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題就愛哭怎麼辦,媽媽把孩子玩具送給了別人。孩子應該怎麼辦?

dfcz


諾媽說解決你所以育兒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要批評這位家長,孩子的玩具送或者不送,應該由孩子自己覺定。媽媽只能教會孩子分享,但不能替他做決定。

其次,我不知道這個孩子的年齡,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個物權意識爆發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自作主張把禮物送給別人,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導致自卑等心理問題的產生。


諾媽說說


1.孩子做錯題就愛哭,我覺得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平時家長對孩子比較嚴苛,每當孩子做錯事就會嚴厲的批評孩子,當孩子做錯題目時擔心家長批評而哭泣;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長平時一味地表揚孩子“你真棒!”“你是最棒的!”,讓孩子對自己形成了過高的自我期許,而做錯題目這件事挫敗了孩子虛榮心,現實與幻想出現了錯位,讓孩子無法接受自己原來並沒有那麼棒的事實,於是會焦慮、懊惱而哭泣。

您看這兩種情況,剛好是兩種極端——一種是多度的批判,一種是過度的表揚,任何事情過猶不及。過去的教育提倡“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都過於嚴厲審慎;而現在的教育過度推崇“賞識教育”“讚美鼓勵”,原本是一種積極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很多父母執行起來,就有些過度了。孩子從小到大聽到的都是“你真聰明!”“你太棒了!”,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是偏頗的,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失敗,這同樣是可怕的。小到性格脆弱,大到自我懷疑,沮喪抑鬱,都不能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因此,父母在教育過程中,什麼方式都不能過度,要為孩子營造一種寬嚴相濟的教育氛圍,客觀辯證的教育思想。

客觀辯證的評價孩子,非常重要。孩子做得不夠好,批評不當的做法之後,還要告訴孩子其中做的好的部分,讓孩子知道自己並沒有那麼差勁;孩子做得好,恰當的表揚做得好的品質,還要提出不夠好的地方,提出可以進步的空間,為孩子的持續成長指出方向。

這樣一來,會讓孩子對自己,對事物有客觀、辯證、全面的認識,不驕不躁,不會自命不凡,也不會妄自菲薄,從而發展出健全、穩定、積極的人格特質。

2.媽媽把孩子的玩具送給了別人,孩子應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是把難解的困境推給了弱小無助的孩子。孩子能怎麼辦呢?對於大人來說,那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玩具,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那可能是自己的心愛之物,那個玩具可能曾經陪伴孩子度過了每一個無人陪伴的下午,陪著孩子在幻想的世界中遨遊,對於孩子來說,玩具是有生命的,是他們親愛的朋友。如果成年人的心愛之物或者親愛的朋友,被他人任意的送走,成年人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何況認知還有侷限的孩子,他會覺得對這個世界缺乏掌控,自己喜歡的東西會被父母隨意送人,一方面會不捨得那個玩具,一方面失去掌控自己的物品的能力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表面上孩子會哭鬧,即使後來被安撫好了,後來看上去忘記了,也會在內心形成一個坑洞,藏在潛意識裡。

實際上,父母隨意把孩子的心愛玩具送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剝奪和傷害。每個孩子的對玩具的情感深度不一樣,但是如果這個孩子情感細膩脆弱敏感,長大了就會形成很多很多心理和情感問題。成年人身上的很多心理問題,往往都來源於童年傷害,而那種所謂的傷害,往往都是成年人看來很不起眼,無足掛齒,但是對於小時候的自己來說,卻是很重的分量。因為孩童與成年人對事物的評判天平是不一樣的。

所以,對於玩具的去留,要完全尊重孩子的意願。與孩子商量、溝通,看孩子的態度。孩子真的能大度的送人,說明他對這個玩具沒有依戀了,那麼送了便是。

如果他又哭又鬧,說明他對這個玩具還有很深的眷戀,那麼失去就意味著孩子會受傷。


熊寶媽媽咪


孩子做錯題就愛哭

1、值得高興是值得高興的事,說明孩子長大了,有了成敗感,有了得失感,很想證明自己;

2、作為家長,這個時候不建議一味的制止孩子不要哭,首先要理解孩子。大人和孩子的表現方式不同 大人做錯時也會在心裡埋怨自己 ,很少會大哭,孩子是天真無邪的,用最原始的方式抒發內心的感覺。大人可以順著孩子說 “這確實是個遺憾的事情,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如果是我我也會難受的,但我可以幫幫你”。孩子做錯題了,我們要看看這個題是否符合孩子現階段所學的知識,如果是超出範圍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你可真棒,已經開始自己學習新的東西了,雖然錯了,但是這就是過程啊,我們可以一塊研究研究”;如果是本應做對的題,我們可以和孩子說“這個做錯了確實很遺憾,但是你現在做題就是為了以後更好的掌握,做錯了就是告訴我們掌握的還不夠好,再努力下,我們再試一下”

把孩子的玩具給別人

1、這件事情首先得先問問孩子,必須得孩子同意,孩子是需要尊重的。玩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很重要的,就比方說大人的車,如果隨便把車給別人了,看看是不是也會很生氣;

2、如果孩子同意了,已經送人了他確反悔了,個人覺得可以轉移下孩子注意力,可以引導孩子關注其他事情,等到孩子不是很鬧人的時候再說說這個事情,給別人了就是人家的如果真想要就要問問人家是不是同意了。孩子都是天使,大人要耐心引導


待到山花爛漫時909


孩子做錯題就愛哭——我們的孩子真的輸不起嗎?

