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關呼籲市民停用四款來自尼泊爾和土耳其等產地的外科口罩 疑含菌量超標

香港海關今日(3月14日)呼籲市民馬上停用四款外科口罩,測試結果顯示,該四款口罩的含菌量超出標準上限,商戶如有出售,也應立即下架。海關正積極追查涉案外科口罩的來源。

香港海關今年(2020年)1月27日起開始進行代號“守護者”的全港性大規模特別行動,全面巡查、試購及檢視於全港各區出售的外科口罩,將樣本送往化驗所作含菌量測試,並於昨日(3月13日)接獲最新一批24個試購樣本的化驗報告。根據相關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其中四款外科口罩樣本的細菌菌落總數分別超出標準上限的0.4倍至11.5倍,涉嫌違反《消費品安全條例》(《條例》)。

該四款外科口罩均為五十片盒裝,售價在200港元至499港元之間;其中兩款在包裝上標示的產地為土耳和尼泊爾,另外兩款則沒有標明產地。初步調查顯示,沒有標明產地的兩款產品來自東南亞國家。

香港海關知悉化驗結果後,隨即部署執法行動,今日在四間分別位於銅鑼灣和灣仔的藥房採取行動,拘捕涉嫌違反《條例》的四名負責人,但沒有再檢獲該四款懷疑含菌量超標的外科口罩。被捕的三男一女年齡介乎28~40歲,目前正被扣查。

除搜查涉案四間藥房外,海關人員今日同時巡查全港多個零售點,暫未再發現有該四款外科口罩出售。海關正深入追查涉案外科口罩的來源,不排除會有更多人被捕。

長期佩戴含菌量超標的外科口罩,或會引致面部皮膚不適,對抵抗力相對較弱的老人、兒童以及免疫力比較差的人士,吸入細菌後容易令氣管受到感染,對健康造成潛在風險。因此,市民應馬上停用與涉案同款的外科口罩。

海關將就該四款外科口罩再作進一步化驗,以確定所含的細菌種類。

海關至目前為止,已經試購超過九十款外科口罩樣本作含菌量測試,早前也已就三批共60個樣本完成含菌量測試,全部合符含菌量標準。海關將繼續相關試購及測試行動。

海關提醒市民,購買及使用外科口罩時應留意以下事項:

購買外科口罩時須檢查包裝盒是否有破損或汙漬;

如果發現外科口罩有汙漬或異味切勿使用;

留意正確使用外科口罩方法;

須適時更換外科口罩;

須把外科口罩存放於乾爽地方;

光顧有信譽的零售店鋪。

“守護者”行動於1月27日開始,截至昨日為止,“守護者”行動已經持續47天,期間出動超過3200人次的海關人員,於全港各區零售點巡查超過22000間次,以確保市面出售的防疫產品符合《條例》及《商品說明條例》的規定。

“守護者”行動仍在進行,海關將繼續以快速及全面手法,打擊供應及售賣違反相關條例的防疫用品。如發現有任何涉嫌違法行為,海關會繼續馬上向公眾公佈。

根據《條例》,任何人如進口、製造或供應未能符合一般安全規定的消費品,即屬違法。違例者首次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十萬港元及監禁一年,而其後再犯此類罪行,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五十萬港元及監禁兩年。(總檯央視記者 金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