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大雨過後,是低頭看路,還是擡頭看天


王陽明:大雨過後,是低頭看路,還是抬頭看天

王明陽

下過大雨後,會出現這樣兩類人:


一類是選擇抬頭看天,那他看到的就是絢麗多姿的彩虹,萬里的晴空;


一類是選擇低頭看地,那他看到的就是泥濘不堪的道路,無限的絕望。


王陽明是屬於前者。

王陽明:大雨過後,是低頭看路,還是抬頭看天

大雨過後,抬頭看天


在他二十八歲時考中了進士,便留在京城當官,三十三歲時又擔任山東的鄉試主考官,看來仕途還挺順利的。

然而到了三十五歲時,王陽明卻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場“瓢盆大雨”。

當時王陽明看不慣宦官劉瑾當政,便向皇帝上書,因而觸怒了劉瑾,導致他被廷杖四十,還被貶貴州龍場,去擔任驛站的驛丞。

古時候,驛站是官府為了方便傳遞文書而設立的一箇中轉站,驛丞則是驛站裡的一個小官,根本不入品級。

在王陽明離開京城之後,劉瑾心有不甘,於是暗派殺手,伺機加害王陽明。

路過錢塘江時,王陽明丟下衣物,假裝投水自盡,隨後搭乘商船去往舟山。

可惜途中又遭遇颶風侵襲,就這樣王陽明被大風颳到了福建的邊境。

在他上岸之後又連續跑了幾十裡地,晚上他到一個寺院請求借宿,卻被和尚拒之門外了。

無奈之下,王陽明只能找一個人沒人看管的破廟來歇息。

大半夜突然有一隻老虎來了,它繞著走廊一直大聲吼叫,但卻並未進去。

第二天一大早,和尚覺得王陽明肯定已經被吃掉了,但沒想到王陽明依舊酣酣大睡,和尚喊了幾遍才醒。

這令和尚非常吃驚,他說:“您一定不是平凡人吧,不然老虎為何不吃你呢?”於是就請王陽明進了寺裡。

在寺裡,王陽明遇到那個曾經有一面之緣的道士。

道士替他佔了一卦,得了“明夷”卦象,並且告訴王陽明“君子利艱貞,晦可明”。其意為君子只要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貞操,那他一定能度過難關,終將會除去黑暗迎來光明的。

於是王陽明決定先去南京看望一下自己的父親,再去貴州赴任驛丞。他離開之時還在寺院的牆壁上作了首詩。其中這句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令人印象深刻,可見王陽明將這些兇險艱難都當作了天上的浮雲。

王陽明:大雨過後,是低頭看路,還是抬頭看天

君子居易以俟命

當王陽明抵達龍場驛站的時候,迎來的又是重重困難。房子沒得住,人生地不熟,跟當地的老百姓又無法溝通。再加上水土不服,跟來的隨從們一個個都生病了。

王陽明細心照顧生病的隨從,不僅給他們做飯還會唱歌解解悶。除此之外王陽明開闢荒地,跟當地百姓溝通,給他們傳授自己的知識和技術。

即使環境如此惡劣,王陽明還不忘靜坐,並且時刻思考古代聖賢們遇到這樣的環境時,是如何做的呢?

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王陽明頓悟了,他明白“聖人之道,本心自足!”

從此誕生了一門“心學”,喚醒無知的人類,這也就是思想史上最為著名的“龍場悟道”。

久而久之,王陽明與鄉民們相處得很融洽,大家還特意為王陽明建造了“龍崗書院”,引得周圍的學子前來求見。

這一切都給他日後迅速的復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雨過後”,王陽明選擇“抬頭看天”。他的這種大智慧就是“君子居易以俟命”,能夠在艱難的困境中,保持自己內心平靜,並且繼續努力改變現狀,以不變應萬變,等待著機會的降臨。


“居易”就是以平常心去面對一切,“俟命”絕不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消極態度,而是一種坦然淡定的大智慧。


“抬頭看天”的王陽明終於悟了道,在“獨善其身”後,他還要“兼善天下”,於是就在龍崗書院題寫:“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

王陽明覺得,自己日復一日地不斷努力,使得內心在逐漸強大,龍場這個小地方已經不再能拘束住他了。

果不其然,沒多久王陽明就離開了龍場,走上一條更輝煌傳奇的人生道路了。

由此可見,“大雨過後,抬頭看天”這種智慧,是在隱忍等待,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是拿得起、放得下,更是在反向自身,用心參透,來使得自己的內心更加強大,更加慈悲善良。

王陽明:大雨過後,是低頭看路,還是抬頭看天

人到絕境是轉機

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望。

有些事,挺一挺,就過去了;

有些苦,笑一笑,就冰釋了。

誰的人生之路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定會有艱難和險阻,甚至是人生的絕境!

絕境不僅僅是一場磨難,更是人生的一種醒悟和昇華。

提起褚時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71歲的時候從一代菸草大王淪為階下囚,已經處於絕境之中了。然而,他卻能夠絕地反擊,75歲的他人生又重新開始,再次創造了神話——“褚橙”。

褚時健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當你置身絕境時,只要能夠不畏困難,勇往直前,那麼你身體裡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化絕境為佳境。


因此,在大雨過後,不要低頭看地,只要抬頭看天,你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