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禰衡是大才,還是浪得虛名?曹操殺死孔融和楊修,是否受禰衡影響?

原度拾趣


三國演義上描寫禰衡有文采辯才,喜音樂,性狂放。放到現在來說可能是一位音樂家作家演說家,但是任何一個作家音樂家能稱為大才麼?

三國時期一個人的能力往往都是通過月旦評等名人點評傳揚開來,所以一個人想被徵用就要出名,曹操如此,諸葛亮也如此,都是通過先揚名先造勢來包裝自己,和現在的女藝人找大明星傳緋聞一個道理。而禰衡為了出名採取不走尋常路的策略,逮誰罵誰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操作讓人不恥“”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等等言論及裸體演奏的行為都是為了凸現自己與眾不同。而其所號稱擅長的領域又沒有作品傳世(太狂死的早)[大笑]

所以我覺得他不是什麼大才,最多就算一個玩崩了的行為藝術家。


一一零下五度一一


禰衡(173—198),漢末文學家,平原人 ,少有才辯,長於筆札,性剛傲物,矯時慢物。也就是說,此人有才氣,狂傲,是個狂士。

禰衡這樣的狂士生活在太平年代,真的沒啥,文人獨立特行嘛。如果是個行為藝術家,或者說不定成了網紅,屁股後面跟著一大群人,拿著手機拍,直播加帶貨。

禰衡有才,孔融把他推薦給朝廷,曹操派人召禰衡至,見禮畢,曹操不命禰衡入座。禰衡仰天嘆息說:“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曹操當然不會高興,說我手下有數十人,都是當世的英雄,怎麼說沒有人?掰著指頭說出一大群,這個那個。禰衡說,這個那個,不過爾爾,其餘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可是禰衡生活在三國時代,是亂世,草菅人命,殺氣很重的社會環境裡,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何況你跟拿刀的人對著幹。其實,禰衡與曹操的衝突,是價值觀的衝突,禰衡罵曹操,“常懷篡逆”,又痛罵曹操身邊謀士荀彧等,為曹瞞之黨,焉得不死?

都說曹操愛才,那也得順著他,禰衡傲慢放誕,曹操給他一個職位,鼓吏,就是擊鼓的,羞辱禰衡,禰衡裸體擊鼓,戲罵曹操,激怒曹操,超過容忍的限度了。

曹操有心機,不直接殺了禰衡,要借刀殺人,禰衡被送到劉表處,禰衡譏諷劉表,劉表也不願落害賢之名,再送到黃祖那裡,黃祖殺了禰衡,禰衡才26歲,嗚呼哀哉了!

孔融(153—208),曲阜人,孔子20世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比較特別,喜歡和曹操搗亂,攻擊曹操,被曹操殺了。楊修華陰人(175—219),才思敏捷,曹植的朋友,因曹植失寵,楊修有計謀,又是袁術的外甥,曹操恐有後患,藉故殺之。

總之,禰衡,孔融,楊修,本是一類人,大有才氣,性格狂傲,都不順著曹操,哪能有好果子吃!


青霞人文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講的是禰衡裸衣擊鼓罵曹操。這段故事有歷史出處,《三國志》、《後漢書》以及《世說新語》都講到東漢名士,大才子禰衡當眾侮辱曹操的事情。彌正平擊鼓罵曹後來在民間廣為傳頌,舞臺戲劇更是精彩演繹,成了了非常著名的傳統劇目。

但是,我對禰衡其人及事蹟並不以為然,此人死不足惜。而曹操殺孔融、楊修是否與禰衡有關,這倒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總體而言,這三人與禰衡大致就是一路人,禰正平沒有死於曹操刀下,孔融、楊修則幸運得多,得到曹操的正法,死也比禰衡多一些名分。

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故事呢?

