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最後一句為何被教科書刪掉?只因學生看了就不學了

眾所周知,北宋歐陽修,乃是一代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在中學曾經學過他的一篇文章,叫做《賣油翁》。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記載了“散射”者陳堯諮,被賣油翁嘲笑並“教育”的故事,通過對賣油翁自錢孔滴油卻不沾溼錢幣這一神奇技能的描寫及議論,來說明熟能生巧這個道理。作為給中學生準備的文章,《賣油翁》確實能讓讀者明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個不變真理。

《賣油翁》最後一句為何被教科書刪掉?只因學生看了就不學了

不過在多數入選的教材中,這篇古文其實還有一句是我們不熟悉的,那就是最後一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一般來說,古文講究的就是文章結構,最後一句話即要點名主旨,闡述作者的看法,為什麼會刪掉呢?首先,我們看到一個“解牛”那麼這個典故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庖丁解牛”,那還有一個典故呢?也是我們所熟知的“輪扁斫輪”。

《賣油翁》最後一句為何被教科書刪掉?只因學生看了就不學了

輪扁是春秋時齊國有名的的造車工人,斫輪是用刀斧砍木製造車輪,輪扁斫輪指人有精湛的技藝。庖丁解牛大家比較熟悉,也是指技藝得心應手。歐陽修原本的目的,是想嘲笑陳堯諮,你和庖丁、輪扁又有什麼區別呢?而且輪扁斫輪的故事則更容易誤導正在讀書的中學生,讓中學生看輕讀書這件事,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想法。所以編纂人員才忍痛將最後一句話刪除。

《賣油翁》最後一句為何被教科書刪掉?只因學生看了就不學了

歐陽修用陳堯諮的故事諷喻當時後世,讀書參加科舉做文官才是正道,是重要的,是神聖的,也是最難的,至於習武射箭十八般武藝,就是再樣樣精通,也和其它諸如引車賣漿之流的片長末技一樣,只不過是簡單的重複勞動而已,“無他,但手熟爾”,雕蟲小技,根本不值一提,嘚瑟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