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的原名叫普六茹堅,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實真的如此?

史事春秋


晉朝這個比較畸形的王朝,在西晉被北方什麼鮮卑啊,什麼匈奴啊,什麼羯啊,什麼鮮卑啊、羌啊、氐啊這些個原來待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民族給搞死了之後,司馬睿跑健康去建立了東晉之後,然後整個北方就悲劇了,今天我造反當了皇帝,然後第二天又是另外一個。北魏原本有那麼個統一全國的機會的,但事情就是那麼神奇,原本北魏壓著東晉打,但後面兩個個國家皇帝換來換去,而且基本差不多都是同時換的,然後東晉突然就開始壓著北魏打了。後面北魏內亂,整個北方就更亂了。整了個十六國出來。

然後到了西魏和北周,楊堅的老爸正好是這兩個朝代的軍事貴族,祖上是漢朝大佬楊震,更古老是西漢初分了項羽屍體的楊喜。

北周武帝的時候他老爸就已經封國公了,等到了北周宣帝的時候楊堅就開始進入朝堂核心了,等到了北周靜帝,哎,你看你當北周皇帝也就這樣了,我楊堅德才兼備,無論那個方面都比你出色,所以我不當皇帝,那這世界上就沒有人有資格當皇帝了。於是靜帝屁顛屁顛的同時“心甘情願”的把皇帝位置讓出去了。

楊堅當上皇帝之後,一想我祖上都是漢人,也是漢姓,先前我在你們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下,你賜給我家“普六茹”的鮮卑姓,那我沒辦法拒絕,而且那時候為啥要拒絕呢。現在我當皇帝了,你們都是弟弟了,我自然是不能再用這個名字了,畢竟南方還有大批漢人等我回去呢。

而李家,李虎當時很牛皮,也被賜了個姓。後面楊堅稱帝改回來之後,這李家一想,對啊,天都變了,還叫這個“大野”幹啥。我李虎要是還叫大野虎,我李淵還繼續叫大野淵的話怎麼來籠絡廣大的漢人們?

我作為天生的必然要統一天下的皇帝怎麼能是個外族人呢?所以必須得改回來!

至於李世民,他表示那和我沒關係。我出生的時候大野這個名字都不知道被他老爸扔那個疙瘩裡了。


春光乍洩嗷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很有意義。

開宗明義:楊堅的原名就叫“普六茹堅”,“楊堅”這個名字是他稱帝后才用的;李世民的原名,也是“大野世民”。

可能有好多人以為我在瞎掰,但根據歷史事實,的確是這樣。不信?且聽我細細道來。

楊堅姓“普六茹”

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他本來是後周大臣,後從孤兒寡母手中奪過權力,一躍成為九五之尊。

那為何楊也姓“普六茹”呢?這與他的身份有關。原來呀,這與楊堅的父親有關。楊堅的父親名叫楊忠,在西魏時期,楊忠得到丞相宇文泰的重用,隨宇文泰南征北戰,勞苦功高,因為這些軍功,他隨後被封為“徵西將軍”、”驃騎大將軍”,又被賜姓

普六茹氏,因此,楊忠又叫“普六茹忠”。

楊堅誕生後,當然也要隨父親的姓,於是便有了“普六茹堅”這樣的名字。

李世民本來姓“大野”

事實上,隋文帝楊堅與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親戚關係,楊堅是李淵的姨夫。

而要講到李世民的姓氏問題,必須得回到西魏時期,西魏時,有一個人叫李虎,是一位八柱國之一,他也征戰中取得赫赫戰功,皇帝一高興,就給他賜姓“大野”,於是便有了“大野虎”之稱。

李虎是李淵的祖父,而李世民又是李淵的兒子,子承父姓,這沒毛病吧?於是李世民也叫“大野世民”。

寫在最後

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他虛心納諫,關心百姓疾苦,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興旺發達,成為有名的治世,被人譽為“貞觀之治”。

通常我們認為,盛極一時的唐朝是漢族人建立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唐朝統治者,他們也有少數民族血統,一定程度上,是鮮卑族的後裔。

唐朝統治者中,有父親死了,兒子娶其母親的習俗,這就是典型的鮮卑族舊俗。如楊貴妃本來是唐玄宗兒子的媳婦,但當父親的唐玄宗卻討來做了妃子。

我的回答完畢,如有不當之處,請幫我指出來,謝謝。


小江侃文史


如果有人說隋文帝楊堅曾用名普六茹堅,唐太宗李世民曾用名大野世民,你信嗎?