其實很多小孩子都不喜歡輸的感覺,害怕自己比別人差。無論是做錯題就哭或者是輸了遊戲比賽,都會讓他們覺得非常沮喪。這讓我們覺得孩子的好勝心很強。

我們不得不重視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

逆商”。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必須具備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這三個因素,在智商都跟別人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

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是你看待挫折的態度。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需要讓孩子感受陽光擁有幸福,也要教孩子坦然去面對生活中會出現的風雨。

我們自己對待挫折時的態度是什麼?我們希望提高孩子的逆商,可以從自己做起。當自己遇到挫折時,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用親身經歷給孩子上一節逆商課。

我最近看完了《反脆弱》這本書,覺得自己在對待挫折和不可預測的事情的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比如脆弱的反面不是堅強,而是你在逆境當中收穫了更多。

比如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開始我們會把目光聚焦到不能出門,我們應該怎麼辦?後來我們又開始思考,只能在家我們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來提升自己。我們如何能夠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於是很多人開始在家健身,做各種美食,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上網課學習。其實我們被迫不能出門,我們也在這個過程當中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這就是反脆弱的能量。

也許我會和孩子分享,提高孩子的反脆弱能力。做錯題,只是給我們一個提示。也許是由於不夠專心,也許是某一個環節的知識點掌握的不夠牢固。我們想要贏,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我們可以站在問題的反面,來更好的解決它。我可以在下一次考試當中,更認真更細緻,我可以把我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掌握的更牢固。那麼在下一次考試當中就能收穫成功的喜悅。

最好的逆商培養,不在別處,而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們再來看看第2個問題描述。

把玩具送人的媽媽,大多會忽略一個概念——孩子的物權意識

孩子大概在1.5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的形成,這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並且初步具有了物權意識。

家人自作主張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就類似於擅自將你的AJ球鞋、限量版手辦、珍藏版郵票送人一樣,感受可想而知。玩具在孩子看來,屬於他的專屬物品,承載著他許多美好的回憶。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概念“蝴蝶效應”。家長也需要警惕“把孩子玩具送人”這件事情所引發的“蝴蝶效應”。

我們來思考一下整件事情背後的邏輯。

第一,家長將孩子的玩具送人,家長是否認可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存在?

答案是否,因為家長替孩子做了選擇。家長把本應該讓孩子來決定玩具歸屬的權利視作自己的權利,家長認為自己有權處理孩子的物品。

家長替孩子做決定,會讓他們認為:原來在這個家裡,我的玩具是不屬於我的,父母可以隨意處理。

這種概念一旦在孩子大腦中形成了,會破壞他們的安全感。即使他們不認可這種概念,也會破壞他們對父母的信任。

第二,家長是否真正的重視孩子的感受

答案也是否。因為家長將屬於孩子的玩具送人,並沒有尊重孩子的感受。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左右就已經形成了獨立的人格,且對自我有了感知。他們懂的雖然少,但並不代表沒有感覺。

常常被忽視感受的孩子,更容易變得逆反。尊重是相互的,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時,我們也要開始讓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界限。

第三,家長是否給孩子建立了界限

答案還是否。因為孩子並沒有明白,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界限在哪裡?什麼事情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什麼事情需要和父母商量。

界限感的模糊,延伸到未來的職場,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

第四,家長是否強迫孩子分享

答案是是。有些家長會以分享為理由,強行將孩子的玩具送人或者是強行讓孩子分享玩具給別人玩。

“分享”是結果,應該是孩子發自內心的主動行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育兒中,“分享”變成了要求,變成了教育的手段,帶有太多的強迫意願了。

事實上只有體會過真正的“擁有”,孩子才會主動的分享

當父母能夠意識到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一些後果時,是否可以警惕?

回到問題描述中“媽媽將孩子的玩具送人,孩子應該怎麼辦?”

孩子屬於物權所有關係中弱勢的一方,當自己的權利被剝奪,他能怎麼辦?

大哭大鬧,也不一定能讓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即使妥協也只會加劇了自己心理需求的壓抑。

只有讓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重視孩子的物權意識,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培養出自信開朗的孩子。

所謂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選擇用什麼樣身體力行的方式,去影響孩子。

我是豆寶媽媽,

分享科學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