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手工業成就

我國在世界歷史的長時期裡,都是人類文明的巨大中心之一。我國人民在青銅冶鑄方面的輝煌成就,就是中華文明中及其燦爛的構成部分。

青銅是銅和錫、鉛的合金。因顏色青灰,故名“青銅”。原始社會後期是我國青銅冶鑄發明和青銅器使用的萌芽時期。距今五千年前的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刀,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製品。

夏代青銅器在鑄造技術、合金成分,形制和裝飾上都有很大的進步。從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工具、兵器、樂器、容器和裝飾品等青銅製品。特別是爵、鼎等容器和鑲嵌圓銅器,已採用複合範鑄造技術和鑲嵌工藝。這些都說明當時我國曆史已進入了青銅時代。

中國古代青銅手工業成就

後母戊鼎

商代是青銅製造的鼎盛時期,冶鑄規模大,種類、數量多,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器物渾厚精巧,花紋繁縟細膩。並能準確地掌握銅錫合金的不同配比。四羊方尊和後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銅業的最高水平。四羊方尊鑄造精細,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後母戊鼎重875公斤,寬邊,鼎耳中空,粗壯厚大,鼎耳採用分鑄法,預先鑄好,再接鑄到大鼎身上。周身鑄有蟠龍紋,饕餮紋,中間是白地。整個鼎採用大型複合範鑄造。造型美觀、型制雄偉。在當時條件下,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需要二三百人密切分工合作才能製成。

西周鑄造業規模更大,洛陽北郊西周早期的冶鑄作坊遺址面積估計有9——12萬平方米。分佈地區也比商代廣泛。由於泥範技術的提高,一副範可以連鑄數器,改變一範一器的狀況,器物質量也得到提高。西周青銅器的一大特點是許多器物上都鑄有長篇銘文(金文),銘文最長的毛公鼎達497字。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了迄今我國數量最多、形體最大的古青銅雕像群,其年代距今約三四千年前。其“青銅縱目立人”,“青銅樹”極為獨特。“三星堆文化”的發現,表明在商周時期,今四川地區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古代青銅手工業成就

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鑄規模更大,工藝水平更高。普遍採用分鑄法,發明了印紋法,鑄件的器壁普遍變薄,一般在2釐米左右。六十年代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至今仍寒光逼人,十分鋒利。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成組編鐘,採用分範合鑄、複印花紋等技藝,鑄制精妙,音律準確,能演奏古今樂曲。作為編鐘附件的青銅透空紋飾纖細、精緻、整齊,表明當時已能較成熟地採用失蠟法鑄造技術。錯金技術、鎏金技術 和“線刻”鏤雕等金屬細工工藝在這時得到了重大發展。用這些工藝技術製作的許多青銅器,既是很好的實用器,更是非常精湛的藝術品。商代即已製作的青銅鏡,戰國時期盛行起來,並影響到後代。戰國時期還創造了疊鑄法,一次可鑄出十幾個甚至上百個鑄件;還發明瞭焊接技術。

漢代改進了疊鑄法,從多澆口發展為單一澆口。生產的青銅透光鏡,能顯出與鏡背相應的圖像,表明當時已發現了由內應力所產生的透光現象,並掌握了相應的冷卻和研磨技術。長信宮燈、博山爐、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等都是漢代的青銅藝術珍品,馬踏飛燕更是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而靚秀世界。

中國古代青銅手工業成就

馬踏飛燕

漢代以後,由於鐵器的普遍使用,漆器、瓷器的衝擊,青銅器雖仍有鑄造,但青銅手工業已失去往日優越的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