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是禁軍教頭,楊志率廂禁軍押生辰綱,禁軍和廂禁軍有區別嗎?

水滸傳中,北京大名府梁中書,為給岳丈蔡京送生日禮物時,可謂煞費苦心。他不僅選哌武藝高強的楊志,負責押送十萬貫金珠寶貝,還從“帳前撥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

在這裡,出現了“廂禁軍”一詞。眾所周知,豹子頭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那麼,水滸中的“廂禁軍”和“禁軍”,究竟是不是同一個兵種?這兩者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林沖是禁軍教頭,楊志率廂禁軍押生辰綱,禁軍和廂禁軍有區別嗎?

廂禁軍和禁軍,表面上看只相差一字,又都是北宋時的軍隊,但實際上,兩者卻有天壤之別。

《宋史·兵志·禁軍上》就曾詳細記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

這段話把禁軍和廂軍的區別寫得很清楚了。禁軍是正規的國防力量,受中央管理,只負責守衛京城,準備征戰;而廂軍(即水滸中的廂禁軍)相當於地方武裝,受州府管制,除了承擔相應的守備、訓練任務外,還要服差役。兩者的職能、地位、作用、待遇均存在較大差別。

林沖是禁軍教頭,楊志率廂禁軍押生辰綱,禁軍和廂禁軍有區別嗎?

北宋時,禁軍是等級、地位、供給最高的京城衛戍部隊。北宋初期吸取唐末藩鎮割據、中央權力旁落的經驗教訓,將國家最精銳的軍事力量集中到禁軍,禁軍的軍權只由殿前、侍衛二司管理,而二司只聽命於皇帝。所以,禁軍的實際指揮權僅在皇帝一人。

禁軍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衛京城,是北宋中前期最優秀的軍事力量。但宋仁宗之後,因長期的和平發展與養尊處優,禁軍軍紀渙散、士氣頹靡,成尾大不掉之勢,猶如晚清的八旗。像林沖這樣的軍隊教官,都“每日六街三市遊玩吃酒”(見水滸原著第11回),導致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以致《宋史·兵志·禁軍上》都發出“西兵招刺太多,將驕士惰,徒耗國用”的感慨。

林沖雖然武藝超群,但作為小說中的禁軍教頭,卻碌碌無為,教了個徒弟操刀鬼曹正,武藝在梁山上也屬末流。林沖還沾染上禁軍中的酒肉習氣,經常在上班時間逛岳廟、上樊樓、喝好酒。禁軍教官已然如此了,禁軍士兵中的歪風邪氣可見一斑。

說完了禁軍,那廂軍又是什麼情況呢?

林沖是禁軍教頭,楊志率廂禁軍押生辰綱,禁軍和廂禁軍有區別嗎?

廂軍,即水滸中的廂禁軍。如果說禁軍到北宋後期已經腐化墮落日薄西山,那麼廂禁軍的情況則恰恰相反。

地位沒禁軍高、待遇沒禁軍好、伙食沒禁軍棒的地方部隊廂禁軍,除了承擔禁軍所有的軍事任務之外,還要額外“以分給畜牧繕修之役”。這樣的悲慘命運讓廂禁軍看上去就是那個沒爹沒媽的娃。然而,這種情況下的廂禁軍卻更爭氣。《宋史·兵志·廂軍》中對禁軍和廂軍做過這樣的比較:“雖廩以廂兵,而得禁兵之用,且無驕橫難制之患。”

翻譯過來就是,廂禁軍的作用和禁軍不相上下,還沒有禁軍驕橫、難管的毛病。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廂禁軍的戰鬥力還不弱。這一點,從水滸中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校場比武閱兵就可管中窺豹。

可是,被《宋史》稱讚有加的廂禁軍,為什麼到了楊志手下,就不聽使喚了呢?

林沖是禁軍教頭,楊志率廂禁軍押生辰綱,禁軍和廂禁軍有區別嗎?

水滸中,楊志和11個廂禁軍押送生辰綱。一路走來,廂禁軍們飢餐渴飲,炙烤捱罵,還要被楊志老大的藤條只管打去,可謂苦不堪言。儘管如此,兢兢業業的廂禁軍們仍然發揮連續作戰的優良傳統,並沒有和楊志公開矛盾反目成仇,只是私底下向老都管抱怨,“我們不幸,做了軍健,……又挑著重擔,這兩日又不揀早涼行,動不動老大藤條打來,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們直恁地苦”(見水滸原著第16回)。連老都管都知道T恤下屬,“你們不要怨悵,巴到東京時,我自賞你”(見水滸原著第16回),然而所謂的梁山好漢、楊家將嫡派傳人、青面獸楊志楊大英雄,卻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句撫卹、安慰的言語。直至生辰綱失陷,他也只是自殺、逃跑。

這樣一個不知人情冷暖、缺乏責任擔當的楊志,也難怪要把廂禁軍這樣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