其實這還真不是無憑無據的瞎忽悠,楊堅確實叫過普六茹堅,只是李世民的大野姓氏是其曾祖父李虎曾用姓氏。這一切我們還要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漢化改漢姓說起。

西晉滅亡後,東晉偏安江南一隅。北方柔然、鮮卑、慕容各部群雄逐鹿,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與南朝形成對恃局面。

北魏雖是鮮卑政權,但其素來重用仰仗漢人,於是北魏鮮卑人就逐漸有了漢化趨勢。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實施了徹底漢化措施,不但將都城遷到洛陽,還在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進行改制,甚至還將鮮卑人祖姓改為漢姓,譬如北魏皇族拓跋氏就改為元姓。

據考證鮮卑120姓,只有吐谷渾氏、賀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個姓依舊沿用舊姓,其他姓氏皆改為漢姓。

拓跋宏此舉確實有利於中華各民族融合,但也給北魏分裂打下伏筆。後隨北魏皇族勢力衰退,北魏朝政被位高權重的宇文泰與高歡把持,兩人分立北魏拓跋氏後裔為傀儡皇帝,隨之將北魏分裂為西魏與東魏抗衡。而西魏與東魏實際掌權者就是宇文泰與高歡。

宇文泰在與高歡二十餘年爭鬥中,曾將西魏勞苦功高的戰將封為八柱國。其中就包括楊堅之父楊忠、李世民曾祖父李虎,還有楊堅岳父、同時亦是李淵外祖父的獨孤信。

宇文泰雖深受漢文化影響,早已是漢化鮮卑人,但他卻將拓跋宏漢化的姓氏復歸鮮卑舊姓,同時他還為有功之臣賜瘋鮮卑姓氏。楊忠就被賜姓普六茹,而李虎則被賜姓大野。

也許有人質疑楊忠與李虎是否有鮮卑血統呢?其實不管《隋史》記載楊忠出身弘農華陰楊家,還是有人考證楊忠先祖應該是前燕北平郡太守楊鉉,楊忠都是如假包換的漢人。

只是後來楊忠之子楊堅,娶了獨孤信之女獨孤伽羅,那麼楊堅之子楊廣就有了鮮卑血統。而西魏時期的楊堅使用宇文泰賜姓,被稱為普六茹堅就順理成章了。

還有李虎本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也是實錘的漢人,只是使用宇文泰賜姓才被稱為大野虎。其子娶獨孤信另一位女兒,生育大野淵,也就是日後的唐高祖李淵。而李淵本有鮮卑血統,其又娶竇毅之女為妻,那麼李世民就有了四分之一鮮卑血統。

宇文泰執掌西魏多年,其勢力根深蒂固,亦為北周建立奠定了基礎。宇文泰臨終前,曾將政事交給了侄子宇文護。轉年,宇文護即逼迫西魏恭帝禪位,扶持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繼位,建立北周。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贇駕崩,,只有八歲的宇文衍繼位。北周母寡子弱,朝政大權很快就落入了宇文衍的外公楊堅手中。楊堅隱忍多年終於大權獨攬,遂對宇文家族舊制大加改革,首先就將宇文泰賞賜的鮮卑姓氏復歸漢人祖姓。

