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拒拾荒者“傾家蕩產”式捐贈,也是一種善

接受一部分、退回大部分,既體現了對捐贈者意願的尊重,又不會因為“裸捐”而使他們陷入困境。

婉拒拾荒者“倾家荡产”式捐赠,也是一种善 | 新京报快评

楊先生獲捐贈證書。資料圖。

文 | 馬滌明

3月5日,杭州蕭山瓜瀝鎮政府迎來了一位特殊來客,他戴著口罩,將手中的塑料袋交到了工作人員手裡,稱是抗疫捐款,便轉身離開。經工作人員查看,塑料袋裡裝有12.9萬多元現金。鎮政府調查得知,捐款人姓楊,今年54歲,全家七口人,全靠收廢舊物資維持生計。最終,鎮政府與其達成折中協議:退回其中的12萬元,接受了9273.4元的捐贈。

疫情之下,杭州蕭山瓜瀝鎮這位靠拾荒為生的楊先生一下子拿出近13萬元存款無私捐獻,這種義舉著實讓人感動。實際上,舉國抗擊疫情以來,類似“重慶87歲獨居老人捐出畢生積蓄20萬元”、“環衛工老大爺捐出5年的積蓄”的新聞不勝枚舉。

我們每每在被他們的義舉感動的同時,網絡上也掀起了一場關於該不該接受弱者、貧困者超能力捐款的討論。對於超出自身經濟實力的捐贈,接受還是拒絕,確實是個讓人糾結的問題。

事實上,不支持“來者不拒”的受捐,成為不少人的共識。在此語境下,杭州蕭山瓜瀝鎮政府婉拒了楊先生的“裸捐”,只收取了“零頭”,在理性慈善問題上起到了示範效應。

該不該接受弱者的捐贈,討論起來,本質在兩個問題:一是捐贈者的意願和權利,二是慈善本身的目的和意義。

首先,捐贈也是一種權利,即便是貧困者、拾荒老人等,他們的愛心善意和支配財產的權利也應得到尊重。接受一部分、退回大部分,既體現了對捐贈者意願的尊重,又不會因為“裸捐”而使他們陷入困境,能兩全其美。

但另一方面,慈善也是存在倫理概念的,如果弱者為了回饋社會捐完了所有的錢或大部分錢,反而導致自己陷入困境,這顯然有違慈善初衷。因此,受捐者、相關組織出於關愛的婉拒權利,也是可以有的。

事實上,弱者、貧困者獻愛心的通道也一直是敞開的:勿以錢多錢少論慈善,一分錢不嫌少等慈善理念,也是社會共識。但貧困者“傾家蕩產”式捐贈不應被接受。

作為公民,回饋社會是一種義務;作為七口家庭之主,家庭生計也是一種責任。為抗擊疫情裸捐,其心可贊,但捐完之後若近乎“傾家蕩產”,這也是社會不願看到的情況。

因此,在杭州蕭山瓜瀝鎮政府婉拒“傾家蕩產”式捐贈之後,也期待有更多的基層機構本著人本化和平衡的原則,對待“弱者裸捐”的問題,婉拒“傾家蕩產”式捐贈之舉。

□馬滌明(媒體人)

編輯:陳靜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翟永軍

“照抄應急預案”:疫情防控豈能如此“拿來主義”?| 新京報快評

萬眾一心齊“戰疫” ,打好武漢湖北保衛戰 | 新京報快評

以積極靈活的政策調度,保障企業復工復產 | 新京報快評

公共場所體溫檢測互認,也是高效抗疫良策| 新京報快評

秉持“首善擔當”,全面落實防控政策 | 新京報快評

美國與塔利班簽署“和平協議”,能否帶來阿富汗持久和平? | 新京報快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