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5岁,怎么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狈的人?

刚过去的2月份是疫情最凶猛的时候,国内大部分企业都在拼命自救,除湖北以外的大多数地区已经到了疫情的尾声,全国大部分地区陆陆续续已经开始复工了,而且各个城市都出现了明显的拥堵,现在问题已经慢慢的由站“疫”转战到以后恢复的问题了。

大家不要以为企业复工了,企业就可以恢复了,其实疫情恢复后,更是冰火两重天,疫情带来的影响在短期,中期,长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况且,疫情的后的恢复还不是恢复到疫前状态,而是逐步递进,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复工容易,复单难。

消费者真的变了!

这次疫情最受冲击的是30-35岁中产阶级,他们面临的是大幅缩减消费,现金流告急,即使疫情过去,这些人恐怕也不会有报复性消费,而是需要报复性存钱。30-35岁中产是中国家庭消费的主力军,本来应该是推动消费升级的先锋。这些人不敢消费了,立即在很多消费升级品类的业绩上有体现:中高端美妆护肤跌40%,红酒牛排芝士也下跌严重。

在举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

疫情爆发前,我去线下商店购物,发现每个人都在抢购大米、面粉、谷物、油、鸡蛋和蔬菜。在过去,最受欢迎的海鲜区几乎没有人。售货员一遍又一遍地喊着石斑鱼的特价,99(原价5折),没人理会。龙虾作为节日期间的热门“硬菜”,在市场上积压了不少,不仅需要打折,还邀请用户在应用程序上“伸出援手”。就像龙虾版的“苹果滞销”。

30-35岁,怎么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狈的人?

app上的的龙虾滞销五折出售,虽然我们已经吃了好几年了,但当危机突然来临时,我们发现囤泡面是最安全的。一场疫情使旺盛的消费升级回到了国民消费的衰退

短期没钱消费,长期会不敢消费吗?

疫情期间,消费在短期内出现退行、失衡在所难免。现在问题是,这种影响会不会在疫情解除后快速消除?如果人们中长期的消费也出现放缓甚至负增长,商业大环境就会变恶劣,企业自然倾向于保守,不敢研发创新,整个社会进入恶性循环。这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结果都将是灾难性的。


30-35岁,怎么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狈的人?

短期消费下滑,最直接的原因是没钱了。

疫情期间,无法复工复产,大量手停口就停的劳动者,基本生存都成问题。工薪族即使没有被降薪,很多主要依赖弹性收入的岗位,收入也是锐减。至于大量中小企业主,更是背负着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


30-35岁,怎么就成了疫情中最狼狈的人?

大量人员流动性紧张,导致支付宝理财大规模提现和花呗的额度用光,很多人甚至出现逾期。加上电商物流不畅,大家都在减少出门(包括取快递),非必需、不急迫的消费自然要缓一缓。这是短期的消费影响。那么中长期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假设最理想的情况,疫情过后,大家的工作和生意都恢复如常,大家又有钱了。还会不会像以前那么敢花钱,敢“消费升级”?

消费主义本就是一剂解药。不管你是分手还是被炒鱿鱼,告诉你买买买是出路。这一次,互联网上的营销账号照样对消费开出了解药,但认可的人并不多。如前边所说,这次疫情迫使许多人长大,他们发现他们的储蓄连一个月都生活不下去。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是不可能的。报复性工作和报复性储蓄确实是可能的。事实上,企业也是如此。相信很多企业在疫情过后会选择去杠杆。而这样的现金危机感,又数中年中产体会最深。

首先,这场疫情造成了他们收入的最大波动。中产阶级是相对高收入的人群,他们的收入很少是旱涝保收的死工资,而且大多是绩效工资。如果你还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就应该起带头作用,减薪的幅度比普通员工还大;如果你是老板,不赔钱就已经算不错的了,大多数都是往里赔钱。人到中年,家庭收入波动存在乘数效应。

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医疗,房子的贷款,汽车贷款,我们都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大多都是根据收入上限,追求更好的生活。没有一点退路。现在收入突然下降,是让孩子不上早教,还是让家长不挂专家号?中年人的心理压力都是巨大的。

这段特殊的时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疫情解除、结束后是保守,还是报复真的难说

我是思梵

我没见过你

但是我懂你

思梵依然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