由此普六茹堅就成了名正言順的楊堅,而大野淵也迴歸祖姓稱為李淵。不過當時李世民還未出生,可見李世民從未叫過大野世民。

後來楊堅在妻子獨孤伽羅慫恿下,不顧女兒與外孫感受,發動政變取而代之,建立大隋。只可惜隋朝兩代而亡,被李唐取代。

可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時代如何變遷,隋唐皇族雖有些許鮮卑血統,也曾有過使用鮮卑姓氏經歷,但是按著父系血緣承襲思想傳統,隋唐都是漢人政權,普六茹與大野姓氏早已是過眼雲煙,不復存在。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這確實是事實,只不過這個結論究竟是怎麼樣的,還有待於商榷,並且這個原因會取這樣的名字的原因,並不能忽略他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值得肯定的是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如堅,而李世民只是由於歷史發展的,結果被叫做了大野世民,他本人是從來都沒有用過這樣的名字的,相反倒是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叫過大野淵這個名字,那麼我們可能就奇怪,為什麼隋朝和唐朝的開國皇帝會使用這樣一個稀奇古怪的名字來作為自己的名諱呢?那要想弄清這樣的問題,就得從鮮卑族開始說起。

即鮮卑族大家肯定耳熟能詳的,就是北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治基礎更大的政權,這當中最為有名的皇帝莫過於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實行的改革,他在統治期間積極號召全國民眾學習漢民族的文化和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了能夠與北周對峙的超級強國,在這樣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中,漢族人口反而是最多的,因為當時的民族政策相對會比較寬鬆,統治階級的上層能夠儘可能的做到人為己用,只要有本事都能夠為朝廷建功立業。

除了大量的漢族子民在這個朝廷中為自己謀求生存的資本之外,與統治階層的少數民族通婚也成為了當時一種非常流行的做法,這當中就包括了李世民的親生母親。他是北周上柱國竇義和襄陽長公主生出來的女兒,後來也就是太穆皇后,她是典型的先輩人,所以為什麼會說李世民他具有胡人血統,主要就是因為從他母親開始,畢竟他的母親就是鮮卑人。

當時由於皇帝一直推崇對漢文化的追崇,所以整個國家在對待,只要能夠立下功勳的漢族臣子,都儘可能的,多給一些優待,除此之外統治者還會選擇使用賜姓的方式,把原本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也就是為什麼楊堅他的本名會叫做普六如堅,普六茹就是鮮卑的姓氏,和鮮卑人要想獲得冠名,就必須是立下比較大的功能,或者是在當時具備比較高的地位的人物才能夠擁有這樣的待遇。

後來在隋文帝建立了隋朝之後,就宣佈全國範圍內原本具有漢族姓氏的鮮卑人可以恢復自己的漢姓,普六茹堅也隨之變成了楊堅,大野淵也隨之變成了李淵。對於說李世民原名叫做大野世民的說法,其實並沒有任何依據,只不過是因為他父親鮮卑姓氏是大野,所以後人就給他取了大野世民這樣一個名諱,他本人是沒有用過的。


小芊芊愛歷史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楊堅還有李世民,他們似乎都是漢人,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時候,人們可不會這麼看他們。事實上,無論是楊堅還是李世民,他們兩個人所在的家族,從源頭上講都是鮮卑族的貴族。



話說五胡十六國之後,北方最後由北魏重新統一,北魏就是鮮卑族為主。當時北魏乃至後來的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事實上都是鮮卑族的人傳承下來的。不過因為在北魏的時候,他們就實行了漢化,所以他們都有一個自己的漢化的姓名,像北魏的皇族當時改姓為元,而北魏皇族原來的姓是拓跋。



同樣的楊堅還有李世民,他們也是之前鮮卑族的貴族,也有鮮卑族的姓氏。梁氏家族原來的姓叫普六茹,而李氏家族原來的姓叫大野。不過後來他們兩個家族都給自己找到了漢姓的源頭,楊堅說他們家族傳自於赫赫有名的弘農楊氏,只不過因為軍功最後被鮮卑族的皇帝賜姓為鮮卑族的貴族大姓普六茹而已。



而李世民家族也一樣,他們找到了一個也是相當強大的漢姓,也就是五姓七族之一的隴西李氏。隴西李氏的一個代表人物李陵由於後來投降了匈奴,所以在少數民族中有很多人都自稱是李陵的後代,而李淵李世民他們也自稱是隴西李氏的後代,從而讓自己的姓氏在中原也變得強大起來。不過中原的那些豪門大族,事實上並不大認可他們,以至於唐朝立國了200多年,唐文宗還在哀嘆唐朝的公主不好嫁,而那些豪門大族的女兒別人都搶著要。