唇劍腐儒,自尋死路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假天子以令諸侯,作書招安荊州劉表。賈詡獻計說,劉表喜歡結交名流,就得派一個名人文士做說客。曹操問,誰可以擔當此任呢?荀攸說,孔文舉可當其任。於是,曹操把孔融請來,讓他去做劉表的說客。孔融心中沒底,大概很害怕與軍閥打交道,或者有意給禰衡機會,所以,就上表推薦了禰衡。

漢獻帝看了孔融的推薦信,不置可否,便交給曹操處理。既然孔融推薦,而且,禰衡的名氣也很大,符合賈詡提出的條件。於是,曹操召見了禰衡,“擊鼓罵曹”的故事便應運而出了。曹操被罵了個狗血淋頭,《三國志·荀彧傳》中說:“太祖大笑,告四座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曹操沒有殺禰衡,而是讓他去荊州見劉表。此時,禰衡倒賴著不肯去了。《三國演義》說,曹操教備馬三匹,令二人扶挾而行,同時,又教手下文武,整酒於東門外送之。

禰衡的這場罵曹大戲,上演得極其不堪,期間還當眾脫掉衣服,裸身而立。在擊鼓罵曹之前,還鼓動利舌,對曹操手下進行痛罵,說“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徐晃可使屠豬殺狗。”三國名士在禰衡眼裡,竟然如此不堪。

這樣罵沒有問題,只要禰衡比這些人更厲害,或者也有這些人的能力,可以藐視,甚至侮辱,都可以理解,個性使然,誰也管不著他。但是,曹操讓他幹一件正經事,禰衡卻不敢了。曹操敬他是名士,擔心得到害賢之名,沒有殺他,還派手下文武給他送行。

禰衡無奈前往荊州,但心裡極不服氣,也極不平衡,放聲大哭。曹操手下問他為何大哭,禰衡說:我在棺材當中行走,怎麼能不哭啊。曹操手下反詰道,我們都是死屍,你就是無頭之鬼。禰衡此時,又施展唇劍毒舌之功,辱罵眾人:“吾乃漢朝之臣,不作曹瞞之黨,安得無頭?”

曹操眾文武早就忍耐多時了,因曹操有令不準殺他,才強壓怒火。此時,曹操不在,大夥便一齊拔刀要殺禰衡。荀彧立即制止,勸說道:“量鼠雀之輩,何足汗刀!”禰衡絕不饒舌,反唇道:“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謂之蜾蟲!”話到這種地步,前來送行的人無不痛恨禰衡,立即就散夥了。

禰衡如此張狂,是不是真有本事呢?或者說,他就不願意給曹操賣命呢?都不是。禰衡也是精心準備了一道表章,見到劉表時就獻了上去。劉表看完後,禰衡的文章中雖然有溢美之詞,實際上則夾槍帶棒諷刺自己。於是,劉表十分不悅,把禰衡送到了黃祖那裡。

到了江夏,黃祖也很客氣,熱情招待了禰衡。席間,黃祖問起許都人物,禰衡說了孔融、楊修的名字。黃祖便問,這兩個人跟我比如何,禰衡對黃祖說:“汝似廟中之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這句話惹惱了黃祖,一刀將禰衡砍殺。

唇劍腐儒自取滅亡。假若禰衡不願意給曹操效力,完全可以不幹這趟差事,既然出任,就當施展才幹,不負“大兒孔文舉”的推薦。罵曹操可以以漢賊之名罵之,劉表卻是漢室宗親,禰衡難道不知道?禰衡逞口舌之能,胸無一智,還要逞毒舌之能事,被黃祖所殺,死不足惜。

徒有虛名,裝瘋賣狂

禰衡死於黃祖之手,因曹操不敢殺,劉表也不敢殺。不敢殺的原因,是禰衡確實名聲在外,殺這樣一個並不能威脅自己的“鼠雀”,汙了刀不說,還得揹負害賢之名。那麼,禰衡到底是不是有才,是不是“賢士”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借用孔融的話說:“禰衡,字正平,其才十倍於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備行人而已。我當薦之天子。”於是,孔北海給漢獻帝上了一道表章,極力誇讚彌衡“淑質貞亮,英才卓躒。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之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潛計,安世默識,以衡準之,誠不足怪。”

