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要么永远年轻,要么热泪盈眶

因为我喜欢的事情太多了,最后只有失败。就像流星一样不停地奔波,直至坠落。除了失败,我什么也不能给予别人。

这个世界上有些书你知道你早晚会去读,《在路上》对于我来说属于这种。很多年前看两三行介绍,就知道你终究有一天会去找来读的书,就像和一个人对视两秒,就知道你们是否能心灵相通一样,要是从心理上掰碎了细嚼,也未必分析不出道理一二来,不过,那全无意义。

《在路上》要么永远年轻,要么热泪盈眶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美国的经典著作。开始的时候逐字逐句的阅读,到后面就开始囫囵吞枣,最后草草翻完,一无所获。


我以为是我的阅读能力出了问题,在网上瞄了下,才发现也许是翻译的原因而导致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所要传达的真实含义。我读的是王永年版本的,没读过英文原著也不好说他翻译的一塌糊涂,但是确实没有领会精髓。

《在路上》要么永远年轻,要么热泪盈眶

许多的描写看不出背后的情境和逻辑关系,所有的人都似乎癫狂而躁郁,我甚至弄不清楚这样一群只不过喜欢团体自助游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像所有其他青春迷茫而又精力过剩的年轻人一样喜欢用这样一种玩世不恭的方式来试图发泄自己的与众不同罢了,充其量是有些叛逆,“垮掉”又从何说起?从这个译本里我没有找到beat generation的意义。

同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代表,却鲜有威廉·巴勒斯《裸体午餐》里几乎成为整个流派招致主流诟病的刻板印象的、表现为语言失序、意识迷乱、画面令人生理不适的、与纵欲和堕落纠缠不清的反抗与破坏性,凯鲁亚克异常真诚、由内自外地用一场时刻充满自我怀疑与反思的旅行拓宽了其精神内核,赋予其如音乐节拍之“欢腾”与“幸福”义。

《在路上》要么永远年轻,要么热泪盈眶


对自由的求索和天性的解放并非是对秩序和正统的全然弃绝和摧毁,即使“进入亘古的阴影,在凄凉的凡人的领域里”被死亡催逼,也要“奔向所有的天使起飞投入圣洁虚无空间的跳板”,“无数安乐乡在星球像飞蛾似的旋转的太空中分分坠落”,或许有过迷惘、疲惫、争吵和放纵,但死里复活希望仍在,如同“千万次的入睡醒来”。以及,我有多讨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我就有多喜爱《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