我是平安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事實確實如此,楊堅他爹楊忠被賜名普六茹忠,李世民爺爺李虎被賜名大野虎。所以你叫他們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也沒錯。

北魏孝文帝時期為了鞏固統治開始全盤漢化,但是在遷都洛陽的同時卻在北方留下了一大隱患。


北魏起家主要靠部落兵,孝文帝改革後部落兵就發生了分化,跟著皇室南遷的成了虎賁、羽林,和士大夫同列。但是留在北方舊地的六鎮兵馬則成了鎮戶、府戶,地位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這幫人也保留了較多的鮮卑習俗,基本沒參與漢化。

後來因為六鎮軍民不斷受到鮮卑勳貴的欺壓,以及北方的遊牧民族也頻繁侵擾六鎮,忍無可忍下北方六鎮發動起義。

而西魏的創立者,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就是六鎮義軍之一。在賀拔嶽遇害後,宇文泰掌握六鎮義軍,並打敗率侯莫陳悅、曹泥,統一關隴,後來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


宇文泰建立西魏後,急需鞏固統治,但是問題來了,他的主要武裝力量是跟隨他進入關隴的六鎮軍民,這些人完全保留了鮮卑的風俗,傳統,讓他們接受漢化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而他統治關隴又需要保證關隴世家大族的支持,怎麼辦呢,他就開始搞鮮卑化。

當然,宇文泰的“鮮卑化”歷程很機智,也很巧妙,明面上是鮮卑化,實際上搞的還是漢人那一套。甚至他還給自己找了一個老祖宗,周王朝以表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楊堅的父親楊忠,李世民的爺爺李虎紛紛被賜與鮮卑姓。


守仁讀仁


徒手殺虎的西魏猛將楊忠

要想說清楚楊堅的小名普六茹堅,必須先梳理下他的族譜。據有史可查的資料顯示:東漢太尉楊震→八代孫為北魏時的北平太守楊鉉→武川鎮司馬楊元壽→太原太守楊惠瑕→平原太守楊烈→建元將軍楊楨→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仔細論起來他也算是老江湖,一生共經歷北魏、西魏、南朝梁、北周四個王朝,其中普六茹的姓氏為西魏恭帝賞賜,用來表彰他為西魏建立出生入死的功勞!

魏恭帝初,賜姓普六如氏,行同州事。——《周書》

據《周書》記載楊忠的相貌類似關羽,身材魁梧有七尺八寸,下頜是紅彤彤的飄逸鬍鬚,從少年時期就暫露出飛凡的武藝。那一年他剛滿18歲於泰山遊玩,恰逢南朝的梁兵攻打泰山,結果不幸被虜至江南長達五年。其後跟隨梁朝的北海王蕭顥打進洛陽,心向北魏的楊忠與爾朱度律取得聯繫,攜手將侵犯洛陽的北海王蕭顥一網打盡。

——楊堅之父楊忠「507——568」

公元535年昔日強盛的北魏分裂成東、西二魏,楊忠則堅定的陪著獨孤信擁立元寶炬為帝,迅速遷都沃土遍野的關中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王朝。可惜好景不常在,於西魏有開天闢地功勞的楊忠,被朝中的小人讒言所傷,在穰城陷入東魏的重重包圍,卻遲遲等不來援兵,最後殺出血路和獨孤信投奔南朝梁代。

——西魏「535——556」

時光悄悄的在流逝,西魏大統三年的朝堂,北周太祖皇帝宇文泰逐漸掌握政權,楊忠與獨孤信才得以返回西魏。同年十月兩人陪同宇文泰狩獵於龍門,當時有一頭白額金毛猛虎撲至帳前。千鈞一髮之際的時刻,楊忠一個箭步左手夾住老虎,右手抽其舌頭流血而亡。那時候的人稱呼猛獸為揜於,宇文泰讚賞他膽大賜其字為揜於。

天和三年,以疾還京。高祖及晉公護屢臨視焉。尋薨,年六十二,贈太保、同朔等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本官如故。——《周書》

在楊忠生命剩下的數年中,他平定了侯景的北伐,擊退東魏的屢次擾邊,侍奉北周太祖、孝閔帝二君,在天和三年因病折返京城,最終駕鶴西去享年62歲!

