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172億歐元賣掉自己最賺錢的業務

2月27日,蒂森克虜伯決定將電梯業務以172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安宏資本(Advent)與盛峰公司(Cinven)的聯合財團。為什麼蒂森克虜伯要賣掉自己最賺錢的業務呢?同時,我們再一起了解一下這個德國工業巨頭的發展史、蒂森克虜伯在中國的情況。

(一)蒂森公司的歷史

蒂森財團是20世紀西德最大的財團之一,其總公司蒂森股份公司下屬有眾多的股份公司及有限公司等,其中鋼鐵工業是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蒂森集團從事鋼鐵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蒂森的創始人奧古斯特·蒂森於1871年建立蒂森聯合公司,1890年在德國的杜伊斯堡建立了第一座自己的採煤與鍊鋼-軋鋼聯合企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該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採礦、冶金聯合企業之一,其擁有煤礦、鐵礦、鋼鐵廠、機器製造廠、運輸公司、軍火企業及商業企業等,形成了所謂的“蒂森鋼鐵大王”。

奧古斯特·蒂森死後,其子弗裡茨·蒂森於1926年繼承父業,切實成為了當時德國的壟斷資本家,被稱為“魯爾之王”。到二戰前夕,蒂森所控制的聯合鋼鐵股份公司已經佔了德國煤產量的25%、焦炭產量的20%、生鐵產量的38%和鋼產量的40%。

二戰期間,蒂森控制的企業全力為希特勒的法西斯戰爭服務。戰後,盟軍責令蒂森公司進行清算,其資產一度被沒收,不久又被返還。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蒂森公司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粗鋼生產商,在世界上則排名第五。

截至與克虜伯合併前的1998年9月30日,蒂森鋼鐵集團的鋼鐵僱員達到了39000人,年銷售額為155億馬克。

(二)森克虜伯集團與中國情

蒂森克虜伯集團與中國的初次商業接觸要追溯到140多年前。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成為蒂森克虜伯在亞洲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1866年,以李鴻章為首的實力派主張用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按照歐洲模式來改造軍隊。在這種大背景下,李鴻章與阿爾弗裡德·克虜伯進行了最初的接觸。在李鴻章的積極運作下,第一個中國代表團於1866年7月27日首次參觀了位於德國埃森的克虜伯鑄鋼廠。

首次接觸後,雙方便開始了具體項目的實施。北洋水師選擇“定遠”、“鎮遠”、“濟遠”艦的建造合同也是源於該廠生產的軍艦的龍骨、護甲鋼板以及艦面的主炮、輔炮、彈藥、穿甲彈等均為克虜伯兵工廠生產。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5年,克虜伯派遣了一個代表團前往北京,成功地恢復了雙方之間的貿易關係,同時克虜伯開始向中國供應鋼材。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對於克虜伯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機遇。整個80年代,克虜伯都不斷地從中國接受訂單。1988年,克虜伯集團與中國鞍山焦化耐火材料工程顧問公司成立了第一家合資公司。90年代初,蒂森集團也成立了有中方參股的合資企業,即生產電梯和自動扶梯的山東蒂森電梯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合併後的蒂森克虜伯公司又投資建立了多家企業並實施了許多重大項目。

2005年,在北京建立的蒂森克虜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也證明了蒂森克虜伯集團長期紮根於中國市場的決心。

(三)疫情中的蒂森克虜伯

自疫情爆發以來,國內最大的救護車生產企業江鈴汽車接到了數千臺救護車訂單,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傾力保障應急防控物資的生產。而作為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蒂森克虜伯也在全力保證著救護車關鍵動力零部件——凸輪軸的供應,為馳援抗“疫”提供“動力”。此外,蒂森克虜伯在華運營公司於2月7日捐贈了200萬元人民幣,助力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曼隆蒂森克虜伯電梯捐贈了價格20萬元的消毒物資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疫情防控。蒂森克虜伯電梯中國還參與到了支持一線疫情抗災的隊伍中,確保醫療機構的電梯設備正常運行,為抗“疫“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