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抄底逃頂的有效指標

(本文由公眾號散戶特訓營《baguazhanfa66》整理,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在A股抄底逃頂的有效指標


以往常用估值指標的缺陷

相信大家平時常用某指數的市盈率,市淨率,股息率等估值指標來判斷市場估值水平。

有些朋友也喜歡用歷史百分位判斷估值水平,比如:當前某指數市盈率歷史百分位為15%,說明當前估值比歷史85%的交易時間還要便宜。

但是這些的估值指標,估值方法有以下明顯缺陷:

1、A股指數嚴重失真,成分股中金融股較多,且權重非常大,某些指數受到金融權重影響市盈率,市淨率往往都很低,然而此時市場整體估值可能並不低。

2、A股指數普遍採用市值加權方法編制的,並且每年調整成分股兩次,而這調整可以說是“追漲殺跌”,往往把低估值個股剔除,納入高估值個股,所以每次調整成分股時該指數估值都會有所變化。

3、如果你單純用市盈率等估值指標判斷估值水平,你很難判斷出它估值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因為通常用的估值指標都是絕對估值,缺乏比較對象。

4、這時你可能會選擇用市盈率歷史百分位法,用當前市盈率和歷史市盈率比較,但是歷史百分位法也有一個明顯缺陷:它只關注當前估值與歷史估值的高低,而忽略了歷史外部環境(經濟水平,利率,通脹等)的影響。舉個例子:14年高利率下的滬深300市盈率最低跌到8倍;而18年熊市滬深300市盈率最低才10.3倍。可想在不同大環境下,用歷史估值相比較效果會很差。


全A-國債估值模型的數據選取

而我的估值模型在數據選取上就對以上缺陷有所改善。

模型的核心數據也是市盈率這個指標,但是用的市盈率中位數,我統計了從2005年至今的全A個股市盈率中位數。熟悉數據統計的朋友應該都清楚中位數是一個能代表全部數據中等水平的數值,通俗理解就是一半樣本數據在這數值前面,另一半樣本數據在這數值後面。所以全市場個股市盈率中位數,它能非常客觀地代表全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不會受到大盤權重低估值影響,也不會受到市場某些極端高估值個股影響。

模型的另一核心數據是10年國債收益率。國債是國家信用背書的,大國發行的國債可以看做無風險資產的代表。選取國債收益率作為核心數據原因有兩個:

其一,股票是一類風險資產,但是在它足夠低估時買入,這時它就是一類風險就很小很小的資產。那怎麼衡量股票資產是否已經低估到風險足夠小了呢?用無風險資產(國債)與之相比較。舉個例子,股市市盈率中位數為20(低估中),相當於未來收益率為1/22=4.5%,而此時國債收益率為5%,兩者你會選哪個?相信大部分散戶會選擇大量買入股票,但追求確定性機會的大機構大資金他們大概率不會。

其二,國債收益率受到利率,通脹等因素敏感影響。國債收益率與市場利率走向往往是正相關的,當市場利率走高時,國債收益率也跟隨走高。另外國債收益率通常是隱含了對未來一段時間通脹水平的預期,高通脹下往往要求高國債收益率,比如今年9月和10月統計局披露CPI連連走高後,市場預期未來CPI還會走高,而國債收益率就受此影響走高了。所以,國債收益率走勢變動就包含了大環境(利率,通脹)的變動。


全A-國債估值模型原理分析


“全A-國債”估值模型的核心原理:市盈率中位數倒數(1/PE )-10年國債收益率=風險溢價


市盈率的倒數(1/PE),可以看做當前股票的投資報酬率。

當風險溢價這個值為正數且越大時,說明股票市場情緒非常恐慌,大部分投資者在瘋狂拋售股票致使股票估值非常低估。

當風險溢價這個值為負數且越大時,說明股票市場情緒趨向樂觀起來,大部分投資者看好股市,股票上漲致使估值達到泡沫階段。

所以風險溢價這個值的大小能更清楚更直觀地給我們判斷出股票市場究竟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並且,當模型的風險溢價值出現極限值時往往代表著股票市場估值也處於極端狀態。


全A-國債估值模型兩大亮點


亮點1:


在股市上虧錢的人一般有兩類,這兩類人都是不懂估值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市場究竟處於什麼位置就盲目參與股市,所以說“無知”往往是虧錢的開始。