李世民原來亦叫大野世民

刨根問底過後,原來大野這個姓氏和李虎有關,至於他和李世民的關係請看:涼武昭王李暠→李歆→李重耳(北魏弘農太守)→李熙(於武川擔任金門鎮將)→李天賜(擔任西魏幢主)→李虎(西魏八柱國、被賜大野氏)→李昞→李淵(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從上面一連串的敘述得出李虎是李世民的曾祖父。

李虎的生活軌跡和楊忠、獨孤信是重合的,而且三人是連襟的關係,李虎之孫李昞與楊忠的兒子楊堅,分別娶了獨孤信的兩個女兒為妻,並且一同輔佐北周太祖宇文泰,最後同在西魏恭帝分別被賜姓氏大野、普六茹。

——李淵的祖父李虎「?——551」

少時風流倜儻,志向遠大。喜愛讀書,精通騎射。廣交朋友,樂善好施。最初追隨太保賀拔嶽,深受重用,從平元顥之亂,打敗万俟醜奴。賀拔嶽遇害後,打算擁立賀拔勝繼任,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並抵抗東魏進攻,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拜為太尉,封隴西郡公。權位榮盛,莫與為比。

李虎的諡號也因時代變遷而變動,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因病去世。北周保定年間,追封唐國公,諡號為襄。武德元年(618年),其孫李淵建立唐朝後,追諡為景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康陵

綜上所述,皇帝賞賜大臣姓氏與賜婚、加九錫等特權一樣,都是為了籠絡功勳卓著大臣的不二法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皇權的旁落,這點從二人的子孫分別建立隋朝和唐朝就能看出來!

——END——


惜緣小歷史


都是那個北周的鮮卑化造成的,鮮卑族在匈奴西逃後大量的南下歸漢,來了不多久就漢化了,說漢話,改漢姓,然後北魏孝文帝為了尊重大部分鮮卑貴族的利益也開始漢化,但是總有一部分少數的是反對漢化,等到了北周時的統治階級為了建立拓跋鮮卑的什麼府兵制,把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什麼的全都鮮卑化了,漢族的改姓鮮卑姓氏,楊堅,李淵就是這時改的鮮卑姓,原來鮮卑族漢化的有的是改回原來姓氏,有的是皇帝直接賜姓,有的不知是什麼原因直接改了別的鮮卑姓,比如李賢李敢李穆三兄弟,他們最早是拓跋鮮卑人,漢化改姓李,鮮卑化後,只有老三李穆改回拓跋,老大老二姓的是別的鮮卑姓,然後到了楊堅建立隋朝後又漢化改回漢姓的,在這一過程中,後人是無法通過他是漢姓來判斷他最早是鮮卑人還是漢人的,只能說最後他們都是漢族人了!比如大唐李家,我認為他的家族在李治之前,包括李治,是完全的鮮卑族,後面有了武則天,後面的皇帝才有可能有的漢族血統,這裡的關鍵是武則天家原來是漢族還是鮮卑族誰又知道啊


三葉草31415926


隋文帝楊堅出身弘農楊氏家族、唐太宗李世民出身隴西李氏家族,這是史籍中記載相當明確的!弘農楊氏家族的祖上是西漢時期的丞相楊敞,自其玄孫、東漢時期的太尉楊震始,弘農楊氏家族走向了第一個鼎盛時期,楊震與其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並稱“四世三公”。此後,弘農楊氏家族一直都是顯赫的世家大族,直到隋王朝時又一次走上了巔峰,而且是最巔峰!順帶說一句,前面提到的那位楊彪正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被曹操殺了的楊修的父親。

隴西李氏家族的祖上是戰國時期秦國司徒李曇的長子、隴西郡守李崇。李崇的次子李瑤曾擔任南郡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曾擔任大將軍、封隴西侯。而這,正是隴西李氏“隴西”的出處,既指郡望、又指世爵。再順帶說一句,漢王朝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也同樣是出身隴西李氏家族。換言之,隴西李氏家族自秦王朝開始就已經是顯赫的名門望族了……彼時的鮮卑人在幹嘛?還在匈奴的壓迫下“牧馬放羊”呢!