從孔融的奏章中,不難看出,禰衡的才華主要體現在藝文之上,讀書也很厲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程度。而且,極有心計,與西漢桑弘羊有一拼。所以,大家都以禰衡為標杆榜樣。

孔融的這道表章,見之於《文選·孔融》,但《後漢書·孔融傳》中,卻沒有這篇文章,也沒有孔融向漢帝推薦禰衡的故事,《後漢書·文苑傳·禰衡》同樣也沒有這個記載。《三國演義》中禰衡的事蹟,主要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注引《文士傳》、《平原禰衡傳》,孔融上書推薦禰衡,大概就出自《平原禰衡傳》。

在這些史料中,還有與彌衡才華相關的記載:“衡嘗書一刺懷之,字漫滅而無所適”。意思是說,禰衡曾經自己寫了個名片,名片上的字一塌糊塗,不能辨識。古人以書法為門面,有“打門錘”之稱,十分重視書寫。禰衡字都寫不規整,能有什麼大才?

不過,禰衡倒是深通音律,鼓打得不錯。曹操其實知其所長,便任命他做一個鼓手。擊鼓罵曹時,一通《漁陽三過》,也是“容態不常,音節殊妙(《文士傳》)”。說白了,禰衡就是個比較優秀的文藝青年,所以,孔融上表稱他“初涉藝文”,是最正確最中肯的評價。

曹操不殺他,並非不敢殺。因為許都新建,禰衡在這個地方名氣很大,曹操亟需招攬人才,穩定新建的首都,從而詔令天下。曹操知道此人“素有虛名”不可用,便任其所長,並以此打壓這類唇劍腐儒,樹立人才新標杆,在三國紛亂之際,聚集更多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棟樑之才。假若曹操用了這樣一個人,就難免形成一種人才導向,以虛名自負的狂妄之徒得了勢,荀彧、郭嘉、張遼、徐晃還能有立足之地嗎?

縱觀古今,諸如禰衡者,幾希。此類人雖然過目不忘,基本上只記住了文字,書中的道德學問幾乎沒有入目入腦,一點修養都沒有。聖賢經典,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不知禰衡看的是什麼書,連起碼的做人修養都沒有。這樣的人,絕無大才,當眾裸體,等於耍流氓。

三國時代,風雲際會,人才輩出,魏晉風度從茲而始。如果說禰衡有大才,擊鼓罵曹必定要得到喝彩,那就十分令人難以理解了。禰正平裝瘋賣狂,無論到何時何地,都不能為人所容,也都沒有好果子吃。

孔融被殺,多與禰衡有關聯

卻說禰衡倒江夏見了黃祖,喝酒之時,黃祖問起許都人物,禰衡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除此二人,別無人物。”這句話,在《平原禰衡傳》中有記載。那麼,禰衡目空一切,為何又獨敬服這兩人呢?

先說說孔融。《後漢書·孔融傳》說:“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作為孔子的世裔,孔文舉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名的,也得到了很廣泛的尊重。孔融小時也很聰明,讓梨的故事,“小時了了”的故事,“覆巢無完卵”等等故事,都與孔融有關。《三國演義》中的孔融,當時為北海相,劉備北海救孔融的故事,也見諸《後漢書》等歷史記載。此時,孔融從孔子世孫的身份,獨據一方,也是一鎮諸侯。

孔融有才名,有聲望,也有地盤,按說也是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但是,《後漢書》卻是這樣評價孔文舉的:“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看來,孔融與彌衡一樣,都屬於“才疏”之人,同樣“素有虛名”。方以類聚,人以群分,孔融很快就與彌衡搞到一處了。

《後漢書》說了這樣一件事,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時候,見朝廷很不安寧。於是,便“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也就是“志在靖難”。孔融說:“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所謂的“靖難”,原來是以“大聖”自負,試圖藉助聖人的名望,奪取天下。

