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能理事會發布報告《從成本視角看氫競爭力提升之路》

國際氫能理事會發布報告《從成本視角看氫競爭力提升之路》

2020年1月20日,國際氫能理事會(Hydrogen Council)發佈題為《從成本視角看氫競爭力提升之路》(Path to Hydrogen Competitiveness: A Cost Perspective)報告指出,擴大規模將是降低成本的最大推動力,特別是在氫氣的生產和分配以及系統部件的製造方面。在考慮技術突破帶來的任何額外影響之前,這將顯著降低成本。該報告為40種氫技術的成本競爭力提供了證據。對決策者來說,這為財政和非金融支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有助於釋放氫的經濟價值,以發展適當的政策框架。對於行業的決策者來說,它提供了整個價值鏈成本動態和相互作用的整體圖景。

(1)非運輸應用成本降低的90%來自供應鏈規模擴大。平均而言,供應的氫氣成本佔非運輸應用的總成本的70%以上。在未來十年中,低碳氫的交付成本預計將大幅下降,在供應鏈較短的應用領域,2020—2030年,將佔總擁有成本總降幅的90%。降低生產和分銷成本都有助於降低氫氣的交付成本。在未來十年中,低碳和/或可再生氫氣生產成本將大幅下降,降幅高達60%。這可以歸因於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下降、電解液製造規模擴大以及低成本碳儲存設施的開發。其次,隨著分銷系統基礎設施利用率的提高,分銷成本將大幅下降。

(2)運輸應用成本70%的降幅來自終端設備製造規模的擴大。擴大製造是降低諸多氫能應用成本的另一種方法,因為終端使用設備的成本佔總成本的很大一部分(例如運輸中的燃料電池和油箱)。在擴大規模的早期階段,零部件的大規模工業化和車輛集成,加上低成本的氫燃料,這些以及類似應用將使車輛總成本減半。而設備製造規模將佔該削減額的70%。

(3)到2030年,22種應用或將提供有競爭力的低碳選擇。大規模氫的生產和分配系統將比先前預計的更早釋放氫在諸多應用中的競爭力。該分析側重於35個代表性的使用案例,研究表明,到2030年,其中22個總擁有成本將與其他低碳替代品達到同等水平。在研究的35個使用案例中,到2030年低碳或可再生氫解決方案也將可與傳統方案競爭。

到2030年,擴大現有氫技術將在各種應用中提供具有競爭力的低碳解決方案,甚至可能在某些細分市場提供具有競爭力的低碳氫替代傳統燃料。然而,要達到這個規模,需要投資、政策調整和需求創造。報告確定了到2030年投資影響最大的幾個領域:

(1)在生產環節,從電解中實現具有競爭力的可再生氫氣生產需要部署70GW的電解槽總產能,隱含的累積資金缺口為200億美元。2030年以後,在達到經濟競爭力後,可再生氫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為了開始實施天然氣改造中的低碳氫和碳捕獲與封存(CCS),假設使用現有的儲能池,則估算需要60億美元來支付到2030年相對於灰氫的額外生產成本。

(2)在運輸方面,所需的加氫和分配網絡以及燃料電池和氫氣罐與低碳替代品相比的成本差異意味著需要額外投資300億美元,以彌補經濟缺口。

(3)在建築和工業供暖方面,為氫氣和天然氣之間的成本差額提供資金,並投資建設或改造第一個氫氣和天然氣管網,到2030年投資將達到170億美元。

雖然這些數字相當可觀,但與歐洲能源支出相比,這些數字顯得微不足道。它們加起來不到全球年度能源支出的5%,與2019年德國近300億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資規模不相上下。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地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04期,王立偉 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