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效應:他曾經是天才,因自我設限,淪為平庸

人生千萬不能自我設限,不要認為自己天賦驚人,就可以放棄學習,對自己的知識設限,就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

跳蚤效應:他曾經是天才,因自我設限,淪為平庸


在我國古代,有一名祖輩都是種田的少年天才,他叫方仲永。他5歲就可以作詩,應對任何題目都能對答如流,且立意深遠,文采斐然。然而因為家庭貧窮,又沒有一個文化人,所以他連筆墨紙硯都不知道長什麼樣。

有一天,方仲永突然莫名其妙,著向家裡人索要筆墨紙硯,他的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但還是馬上從鄰居那裡借來。方仲永提筆便寫了四句詩,最後還給這首詩加了一個題目。

5歲的方仲永會寫字作詩的事情,很快傳到了同鄉幾個讀書人耳中,讀書人都爭相來訪,而且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於是,這件事越傳越廣,不久,就傳到了縣裡。縣裡的那些富人,非常欣賞方仲永,紛紛邀請方仲永到家裡做客,連他父親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

因為方仲永的父親經常能從那些富人那裡,得到金錢上的幫助,他認為這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於是放棄了讓方仲永上學讀書的念頭,每天輪流帶他去縣裡那些富人那裡看望,贏得他們的讚譽和獎勵。

就這樣,方仲永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詩歌創作水平每況愈下。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他的詩比之前差得多,來和他談話的人都很失望。到了20歲,他的才華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很多人都很遺憾,一個“天才”青年,就這樣淪落為最平庸的人。

跳蚤效應:他曾經是天才,因自我設限,淪為平庸


曾有生物學家在玻璃杯裡面放了一隻跳蚤,跳蚤很容易跳出來。然後把跳蚤放進帶帽的玻璃杯裡面,它一次又一次地跳起來,一次又一次地被蓋子擋下。最終,跳蚤變得更聰明瞭,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調整高度。一週之後,蓋子被取之下,跳蚤再也跳不出來了。

跳蚤效應表明“自我限制”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之所以成為“跳蚤”,不是因為它們失去了跳躍的能力,而是因為它們多次受挫,變得聽話、習以為常。跳蚤調整自己的跳躍目標高度,並適應它,不再改變,動作的慾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

跳蚤效應:他曾經是天才,因自我設限,淪為平庸


所以不要對自己設限,要知道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王健林曾經說過:“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比如先賺一個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