所以說,隋文帝楊堅原本就姓楊、唐太宗李世民也原本就姓李,包括楊堅的父親楊忠、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亦然,他們都是實打實、如假包換的漢人!從來都不是鮮卑人……當然,他們的母系存在鮮卑血統也是事實,但中國古代自原始社會之後從來都是隻認父系、不論母系,不是嗎?西漢時期的張騫滯留匈奴期間就曾經和匈奴女子生下了兩個兒子,但這兩個兒子仍然是漢人而不是匈奴人!

“普六茹氏”“大野氏”的來歷

雖然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都是漢人,但他們曾經改姓“普六茹氏”和“大野氏”也的確是事實,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雖然祖上是漢人,但楊忠和李虎這兩支弘農楊氏家族後裔卻長期在鮮卑政權效力。自北魏孝文帝元宏改革開始,鮮卑人實際上是處於一個不斷漢化的過程中。不僅漢人百姓無須改用鮮卑姓氏,連鮮卑皇族的姓氏都由拓跋氏改為了漢姓元氏!但是,到了南北朝北周時期,這一切又變了……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泰內心頗為抵制漢化,為了在亂世中佔據一席之地,宇文泰選擇了恢復本民族的野性!在宇文泰主政西魏期間,這種苗頭就已經顯現的相當明顯了。宇文泰曾下令恢復鮮卑人早年間的軍事部落組織並改漢姓為胡姓,作為宇文泰“左膀右臂”之一的楊忠自然響應“主子”宇文泰的號召!於是,經西魏恭帝元廓(拓跋廓)賜姓,楊忠改姓了“普六茹氏”,與此同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也被賜姓了“大野氏”。

換言之,無論楊忠還是李虎,他們本來就姓楊、李,之所以改名“普六茹忠”和“大野虎”,說白了就是一種“逆潮流而動”,是楊忠和李虎為了迎合上峰、向“主子”宇文氏家族“表忠心”而已!既然“主子”賜鮮卑姓氏,那我們就姓“普六茹”和“大野”唄……於是,楊忠的兒子楊堅出生後叫做“普六茹堅”、李虎的兒子李昺出生後叫做“大野昺”,僅此而已,與祖上的姓氏無關、與民族無關……甚至包括名字,都出現了嚴重的鮮卑化傾向。如隋文帝楊堅的鮮卑小字叫那羅延,甚至到了隋王朝時期仍然如此,唐王朝的隱太子李建成的鮮卑小字叫毗沙門!

隋文帝楊堅篡位建立隋王朝前後,為了與鮮卑人和北周政權撇清關係,下令胡化的漢人重新改為漢姓。自此,“普六茹堅”又成了楊堅,而楊堅的連襟“大野昺”也重新成了李昺!至於他們的兒子“普六茹廣”和“大野淵”,自然也便成了楊廣、李淵,當然也包括那位後來被廢的皇太子楊勇。換言之,或許在北周時期出生的楊勇、楊廣和李淵還曾經短暫用過鮮卑姓氏“普六茹氏”和“大野氏”,在隋王朝建立之後出生的李建成、李世民肯定是不會再用“大野氏”為姓的!所以,說唐太宗李世民叫“大野世民”顯然有些牽強附會了……

綜上所述,無論隋文帝還是唐高祖、唐太宗,他們原本就姓楊和李,出身弘農楊氏和隴西李氏家族,是如假包換的漢人。但因為政治因素,身處北朝政治漩渦之中的楊忠、李虎等人不得不迎合北朝統治者的“胡化”政策,無論是為了攫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也好、為了向“主子表忠心”也罷,反正他們都改為了鮮卑姓氏“普六茹氏”和“大野氏”。隋王朝建立前後,這些“鮮卑化”的漢人又在隋文帝楊堅的主導下迅速恢復了漢姓!說到底,這一切完全是政治因素使然,並不是提問者所謂的“楊堅原名普六茹堅”。至於唐太宗李世民,他生於隋王朝,早已不需要姓“大野氏”了,又怎麼可能叫“大野世民”?作為北朝漢人“鮮卑化”的“尾巴”,隋王朝仍然存在一些鮮卑化的東西,如唐王朝隱太子李建成的小字毗沙門,實際上就屬於這一類遺存。


