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所論大義可以懵懂 所敘事例則不能不引以為戒


《官箴》所論大義可以懵懂 所敘事例則不能不引以為戒

《官箴》是北宋末期的學者呂本中所寫的著作,篇幅不長,也可以稱之為一篇文章。《官箴》講述為官之道,按現在圖書分類,大概屬於成功學範疇吧?!不過此文立意偏重修身自律,不好結交攀附,所以雖然字字珠璣,也為人稱道,但並不流行官場,不為達官顯貴所取。比《紅樓夢》中“護官符”的朗朗上口和風靡於時,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官箴》所論大義可以懵懂 所敘事例則不能不引以為戒


《官箴》論為官之道,重在三個字:清、慎、勤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於敗而不能自己,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權智,百端補治,幸而得免,所損已多,不若初不為之為愈也。司馬微《坐忘論》雲:“與其巧持於末,孰若拙戒於初。”此天下之要言,當官處事之大法,用力簡而見功多,無如此言者。人能思之,豈復有悔吝耶?

細細品味,了了數行文字都是金玉良言。

但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結尾所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世上的人多是如此,都不喜歡聽微言大義,不喜歡嚴於律己,不喜歡聽別人的逆耳忠言。同時要麼覺得自己不是凡人,不論怎麼折騰總能隨心稱意、逢凶化吉;要麼就是秉持“及時行樂”的現實思想,反正人終究難免一死,與其辛苦自律,不如放縱享樂,不虛此生。總之一句話,就是——別給我講大道理,講我也不聽,聽了也沒用。

所以雖然作者寫作《官箴》的目的是為了官員們好,但卻並不為歷代官員所喜,就是因為大家都不喜歡聽空乏的大道理!他們都聰明的很——別人都投機鑽營、奢華享受,你讓我獨善其身、清靜無為,我是不是傻啊? 那麼好的道理為什麼沒人聽,你以為都是別人修養不夠麼?世事如此,可嘆!

平心而論,光講“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光強調“君子固窮”、光宣揚“存天理、滅人慾”也確實讓人望而生畏!試想,連和尚老道講經說法還要領些供奉呢不是?私塾先生教授小孩讀書識字不也是還要兩吊束脩錢麼,實在沒錢,也得來兩塊豆腐,是吧?何況是身在功名利祿場呢?

《官箴》所論大義可以懵懂 所敘事例則不能不引以為戒


《官箴》一文崇尚清、慎、勤,是務實還是苛責,見仁見智。不過大道理後面,《官箴》見微知著地記錄了一些具體事例,如果認真研讀、仔細琢磨,則不失為經驗之談,不論做人做事都可以借鑑!也算“不唯理、只唯實”吧——

比如,有一個人作縣尉時,每次驗屍都很仔細,就算是大熱天要驗屍,也會事先喝點烈酒,然後扭住鼻子親自檢驗。因為他覺得人命關天,不能怕汙穢髒臭,不能讓人不明不白地死了而使親人無法申訴。再比如,有個人作管理庫房的官吏,他自己的箱子從來都放在醒目的地方,從來不公私不分,讓人說閒話。 怎麼樣,有點“細節決定成敗”的意思吧?!

《官箴》中還有一些官員與屬吏鬥智鬥勇的小故事也很有趣,舉幾個例子:

1、宋仁宗時期有個京西轉運使,大概是負責管理皇家供奉的官員。有一次,他招見一個負責燒瓷器的官吏,問:“你們今天燒了幾灶窯啊?” 官吏自然想邀功,說,“燒了十八九灶。” 這位轉運使立馬繃起起臉來說,“我怎麼覺得只有十一灶呢?” 嚇得官窯的官吏心驚膽戰。其實這位轉運使也沒啥神通,他只不是早晨的時候有意看了看燒窯的地方冒了幾道煙而已。

2、《官箴》提醒那些剛當官的毛頭小子別被奸猾下屬矇蔽、拖累,

雲:

後生少年乍到官守,多為猾吏所餌,不自省察,所得毫末。而一任之間,不復敢舉動,大 作官嗜利,所得甚少,而吏人所盜不貲矣。以此被重譴,良可惜也。

《官箴》後面還說,這些做下屬的吏役並不怕嚴厲的上司,就怕愛查閱卷宗的上司。因為嚴厲的上司好對付;愛查卷宗的,則白紙黑字、真偽自現。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現實意義!

《官箴》所論大義可以懵懂 所敘事例則不能不引以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