“卯金刀”指的就是“劉”姓皇帝。這件事,孫權大概知道,孔融曾當著孫權使者的面,謗訕朝廷。到朝廷做官,又“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大概是在這之前,孔融對彌衡大放狂言,說,父子之間有何親緣關係,因為情慾,才有了父子。母子之間,也就是一件東西寄存在瓦缶之中這樣的關係。這等違背祖訓的大逆不道之詞,當然贏得了禰衡的極力點贊,稱孔融為“仲尼不死。”孔融則回應禰衡“顏回復生”。兩人意氣相投,甚是相得。范曄極其憤怒,在此痛斥道:“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果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殺了孔融。《三國演義》中,忽略了孔融試圖謀反,口出無父無君狂言的細節,只說曹操因孔融多次輕謾自己,又阻止大軍南下而深恨之,才殺掉了孔文舉。其實,孔融並沒有膽略阻止曹操南征,被殺的緣故是他多次輕蔑、侮辱曹操,還把曹操比作夏桀商紂。陳壽說:“(孔融)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資治通鑑》也證實陳壽的說法,說京兆尹脂習與孔融交厚,每次勸他不要太過剛直,以免招致殺身之禍。

因而,孔融之死,與禰衡一樣,都是狂妄自大,輕謾侮辱他人而自飲鋼刀。至於曹操殺了孔融的兩個兒子,也是因為他們與孔融一樣,不知求饒。曹操說,父親都是這樣的人,兒子也一樣,便叫手下殺了他們。這件事,曹操乾得很不人道,另當別論。

孔融比禰衡相比,雖然志大才疏,但畢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員,也留下了《孔北海集》,是有點真才實學的。但這兩人意氣相投,傲慢無禮,相互吹捧,最終殊途同歸,實在是沒有什麼可奇怪的。而且,孔融又與禰衡不同,此人有很大的野心,不服曹操每每“狎侮”之,大有不能達到孟德而在自己的理想破滅後,有嫉恨洩憤的心理因素存在。

當然,假若一定要講孔融具有叛逆精神,解讀先祖的學說有超前意識,那也不假。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此等言論行為,誠如范曄所云,就是大逆不道,應當從重懲處。

楊修與禰衡殊途同歸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書中,寫到了楊修之死。這段故事大致是這樣講的,曹操在漢中與劉備作戰吃了很大的虧。駐紮在斜谷時,想進兵擔心馬超,想退兵又害怕蜀軍恥笑。猶豫之間,夏侯惇前來稟請口令,正在吃雞的曹操見碗中有雞肋,便隨口唸道:雞肋、雞肋。夏侯惇以為這個就是口令,回去對楊修說了。楊修便趕緊讓夏侯惇收拾行李,準備撤退。

當夜,曹操提斧巡寨,見夏侯惇收拾行裝,大驚。問明原因,才知道楊修把雞肋理解為班師的暗示。楊修認為,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曹操此時進退兩難,最終還得班師回許都。大概楊修猜透了曹操之意,便招來了殺身之禍。

“雞肋”的故事,見諸《後漢書》、司馬彪《九州春秋》,應當是可信的。那麼,曹操殺楊修,僅僅是因為“雞肋”事件嗎?

禰衡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這兩個人才是許都真正的人物。從禰衡嘴裡出來的優秀人才,大抵也與自己情趣相投吧。禰衡死於自己的狂傲輕薄,孔融死於自己的叛逆與輕謾,楊修大概也是殊途同歸,雖然死法有別,但本質上也沒逃脫前面二位的套路。