一類是在熊市中盲目抄底,自以為股市已在底部區域,然後重倉抄底,結果真正的底部還沒來就虧得受不了割肉離場了。

另一類是在牛市高位,爆滿的賺錢效應吸引很多人跑步進場或者讓很多人上槓杆加籌碼,結果股市泡沫崩盤,嗚呼哀哉。07年10月後和15年5月後都是很多人鉅虧破產噩夢的開始啊。

而我的全A-國債估值模型在抄底逃頂上就有具體化的信息提示,他可以幫助那些不懂估值的人何時參與股市,何時逃離股市。

如下圖,模型的低點往往出現在牛市估值泡沫階段;而高點往往出現在熊市末端估值的底部區域。


在A股抄底逃頂的有效指標


A股歷輪牛市在高位估值泡沫時,風險溢價值基本在-2%和-3%之間。07年和15年那兩輪大牛市高位區域風險溢價都處於極端值區域,比如07年最高點6124點的風險溢價值達到了-3.1%,這是模型的最低點;而15年牛市最高點5178點的風險溢價值也達到了-2.7%。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風險溢價值的低點判斷股市是否處於泡沫階段了。


每一輪熊市出現最低點時,風險溢價值恰恰都大於 0 這個臨界值之上。例如,05年熊市的988點;08年金融危機的1664點;12年大熊市的1949點;今年1月4號的2440點以及今年8月初的2733點。08年金融危機導致股市崩盤到1664點時的風險溢價值達到了2.6%,這是模型的最高點。

認真觀察上圖你還會發現,其實風險溢價值在兩端極限值待留的時間並不多,而是大部分時間風險溢價值都在-1%和-2%之間,這說明股市大部分時間估值都處於正常或微高估狀態,這個信息是符合常理的,因為A股往往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震盪市來磨掉壓低估值。

簡單總結以上信息:

當風險溢價值大於0時,這時股市估值正處於非常便宜,可以大規模進場抄底買籌碼。

當風險溢價值在-1%~-2%之間,這時股市估值處於正常或微高估中,謹慎抄底。

當風險溢價值在-2%~-3%之間,這時股市估值正處於泡沫階段。即使不賣也不要進場買入。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相信當風險溢價值大於0就可以大規模抄底這個信息。

我們就拿去年18年熊市舉個例子,2018年6月19號當天暴跌收盤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為12.3倍,這麼低市盈率疊加A股已經跌了半年情況下,相信那時很多人認為股市已經是處於底部區域了可以抄底了,然而那時抄底就是抄在了半山腰。

在隨後10月11號當天暴跌收盤後我的全A-國債估值模型才顯示可以大規模抄底了(當天收盤風險溢價值才大於0)。而6月19號-10月11號滬深300指數跌了11%,中證1000指數在這期間跌了20%。更不用說後面上證指數在19年1月4日跌到2440點才見底。這期間指數都還跌這麼多,個股股價更是早就腰斬了。


所以說如果抄底的位置,抄底的時機不對,在漫漫熊市中,面對巨大浮虧你會相當難熬,相當痛苦,最後忍不住浮虧者在真正的底部割肉離場或稍有反彈就跑路了。

亮點2:


前面我們說平時常用的估值指標(市盈率市淨率等)是忽略當時金融環境影響的,對他們運用歷史百分位法進行比較並不合適。


而全A-國債估值模型是用上文特殊選取數據得到的風險溢價值,那麼說明模型的每一個風險溢價值就代表了當時資金基於當時市場環境給予的股票估值水平。所以對這些風險溢價值進行歷史百分位法就更合理了。

模型從2005年至今將近4000個交易日的風險溢價值,我對這些風險溢價值進行了比較,驚奇發現,當風險溢價值歷史百分位低於12%時,往往股市會發生大級別反彈行情或者牛市,無一例外。

所以我把當風險溢價值歷史百分位低於12%以下的位置籌碼,稱作“歷史大底”,這是歷史性最便宜的籌碼,從歷史數據來看,在此以下買入,身價基本都翻倍。

07年大牛市,上證指數從998點到6124點漲了近600%。

09年小牛,上證從1664點到3478點翻了1倍多。

15年大牛市,上證從1849點到5178點漲了近200%,創業板漲了近600%。

19年年初春耕反彈行情各指數也漲了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