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牛村”致富背後的故事

坳田村是德江縣平原鎮的一個小山村。村子不大,卻是遠近聞名的靠牛脫貧、靠牛致富的“牛村”。僅靠養牛一項,全村460戶176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有1萬元左右。

坳田村發展至今,肉牛養殖技術已經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據瞭解,該村於2016年出列,全村1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的大戶就有25戶。“坳田村的人家家都養牛”更是作為一句“流行口號”在當地流傳。

作為地處銅仁市與遵義市交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坳田村養牛致富背後到底有哪些故事呢?記者帶著好奇來到了坳田村。

德江“牛村”致富背后的故事

春風和暢,一路上依山傍水,進入坳田村的地域後,路旁的牧草又進入了茁壯生長的季節,空氣中瀰漫著青草味,一幢幢房屋整齊有序的坐落在公路兩旁。

村支書彭洪剛剛從沿河自治縣縣趕回村裡,在村委會等著記者,他作為村裡的養牛大戶,同時也是村裡養牛產業發展的“領頭雁”,他從2007年在村裡任副主任,到2010年任村支書至今,親身經歷了坳田村變身“牛村”的整個發展過程。

記者經過深入採訪,瞭解到“牛村”發展至今的背後,有許多的淵源與故事。

20多年前,全村基本靠著傳統農業種植為生,而以村民袁國強、董仕陽為首的幾人則一直在外面做“牛生意”,“牛生意”也就是從一個地方買牛拉到另一個地方賣掉,靠賺取中間差價的方式謀生。

德江“牛村”致富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袁國強買牛的時候覺得買貴了,他就把買來的3頭牛牽回了家,先養著,過段時間再賣。一個多月後,牛“肥了一圈”,每頭多賺了100多元。

“養了一個多月,每頭牛多賺了100多元。”這樣的“意外之喜”在村裡不脛而走,也為後來坳田村的養牛產業奠定了基礎。

漸漸地,一些“膽大”的村民就開始效仿,買“牛崽”回來養,養肥了再賣,這一批人也最先嚐到了養牛帶來的“甜頭”,而彭洪剛也是其中的一員。

德江“牛村”致富背后的故事

2007年,彭洪剛當上了坳田村的副主任,與此同時,一個念頭就從他腦海裡開始慢慢萌發。

有一次,他召集了袁國強、董仕陽,彭飛等人一起商量。“咱們多買點牛來養,把它做大做強怎麼樣?”彭洪剛的提議得到了其他幾人的認可。

說幹就幹,董仕陽最先行動,買了30頭牛崽來養,袁國強、彭洪剛、彭飛等人緊接著也買來20頭左右牛崽。自此,坳田村的養牛業開始“有模有樣”了。

但養牛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剛開始的時候,困難一個一個接踵而來。“當時我們不懂,買來的土黃牛長肉慢,草也不夠吃,牛多了技術也跟不上,生病了更是無法,有次我有兩頭牛病了,我用藥用錯了,直接把兩頭大黃牛給打死了,虧了近3萬元……”彭洪剛回憶起剛開始養牛的時候直言不諱地透露道。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彭洪剛向鎮裡面和縣裡面請求幫助,最終得到了德江縣農牧技術人員支持,牛生病不再成為難題,同時村裡決定種植優質牧草,解決了牧草短缺的問題。

德江“牛村”致富背后的故事

“我們發現土黃牛長肉慢,成本高,週期長,袁國強和董仕陽他們之前做‘牛生意’,在外面見過不少牛的品種,那時候我也不懂什麼品種,只曉得買‘雜交牛’來喂的話肯長些,在他們幾個人的提議下,再加上後來縣裡面技術人員的意見。2008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逐漸改種,把手裡的土黃牛賣了,買入了西門塔爾、土雜牛等品種,週期短,見效快。”面對當時遇到的困難,彭洪剛說道。

看著養牛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彭洪剛心裡又萌生出一個想法,“我記得也是2008年,當時有些村民說想養牛,但家裡沒有圈,我就想著能不能建一個園區,讓大家集中養殖。”

那時候的彭洪剛,心裡就有了建立園區的念頭,但因為資金等原因,當時沒能修建起來。

2010年的時候,彭洪剛被民主選舉為坳田村的黨支部書記,隨著養牛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的村民來詢問他,表示想通過養牛來致富,但是條件有限,買來牛崽也沒有錢修圈。

在大多數村民期盼的目光中,彭洪剛更加堅定了要建立園區的想法,他立即召集村民,計劃在現在的肉牛養殖園區建立園區,種植優質牧草,讓村民買牛來集中養殖,村民們紛紛表示支持。

德江“牛村”致富背后的故事

“那個時候我就開始和大家一起商量著流轉土地,慢慢就把整個園區的大概範圍規劃好了。”彭洪剛說道。

一晃兩年過去了,2012年坳田村正式成立了德江縣平原鎮坳田村畜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彭洪剛作為村支書,同時也是合作社的負責人,在數次召集村民開群眾會的過程中,彭洪剛瞭解到,村民們當時只是看見他們幾個通過養牛致富後也想脫貧致富,但真正對於養牛,村民們沒有技術,也沒有信心,怕承擔風險,都停留在觀望階段。

彭洪剛就開始想著如何解決村民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放心大膽地養牛。“當時我有一輛白色的貨車,每次我拉牛出去賣或者買牛的時候,就會免費帶幾個村民一起去了解市場,慢慢下來,他們也越來越有信心,他們有些缺資金,我就去鎮裡信用社幫他們對接,慢慢的,他們就開始跟著買牛來養了,我那輛貨車現在都還在,平時都會免費拉著大家去市場上買牛賣牛。”就這樣,坳田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肉牛養殖的“隊伍”中,大家的腰包也漸漸股了起來。

德江“牛村”致富背后的故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坳田村的養牛致富佳話,在2017年引起了德江縣的重視,2017年德江縣投入資金建立了養牛園區,也就是如今的平原坳田肉牛養殖園區,在園區內搭建起規範化牛棚,規模化種植優質牧草。

“我提前好幾年就開始謀劃這個事,2017年的時候終於落實了!”彭洪剛滿臉笑意地說道。“建立起園區後,大家剛開始又在觀望,不敢搬進去,我們村裡幾個黨員開會決定要做好帶頭作用,我之前的牛棚就棄用了,我和袁國強幾人就率先搬了進去,還別說!改進後的牛棚省時又省力,以前我們的牛棚都是木樁搭的,一個人只能喂幾頭牛,現在搬進來後,有先進的技術支持,我一個人能喂50頭牛!”

如今,越來越多的養殖大戶搬進了園區,據瞭解,全村目前存欄牛1200餘頭,幾乎達到了人均1頭牛的標準,“牛村”之名名副其實。

“目前正是沿河縣脫貧攻堅決戰關鍵時期,我們村目前結對幫扶沿河後坪鄉斯毛壩村,那幾乎是沿河縣最偏遠的地方,我現在基本上都在那邊幫忙指導他們的養牛技術,希望能夠把我們村成功的東西帶過去。”彭洪剛最後信心滿滿地說道。

記者手記:

“牛村”致富,遠遠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沒有什麼能隨隨便便成功,背後都是大家所付出的心血,就如養殖園區內那句醒目的標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宏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