楊修很有才,比禰衡強多了。但是,楊德祖之才卻顯得有點聰明自負,毫無顧忌的張揚,多次犯忌,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其實,楊修死於“雞肋”不假,但卻不一定是死在了漢中。《三國志》裴松之引注《典略》說,曹操殺楊修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而曹操從漢中撤兵回許都,則是在這一年的五月(陰曆)。也就是說,楊修並非妄猜曹操退兵,涉及軍事機密而被殺的,一定有其他緣故。因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所著的《典略》已失傳,“雞肋”之事究竟如何,也無從考證了。不管怎樣,楊修應當直接死於“雞肋”無疑。

在“雞肋”之前,楊修多次破解曹操的謎語,比如因“闊”而改門,見“一合酥”而將曹操的酥分而食之,等等,這些都是自作聰明。尤其是“一合酥”,並不能表明曹操的意思是要分而食之。如此猜測揣摩上司,還在人前賣弄,楊修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曹操雖然對楊修這些耍小聰明的勾當不喜,但卻並不是要殺他的主要原因。羅貫中在七十二回書中堆砌這些故事,無非是想證明曹操是個極端猜忌之人,也是一個不能容人之人,千真萬確的“奸雄”。這還真冤枉了曹操,三國時期,曹操手下人才最多,倘若真的不能容人,或者猜忌之心很深,還有誰為他如此賣命?

曹操殺楊修的真正目的,應當與選擇曹魏繼承人有關。曹丕、曹植在爭奪世子位置時,都用了奸詐的手段,爭鬥得不亦樂乎。但是,曹丕手下棋高一著,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楊修其實並不是不聰明,但此人性格張狂自負的弱點,葬送了曹植的前途,也把自己帶進了坑裡。兄弟二人每次用計陷害對方,基本上是曹丕得逞,而楊修出的點子,則不斷被曹丕發現、揭發。楊修自以為天下無敵手,輕視對手,疏於防範,等於是把一把好牌攤開來打,曹植這邊幾乎是暴露著讓人攻擊。

如曹操這等雄才大略之人,一定考慮到身後的事情,為防止兄弟自相殘殺,便有意的打壓曹植勢力。曹子建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曹丕總會遭到挑戰的,不如早早的找個藉口,殺掉狂妄自負的楊德祖,為曹丕鋪平道路。

通過禰衡、孔融、楊修之死,不難看出,這三個人都死於張狂輕謾。雖然孔融、楊修之死不是禰衡直接所害,但三人之死卻有內在的關聯,都能夠給後人提供同一個教訓:那就是做事先做人,即便有再高的才華,再大的本事,也要尊重他人,講究團隊意識,德才兼備才能有所作為。狂妄自負,輕視他人,便永遠難以融入到團隊之中,也很難做成大事。倘若成為眾矢之的,甚至危害了團隊利益,遲早要跳進自己挖的大坑之中。


綠野萍蹤01


電視劇《三國演義》

禰衡、孔融和楊修之死,說明曹操任用人才的尺度是什麼呢?   禰衡、孔融和楊修都是當時才名很高的文人,三人意氣相投,彼此推重,後來都直接或間接為曹操所害。曹操素來有愛才的美名,他還多次下過“求賢詔”,聲稱即使德行不夠好而真正有才的人也可以錄用,可見曹操用人之不拘一格。本文裡曹操點數到的手下得力的文臣武將,也確實都是一時的俊傑,可見曹操愛才確有實據。禰衡、孔融和楊修究竟為什麼不能被曹操相容呢

曹操愛其才,非愛其人。試看官渡一戰,曹操幸得許攸獻計,未適履而相迎。然而許攸恃才放曠,終被曹操所殺。來獻圖的張松雖然有過目成誦之才,但不言不遜,也受到杖罪。我想禰衡、孔融和楊修也是如此,假使他們見風使舵,終不會有殺身之禍。


奇怪視頻君


《三國演義》中的禰衡當然是大才而非浪得虛名,但《三國演義》是(三分真七分虛的)小說,而且其主旨是迎合封建統治者“揚劉擬曹”的小說。

事實是如此嗎?

