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總會傷害很愛的人?

外鄉人818893


有些人就是這樣,往往把最壞的脾氣或最糟糕的情緒怒發給最親最愛的人,認為好欺負,習慣了他的容忍,一次次的傷害,一次次的扎心,到忍無可忍的時候那個最愛你的人悄然無聲地離開了,你這時才恍然大悟,才後悔莫及。這就應了那句話,得到的不珍惜,失去了才悔過,可惜已經來不及了。吸取教訓吧,善待親人,善待那個忠誠並死守你的人,他是真愛呀[祈禱]


吳文琴


我非常確定的告訴你是你不夠愛!如果真的愛你怎麼捨得去傷害她?

小的時候我有一個非常漂亮的洋娃娃!那是我認知以來,媽媽送我的第一個禮物。真的非常珍惜非常的愛。我每天都會和它說話,講自己的小秘密。會幫它小心翼翼梳理頭髮。會自己親手縫製洋娃娃的小衣服。無時無刻都惦記著它,想要去抱它,想要去親它。有一次一個鄰居家的小妹妹來家玩。不小心把我的洋娃娃弄到了地上。我很傷心很傷心,哭了好幾天。一直記著這個事兒,就不願意去原諒她!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明白啦!因為自己所愛的東西不允許傷害。

我想人這一輩子對自己喜歡愛的東西,不管衣服也好,玩具也好,或者任何東西都有一個通病。會保護的很好,根本就捨不得傷!更何況一個真心愛的人!


閆子默


為什麼有人總會傷害很愛他的人?

只能說他的心不正,在外工作也不會好到哪裡。對愛你的人都會每天在傷害她你出氣了嗎?你以為人人都可以忍受你一輩子嗎?

人的心是肉而不鐵鑄成的,你想想一天到晚你手拿一把刀揮來揮去,紮在愛你的人心裡她一天忍你,一月忍你總有一天她不會再忍離你而去。所以人不但要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也要彼此相愛這樣才會幸福。



李想1888888999999


我們總是對外人客客氣氣,而對和自己親密的人則毫不客氣,這是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犯的錯誤。

有時候,我們會很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愛和傷害的對象會是同一個人?越愛一個人,就越容易傷害他。

事實上,心理學家經過30年的調查,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中得出了這一結論:

比起更陌生的人來,對於那些我們最親密也是最接近的人,我們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它不僅限於愛情,在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愛人、密友之間都經常發生。

對親密關係中的人

我們往往不夠包容

因為我們覺得他和我是一體的

所以我們難以接受他的不同意見

為什麼你很容易傷害親密的人?

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在親密關係中發動攻擊的人,往往也對自己做出的攻擊行為感到很費解。

在很多情況下,他們認為自己發動的攻擊完全是無意識的,並不能清楚地瞭解到自己所作所為的動機。他們會說:“我並不是真的討厭他,想對他發火;並不是真的想去傷害對方。但我還是這麼做了。”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


總會傷害自己很愛的人,是因為內心不敢承認對他的需要。情願選擇一種相對“保險”的方式,運用攻擊來引起他們對你情緒的關注。畢竟表達自身感受,對於我們來說有很高的風險。“我愛你”“我需要你”會讓對方感覺:我對他來說很重要,我能夠操控他的情緒和需要。

脆弱的狀態讓你擔心:如果對方隨意傷害我怎麼辦?如果得到了就不被珍惜怎麼辦?如果他隨便拿我出氣怎麼辦?你或許會閃回一些從前的創傷經歷。比如很小的時候,自己全身心地相信爸媽,但他們卻把你的秘密拿到飯桌上當談資,讓你淪為笑話。

被所愛的人“背叛”的經歷,可能會讓你感覺,真實的表達是把刀遞到對方手上,只會讓他肆無忌憚地傷害你。悲觀預期讓我們走上另一種方向:用攻擊表達對另一半的關心,選擇說“滾去大街上睡”,而不是說:“能不能早些回來?你在外面呆太晚我好擔心”。這種傷害的行為,也是在試探對方的“底線”,檢驗他們是否值得信任。與所愛的人心心相印的感覺非常美好,是我們共同的渴望。但曾經被傷害過,心裡也很難相信能碰到這樣的好事。

我們可能會想:他接近我是不是帶有某種功利的目的?他真的願意和我如此親密嗎?他看到我真實的狀態是不是就會離開?為了驗證這段感情的真實性,消除自己的疑慮,我們反而會攻擊對方,用惡劣地態度對待他們。如果他們經歷了我們最差的一面仍然選擇留下,那說明他們有力量,且願意承受我們的負面情緒和攻擊性,能夠帶我們走出悲觀,傷害性的親密關係模式;如果他們離開,我們也不用體驗信任後又遭受打擊的雙倍痛苦,把傷害降到最低:“我早就猜到了,他就是混帳!”

