意收留他。也許,發回來的電報是老姐夫的主意。

不得已,還算理智的他主動向瓦爾道療養院說明自己的精神狀況,申請住院。從此,瓦爾澤開始了自己後半生的精神病院的生涯。

比起喧囂浮華的城市,安靜的療養院更像是一座象牙塔,讓這位身心疲憊的作家安寧地生活下去,甚至還能寫寫東西。這大約是他申請住院的動機。

1933年,在他家人的安排下,瓦爾澤被轉到了黑裡紹的一家叫赫利薩的收容所裡。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住院中的瓦爾澤

在那所收容所裡,瓦爾澤被安排了一些日常零活——粘紙袋和揀菜豆。這些都是枯燥的事情,他一邊做著,還不忘閱讀報紙和通俗雜誌。

據說,有人發現這位病人有時在紙上寫寫畫畫,但沒有人知道他在寫什麼。


07 鞋盒的鉛筆字——文壇奇蹟的誕生


縱觀人類文明史,天才人物往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一類是狂放式天才(外傾型),諸如藝術界的達利、哲學界的尼采、詩壇的李白、蘭波、狄蘭等;一類是靜默式天才(內傾型),諸如藝術界的梵高、文學界的卡夫卡……

而瓦爾澤,無疑是屬於靜默式的內傾型天才。

喧囂而浮躁的社會,時常很輕易地就能被那些外顯張揚的天才們所傾倒,卻往往冷落了那些低調、靜默、內斂而天才——佩索阿、卡夫卡、狄金森、荷爾德林……他們生前的淒涼命運,不都是如此嗎?

1956年聖誕節那天,瓦爾澤這位病人,無聲無息地死在了散步途中——屍體躺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脈下,而不是在精神病院。

瓦爾澤,一個孤獨的散步者,一個文學史上的孤獨散步者,就在那個節日的雪天裡,悄然地走了,走向夢中的孤絕境地。

也許,這是他特意選擇離開人世的方式:純潔的雪山腳下、寂靜的大自然才是他理想的歸宿。

瓦爾澤去世後,他的“遺產”被移交給作者生前的監護人兼出版家卡爾·塞裡希。這麼多年中,他是瓦爾澤晚年唯一最親密的朋友了。他得到了一個陳舊的紙質皮鞋盒子。盒子裡不是鞋,而是存放著皺巴巴的日曆、車票及捲菸紙。這些紙片上,居然被發現了密密麻麻的字。

那位監護人很細心,他沒有扔掉這些貌似毫無價值的廢紙片。然而,幾乎沒有誰能看清那些鉛筆字,更不要說一行行地讀出它們。它們要麼太潦草,要麼過於細小。

那位監護人細心地數了數,總共526張。那些碎片上的字非常之小,僅有1到2毫米,一般人極難識別。因而,這些書稿後來被稱為“微縮作品”。

瓦爾澤為什麼會在這些零碎的紙片上,寫下如此細小的文字呢?而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據那個收容所後來提供的線索:原來,院方因為擔心寫作,會引發他更嚴重的精神疾病,因而不讓他進行創作,更不給他提供紙筆。然而為了寫作,瓦爾澤不得不尋找一切寫作的可能,他偷偷撿拾那些被人扔棄的廢紙片;而鉛筆是他跟一些病友私下借來的,每天用完之後就會藏起來。而零碎的紙片是那麼的有限,為了節省紙張,瓦爾澤不得已把筆尖削得很細,長久地練就了這種極小的字體。這是一種怎樣的痴迷於寫作,才能做到這種極致的書寫。

塞裡希還收集整理了瓦爾澤的手稿和散見於報刊上的其他作品,準備陸續出版。不幸的是,這位塞裡希先生1960年竟在一場意外車禍中喪命了。對於瓦爾澤的文學研究,面臨著中斷的危機。為此,開明的瑞士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塞裡希基金會”,以延續他的未竟事業。

接手這項事業的是另一位學者,名叫韋納·茂朗(Wener Morlang),此人現在也是羅伯特·瓦爾澤檔案館的館長。韋納不辭艱辛,耗費了長達16年的時間,逐字破譯了這些只有一到二毫米字體的鉛筆稿。

這位學者沒有隱藏自己的研究成果,將這些珍貴破譯的珍貴文字,毫無保留地公佈於世,文壇一時震撼。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瓦爾澤鉛筆手稿文集

人們拂去蒙在他作品上那層厚厚的歷史塵埃,發現了一個澄澈、純淨、童話般的詩意世界,不僅僅如此,他的筆下還為我們呈現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而作者內心表現出了豐富的多重人格,正如另一位葡萄牙天才佩索阿那樣。

人們開始重新評價他,給了他應有的地位。

一些評論家讀到這些重見天日的作品之後,嘖嘖稱奇,不僅出自於對作者悲慘而離奇的身世,更是因為那些神奇的卻曾遭到忽視的作品。各種文學評論如雪片般紛紛飛上報紙,而羅伯特·瓦爾澤,也被新聞媒體報道成為歐洲文壇上的一位傳奇人物。

隨著西方的讀者對瓦爾澤的作品的深入的研究和重新審視評價,更多的人們發現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一位罕見的大師,一位天才人物,甚至他比當年的那位文壇傳奇人物卡夫卡更為複雜,更具有精神剖析層面的意義。

瓦爾澤除了受到同時代一些著名作家如黑塞、本雅明、卡夫卡、穆齊爾、茨威格、霍夫曼斯塔爾等人的欣賞和推崇,還受到後世作家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庫切、美國著名評論家桑塔格、德國作家塞巴爾德等一批人的讚譽和膜拜。

桑塔格憑藉深刻的洞察力,將他與卡夫卡進行了比較:

瓦爾澤是一位真正出色的、令人心碎的作家……被後世讚譽更多的卡夫卡,更像是瓦爾澤的折射體……卡夫卡的作品不過是“瓦爾澤式文字的一種變體”。

奧地利著名作家羅伯特•穆齊爾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瓦爾澤是現代主義德語文學的開山鼻袓,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象徵,是遊蕩在罪惡世紀中的一個輕靈而天賦異稟的靈魂……”

…………

1978 年,瑞士為了紀念瓦爾澤,特意設立了“羅伯特·瓦爾澤獎”。這些都算是後世對他一個遲到的“追封”。

使其慘遭冷落的那個盲目的歷史,逐漸歸還他公正的地位和應有的榮譽,儘管這有些遲到。

而正是有了塞裡希生前的收集和整理,有了韋納·茂朗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破譯,才有瞭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羅伯特·瓦爾澤作品全集》(德語版),以及其他各語種的譯文本。


浮躁的社會,如何將一位天才折磨成瘋子??

瓦爾澤最新散文集中文版

在2019年的今天,更是在距離瑞士遙遠的中國,翻譯出版了瓦爾澤的第一部中文版散文集《漫步人間》,而後他的其餘中文版作品——瓦爾澤經典作品系列,計劃也會陸續被翻譯面世。能在後世獲得遙遠異域的讀者和知音,作者在九泉之下,也許會有所欣慰吧。

黃金——終究會散發出不朽的光芒,縱然歷史曾對其有過多麼不公平和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