據《後漢書·禰衡傳》記載,因為孔融舉薦,曹操想見一下禰衡,可禰衡自稱狂病,不肯去見,還對曹操多有不敬之言,這讓曹操很惱火,但礙於禰衡的才氣與名聲,又不想殺他。聽說禰衡擅長擊鼓,“乃召為鼓史”。演出那天,鼓史們都換上專門演出服裝,依次輪到禰衡上場,禰衡演奏的《漁陽》鼓曲,聲音節奏悲壯,聽到的人無不感慨萬分。當禰衡徑直來到曹操跟前時,曹操身邊的官員發現他沒有換服裝,便呵斥道:“為何不換專門的衣服,就膽敢輕率進見?”於是,禰衡就當眾裸身換服,而後又面不改色的去擊鼓,曹操對此一笑了之。這讓孔融感到很不體面,“退而數之”,希望禰衡能去向曹操請罪,禰衡也答應了。一向“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的禰衡能夠登門謝罪,這讓曹操十分歡喜,“敕門者有客便通,待之極晏”。禰衡也真的來了,然而卻“著布單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來到了大門前,也不進去,而是“坐大營門,以杖捶地痛罵”。曹操很生氣,“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今送與劉表,視當何如。’”禰衡到劉表那裡,劉表十分高興,很器重他。可禰衡又侮辱、輕慢劉表,劉表實在不能容忍,所以把禰衡又送給江夏太祖黃祖。禰衡又羞辱黃祖,黃祖性情粗暴,一氣之下就把禰衡殺了。

《後漢書》是史書,其可信度是高於《三國演義》的。但是,這樣的人物是真的有大才嗎?與其說是,還不如說是禰衡性格上存有極度的“自卑”才對。

暫且認禰衡有大才,那他是應該讀了孔儒經典的,況且他又與孔子二十代孫孔融交好。但就他當眾(非一般場所)脫得赤身祼體的,在自“獨尊儒術”之後,禰衡那還有孔儒所提倡的“禮”態?那還有孟子所說的“四端”之羞恥之心?禰衡要羞辱曹操並非他與曹操有私人恩怨,而是站在孔儒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立場。說白了,禰衡與曹操有意識形態上不可調和衝突。

曹操殺孔融當然與禰衡無關。但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許多場和是對的。孔融也是一個孔儒道統思想的維護者,他也是反感曹操的,但他比禰衡要會來事,只不過在維護君主利益的前提下,他與曹操則水火不容,這就是孔融為被曹操所殺的根本所在,正如荀彧被殺一樣。

楊修為曹操所殺也與禰衡無關,曹操在禰衡如此羞辱之下都不殺之,更何況楊修要比禰衡文質彬彬多了。楊修是真有才,也深得曹操的喜愛。請注意,在曹操的兒子當中,他尤其喜歡曹植,而曹植與楊修的關係極好。也正是這種極好的關給楊修埋下了禍根。不論曹操是奸臣或是新型地主的代表,他有代漢之心是隨事業的發展而來的,其五十多歲後所寫《讓本縣誌令書》就說明一切,更不用再解釋曹操為什麼要殺荀彧了。曹操有代漢之心,但他時已年暮,因此他只能留給下一代去完成。而且,他也深知“嫡長子”的重要性,所以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曹操只能選前者,而楊修有可能壞事,因此曹操為除身後所患,決意殺楊修。當然,楊修被殺也與其聰明外露有直接關係,他若有與賈詡一樣的深沉,楊修的歷史恐怕是要重寫了。


黃山一片雲


演義

禰衡,孔融,楊修這三位知識份子是,書呆,他們雖然都是高級知識份子,根本沒懂三權:皇權,政權,父權被作者貶曹而利用,做了犧牲品。

。禰衡,擊鼓罵曹,你何必呢?你不贊成曹操的為人,那他當他的丞相,你幹你的事業,古人云:‘’除了青山別有廟‘’各走各的路,井水不犯河水。你也不會送掉生命。禰衡其實還不如陣宮,陳宮還知道同曹操不是同路人,防止經常碰撞,還懸分道揚蘸,各走各路。你禰衡這樣做算什麼?獻出了生命,沒有換得任何利益,你相流名千古嗎?也未必,擊鼓罵曹只起到了貶曹的作用,歷史永運是公正的,憑你禰衡一人的見識,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時代的小丑。