這種傷害的行為,還是因為我們不願放下傷痕累累的過去。攻擊親密的人,往往說明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也受到過深深傷害。在原生家庭中,或許你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就是充滿傷害的。爸爸把工作上的氣發洩到家人身上,把無能為力的感覺投射給我們,不順心的時候罵“沒用的東西”“白養的蠢貨”。久而久之,我們也慢慢內化自卑性投射,並且學會傷害性的相處模式。可能你最痛恨拿孩子當出氣筒的父母,但是不知不覺中,你也認同了這樣的行為,成為親密關係中的“暴君”,把傷害傳遞給我們所愛的人。




嘎吱君


世間萬事靠道理,

尊重別人是尊已。

即是很愛還傷害,

純是心態在做怪。






無名小草134387980


不愛你的不在乎你的人,你也傷害不到他[靈光一閃]

且行且珍惜吧,無論是家人,親人,朋友,如果心裡足夠重視足夠珍惜就不會肆無忌憚釋放感情!習慣很可怕,習慣了對身邊最親的人釋放感情和壓力,對他們不公平。經歷了很多事之後內心真的成長了,不再毫無保留,不再是那個最真實的自己了,其實這樣對誰都好吧。有愛的地方是港灣,我們把壞脾氣變成依賴吧,愛你的人看到你的依賴會陪著你的,哪怕是靜靜地相處。



閃亮的羅漢果


為什麼對待別人,我可以容忍很多,可是對很愛的那個人卻眼裡揉不進沙子?

為什麼在別人面前,我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可是對很愛的那個人卻容易發脾氣?

為什麼我習慣於對別人、甚至陌生人都禮貌客氣,可是對很愛的那個人卻橫眉豎眼,不願認錯?

更多的時候,我們在傷害對方後,後悔莫及,卻依然嘴硬,然後依然我行我素,你有想過原因麼?

其實,就一個原因,因為對方是你很愛的人。

(1)很多時候,這是我們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你有沒有這樣一種經歷?越是在乎對方,就越想通過一種攻擊性的方式引起對方的注意力,因為你認為在很愛的人的面前,只有表現得足夠強大,才能保持對對方得吸引力,如同動物界中普遍的求偶方式,而潛意識中認為認錯行為會降低自己的吸引力,所以你會發現,你容易發脾氣,卻不願意道歉。

(2)因為相愛,所以相殺。人很矛盾,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個體性,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我們習慣用一種防禦性的措施來保護自己,比如禮貌、比如較少的話語,比如較高的容忍度,避免引起衝突,而對於很愛的人,比如朋友,比如愛人,我們習慣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就像寵物狗會把最柔遠的肚皮露出來給你一樣,因為這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放鬆的,因為長時間保持防禦性會讓人緊張、疲憊、壓力和脾氣增長,如同契訶夫《裝在套子裡的人》中的別里科夫一樣。

(3)越是愛對方,越容易高要求。在一段親密的關係中,對對方的要求是不同於一般人的,因為我們心中把對方擺在很重的位置上,對事情的容忍度與對方關係親密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樣的一件事,我們會希望對方做到,並把此作為衡量對方對這段關係的重視程度,一旦對方有些許的錯誤,比如約會遲到、紀念日忘記,你就會爆炸。

其實,你越是珍惜這段關係,就應該努力去改變這種相愛相殺。

(1)給自己一分鐘冷靜時間。我們容易把與其他人、其他事情的矛盾和壓力轉移到親密的關係中,如果真的是遇到這種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在與對方見面或者交談時,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分鐘冷靜期,告訴自己,對方是我更要珍惜的人,傷害對方就是傷害自己,學著一個問題就在一個問題範圍內解決,不牽連。

(2)嘗試積極的語言溝通。愛像兩個人間的回聲,你的表達就是對方的反饋,所以,有的時候,換一種積極的方式,增加語言的溝通,可能會讓感情變得更好,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刁難你的上司,而愛的對方這時候又招惹你了,你完全可以用請教的方式和他/她討論如何與上司相處,你要知道,在親密的關係中,發問有的時候更能增加感情的滿足感。

(3)給自己和對方多些空間和自由。很多人因為受過傷害,便對對方非常敏感,要麼認為自己要努力成為對方的理想型,要麼就對對方行為敏感,換用《愛情公寓》裡的一句話,在一段親密的關係中,一切刻意的迎合都是多餘的,沙子越想攥緊,反而流失更快,與其變成別人心中那個人或者想改變對方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人,不如給自己和對方多些寬容和自由,畢竟,吸引你的不正是當初的那個他麼?

最後,一句話,不要在失去時再追悔莫及,對感情、對時間、對一切,皆有效。


六道的小兔紫


愛之深,恨之切。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受傷害的人往往是很愛的人。

飛蛾撲火式的愛,沒有任何保護,沒有任何私心,可越是這樣的愛,到最後越受到傷害。因為那個人從一開始就接受到這樣的愛,一旦你的愛沒有了這樣的力量和報送,他會立即感覺到不舒服,就會立即進行指責。

愛不是一個單間,它應該是雙人間,應該容納兩個人。可是愛的過程,總會有投入的愛和有保留的愛。投入的愛,對方就會很快了解你的一切。有保留的愛,你就看不懂對方。

所以,在愛的道路上,剛開始不能集結所有的能量和火力,拼命去愛。瞭解一個人,最少需要三個月。愛上一個人,也需要一年。在愛的過程中,享受被愛,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當然,在愛的過程中受到傷害後,要學會保護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愛別人。


因為愛情有明天


愛也喜歡恰到好處,不喜歡淋漓盡至與有的放肆;愛很喜歡如沐春風,清新而明快。不喜歡粘人的小傢伙;愛到深處才知痛愛到無力才知淡。愛不是君子勝似君子不是春光勝過春光。不要把自己的愛強加在下一代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