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鄉村愛情

我的朋友他是一名已婚人士,70後生人,從小生長在祖國西南偏僻的一個山村。從他懂事起,就依稀記得他們農村非常地貧困和落後,常常因為溫飽問題飢不擇食,穿的衣服褲子到處是補丁補了又補,談婚論嫁必須由媒公媒婆媒妁之言牽線搭橋,經“三公六婆”允許,才得以修成正果。17歲那年他還在上學讀初中,按照他們農村

甜蜜的鄉村愛情

當地的風俗習慣,已到了談婚的年齡,他父親就請媒人為他提親中意的女孩,在父母的安排下,經他同意,就相中了離家不遠的一位姑娘,也就是他現在的妻子。那時,經媒人介紹,他們確定戀愛關係後,他女朋友也還在上學讀初中,她比他小一個年級,由於當時農村的封建思想較為嚴重,特別是禮制繁多,“害羞、講禮”是他們那個年代農村侍奉的風俗習慣,在學校他們都不能碰面和說話交流,更不能說有什麼肌膚之親,只是按照農村的俗成約定,有了這門婚事,雙方默契並認可交往。後來他上完了高中,應徵入伍到了部隊,她失學就在家務農,他們之間才開始有書信往來交流,在書信中他們淡理想、談事業和人生,互傾愛慕,感情才逐步加深和升溫。他入伍到部隊後,家中就剩下了年邁的父母,孤苦無依,她毅然用弱小的臂膀挑起家庭的重擔,擔負起照顧他父母的生活和家裡的農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她的支持和鼓勵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部隊考上軍校,成了一名出色的軍官,實現了他的夢想,從此他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農村,光宗耀祖了。在此期間他們的愛情已達七年之久,“時間催人老,歲月不饒人”,漫長的七年時間,她由一名少女變成了大齡女青年,長期的艱辛勞累她嬌羞質樸的小臉變得久經風霜、成熟老成,手也粗糙了許多,農村大齡不嫁的譏諷,外界冷嘲熱諷認為婚事要黃、說三道四的打擊讓她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壓力,無數的煎熬和痛苦,她愛得那麼坦然、執著,沒有豪情壯語,沒有山盟海誓,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和淳樸。他榮歸故里,他們結婚了,婚禮非常簡單,只有父母、三公六婆和媒公大人,吃了頓飯,喝了喜酒,婚禮就成了,沒有城市婚禮的奢侈和豪華。

甜蜜的鄉村愛情

是的,這份從大山、農村走出來的愛情雖然簡單而淳樸,但它卻厚重而真摯、熾烈,平淡卻不失繁華。一份帶著鄉間氣息的愛情卻道出了愛情的真諦,那就是自願互愛、志同道和、忠貞專一、相容互補、強烈持久,體現的是一種責任和奉獻。莎士比亞曾說:“愛情不是樹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密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礎上的心靈溝通”。誠然,鄉村的愛情不如城市愛情的絢麗和轟轟烈烈,但它卻別有一番韻味,印證了愛情“要學松柏千年綠,莫做桃花一時紅”的道理。反觀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年輕人都在追求愛情的美好和婚姻的幸福,但事實是婚姻分道揚鑣、離婚的現象卻越來越普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當然原因很多,但我要說的至少有一點,與年輕人的愛情觀、婚姻觀扭曲有直接的關係。愛情觀是人們對愛情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的內容包括:什麼是愛情,愛情的本質,及愛情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的位置,擇偶標準,如何對待失戀等。現在的人崇尚金錢、門第、權勢、容顏的追求,卻忽略了“德”的地位,沒有樹立正確的愛情感,經不起風吹雨打考驗的愛情,最終導致婚姻失敗或出現曇花一現的狀況。馬克思主義認為,有愛情的婚姻才是符合道德的婚姻。因此,雙方經過深入的相互瞭解,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相互尊重,情投意合,才能結合夫妻,組成家庭。馬克思和燕妮的崇高愛情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的,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愛情才經受住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傳為佳話。現代的年輕人,新時代的棟樑,愛情觀應該是理想、道德、義務、事業和性愛的有機結合。

甜蜜的鄉村愛情

鄉間的愛情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甜蜜,揭示了愛的真諦,更多地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奉獻和責任,寄託了愛情的美好和真情善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文中圖片均採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文中敘述如有不當,請勿噴!如喜歡,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