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綜合知識速記二

【考點17】智力差異與因材施教

1.為了對人的聰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學家創造了許多測量工具,這些工具被稱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納量表(簡稱S-B量表)

智商:即智力常數,它是通過智力測驗所得分數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種相對指標,簡稱IQ。計算公式如下: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2.智力的差異:包括智力的個體差異和智力的群體差異。(一般認為,IQ超過140的人屬於智力超常,IQ低於70的人屬於智力低下。)

3.學生間認知方式的差異表現在:場獨立型與場依存型、反思型與衝動型、整體性和系列性、心理自我調控等方面。

【考點18】聯結學習理論

1.桑代克的嘗試——嘗試錯誤說

桑代克根據實驗提出了三條主要的學習定律:準備律,效果律,練習律。

2.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

(1)獲得與消退

(2)刺激的泛化與分化(會判斷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斯金納將不同的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1)強化;(2)強化的程式;(3)逃避條件作用與迴避條件作用;(4)消退;(5)懲罰。

4.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交互決定論(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起作用)

(2)觀察學習(分為直接的觀察學習、抽象性觀察學習和創造性觀察。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過程、保持過程、複製過程和動機過程)

(3)對強化的重新解釋(除了直接強化外,班杜拉還提出了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考點19】認知學習理論

1.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發現學習的方式。

(1)學習觀

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

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提倡發現學習;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2.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論

(1)有意義學習的含義:就是符號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2)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教材要有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

(3)意義的同化:三種模式即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組合學習。

(4)組織學習的原則以及策略:逐漸漸分化原則;整合協調原則;先行組織者策略。

【考點20】學習的信息加工論觀點

加涅把學習按照從不知到知的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瞭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

【考點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之後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個體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其基本觀點有:(1)知識觀: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知識並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則。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個體之外;(2)學習觀:學習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3)學生觀:學習並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校情境的。

【考點22】學習動機的概念

學習動機是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並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制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習動機是由學習需要和透因兩個方面構成的。具有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強化功能、調節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