。楊修。應該也是聰明人,過份聰明成了小聰明,書載的二件玩意兒,一個不懂慎觸怒了主子,雞助:通常說來:食之無味,異之可惜,但是為了件小事,去壞主人的大事(攏亂軍心)曹操雖沒有問罪,你知錯不改,由於曹操愛才,任你在身邊工作,應該感恩為曹操好好辦事,卻反而常生事,人家送給主人的禮物‘’一盒穌‘’,你自作聰明,借用歪才,改成‘’一人一口穌‘’,這種不上檯盤的小事,你何必讓:主人對你記恨,過後借姑傷了生命。

。這種事還是否有史實尚且不知,或許作者藉以搞笑。總的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貶低曹操,都用自已的生命來玩兒戲。


老龔166916589


大家好我是心學,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禰衡,大名禰正平,有一段京戲名叫擊鼓罵曹,說的就是這段故事,禰衡把曹操罵的體無完膚,把曹操手下的大將罵的也是一文不值,說夏侯惇是完體將軍,氣的夏侯惇要殺他。曹操不想留下殺賢的罵名,讓禰衡出使荊州去見劉表,劉表識破曹操的詭計,又讓禰衡出使江夏去見黃祖,結果被黃祖殺害。禰衡連自身都不能保全,何談大才。

至於曹操殺死孔融,和楊修完全是曹操的嫉賢妒能,和禰衡關係不大。


心學999


禰衡有才是事實,他這種才能屬於博文強記,辯論機敏,是一種純文化的天才。但不屬於雄才大略,能謀事佈局之人,與郭嘉,諸葛亮這樣的人,顯著不同。說白了就是一個優秀的書生,談詩論詞,可以滔滔不絕,但行軍打仗,設計謀略,治國理政則不行。曹操當然請楚的很,雖受到侮辱,但並不殺他,是考慮到他在文化界的名聲,而把他送到愚蠢者手中,最後被殺掉了。孔融與楊修都有才學,後都被曹操殺掉了。但並不是因為嫉忌他們的才學,孔融因有反意,楊修因故意猜測,就假傳號令動搖軍心被殺,他二人之死一點不冤,是咎由自取。


漢闕故人


曹操老謀深算,決不是黃祖一類的莽漢和蠢人。他要既殺禰衡,又不擔害賢之名,不讓自己招賢納士的大計因之受半點損害。經過幾番唇槍舌劍的交鋒,曹操知道禰衡這種人肯定會被達官顯貴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禰衡出使劉表,企圖以劉表無謀無量殺死禰衡,使自己毫無損失地解除心頭之恨。劉表竟然識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盤,竟然也容忍了禰衡的譏諷,但他令禰衡去見黃祖,將禰衡放到黃祖的刀下。不過曹操也沒有失算,不管將禰衡轉置誰的刀下殺戮,都應該說沒有出曹操的謀算。並且,劉表這個“二傳”更有利於曹操,它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謀算,似乎減輕了曹操殺害禰衡的罪責。


太凌軒


這個事不復雜。首先明白彌衡是什麼人就理解了。彌衡按河南人的說法,就是個信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經病。此人精神上肯定有毛病。他的才學就是吹自己,貶低別人,特別是有才能的人。嫉妒心超強,狂的也超強,但任何小事也做不了。孔融也如此。所以,曹操對彌衡說,出使荊州成功,回來就封候,他自己把自己做死。

點明一句,讓他死的,是孔融,可能是兩個人抬槓,張狂的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讓他走向死路。

孔融、楊修後世稱為名士,可歷史上這兩個人沒什麼貢獻,不管是文學還是政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