農民工歪說歷史


如果有人說: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名字可以叫“普六茹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可以叫“大野淵”,其最偉大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可以叫“大野世民”。

聽到這話,請先不要驚訝和反駁,雖然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這種奇葩的叫法,

但如果追溯楊、李兩家的家史,特別是他們祖先改姓的那段往事,這麼叫也是有道理的。

而這段有趣的歷史,要從鮮卑族的南遷說起。

一、鮮卑人的改姓與賜姓

在歷史上,少數民族通過移民或戰爭等方式遷居中原,是比較常見的現象。而一旦完成內遷,緊接著就要面臨民族融合的問題。

西晉永嘉之亂以後,原本世代居住於大興安嶺的鮮卑人趁機開始陸續南遷到了黃河流域,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慕容部、宇文部、拓跋部、吐谷渾等。

而他們也都先後建立了自己政權,比如慕容氏的燕國,拓跋氏的北魏等等。這裡,我們重點說說北魏。他們的漢化最為成功。

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統一北方,成為中原霸主。孝文帝即位後,又將首都從平城遷到了洛陽,以便推行他的漢化改革政策。而改革的重要環節,就是改漢姓!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出於與漢人通婚、雜居的需要,號召把鮮卑的複姓改成單姓,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則,

把“拓跋宏”改為了“元宏”。

據歷史學者統計,在這場“改姓運動”中,鮮卑有史可考的120姓,僅有吐谷渾氏、賀若氏、那氏、庾氏、宇文氏、慕容氏6個姓沒有改,其他全部被改為了漢姓。今天的“那氏”、“庾氏”可以考證一下,自己是否有鮮卑血統呢?

孝文帝的改革雖然使得胡漢之間的界線開始逐漸消弭,但卻給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一時期,又流行起了賜姓,一些功勳卓著的文臣武將,開始被皇室賜姓。

而被賜姓者,是以漢族大臣居多,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漢姓,所以被賜之姓就是皇室們的胡姓了。

而楊李兩家當時的“掌門人”楊忠和李虎,就是在這一時期被賜姓。

二、楊忠和李虎改名

楊忠是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漢人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後來被尊為隋太祖。

楊忠原來是北魏軍人,後來因武藝高強、戰功赫赫,被封隨國公。在西魏恭帝時,他還被賜姓為胡姓“普六茹”,也就是說他原本是一個漢人,卻被賜了一個鮮卑族的姓氏。

《北史》:“魏恭帝賜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李虎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也是地地道道的漢人。他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被尊為唐太祖。

李虎出身顯赫,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五世孫。需要說明的是,西涼雖然是十六國之一,但卻是由漢人建立的國度。

跟楊忠一樣,李虎在西魏時期同樣因戰功被賜胡姓“大野”。

《舊唐書》:“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所以,因為西魏皇室的賜姓,楊忠也可以叫“普六茹忠”,李虎也可以叫“大野虎”。而作為他們的後代,按道理講,

楊堅是可以叫“普六茹堅”的,而李淵可以叫“大野淵”,李世民也可以是“大野世民”。從這段歷史上看,這種說法並沒什麼不妥。

不過,為什麼這種叫法後來並沒有成真呢?

四、恢復漢姓

在西魏時,楊忠和李虎皆被賜予“胡姓”,但到了北周末年和隋朝初年,所有原來被賜姓者,皆被要求改為了原姓。

《周書》:“諸改姓者,悉宜復舊。”

《隋書》:“己前賜姓者,皆復其舊。”

至於改回原姓的原因,當然很好理解:當年這些被賜姓者,大多本就是漢人。

當西魏滅亡、北周衰落之時,因為時過境遷、時移世易,他們就沒有必要再跟著姓“胡姓”了,而是要恢復自己本來的漢姓。特別是彼時已經手握重權的楊堅,隨時都能篡奪帝位,肯定是要把自己本來的姓給改回來的。

所以,在歷史上也就沒有出現“普六茹堅”和“大野淵”、“大野世民”,這種叫法,實際上是對於楊、李兩家改姓這段歷史的誤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