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科研人員與娛樂行業會發生什麼變化?

轉發要聞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以醫學專家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最美逆行者為代表的科學家和醫務人員可是火了一把。

突然

同時一些躲避疫情逃到國外的影視明星也被人口誅筆伐。

然而,前面很長時間內,科學家這個大群體國家也是花費了很大代價進行宣傳,希望擴大影響力,比如安排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上電視,巡迴演講等,卻始終抵不過那些影視明星、流量小生的社會影響力。原因很多很多:

(1)很火的、宣傳多的傑出科學家如袁隆平、黃旭華都是老年人,做出貢獻的時候都默默無聞,為大眾熟知時已經年齡很大了,平時他們的曝光率低,突然加臨時宣傳雖然增加了曝光率,並不持久,在看臉的年輕人尤其是青少年心中不會留下深刻印象。

(2)科學給年輕人留下的刻板形象就是苦,科學家給年輕人留下的刻板形象就是長相一般、頭髮凌亂、邋里邋遢的,比如很多單位的愛因斯坦就是一頭亂糟糟的頭髮,和曝光度很好的小鮮肉相比,科學家很難在年輕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好的影響。

(3)電視里科學家參加的節目都很正規,一本正經,娛樂節目輕鬆搞笑,當然是娛樂節目更吸引年輕人觀看。

(4)娛樂節目中是個娛樂明星都被稱呼老師,把老師這個稱呼低端化、異化、泛化了,年輕人覺得,很多話都說不利索的娛樂明星都可以當老師,無形中使得他們得到心理暗示,老師不外如是,科學家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了,長期下來,可能在青少年心中形成一種認識,娛樂明星和科學家一樣,娛樂明星還年輕帥氣,既然都一樣,當然就更喜歡娛樂明星了。

疫情過後,人們激情消失,生活回覆平靜,原來是什麼樣子,還會是什麼樣子。

雖然相關部門對娛樂明星實行限薪措施,但是隻要他們的曝光度還在、專門的娛樂新聞還在大張旗鼓的宣傳吹噓他們,他們的影響力始終比科學家更大,青少年就會更喜歡他們。

國家應該加強科普宣傳,大力宣傳科學的重要性,大力樹立一些年輕帥氣、朝氣蓬勃的科學家明星,宣傳有真才實學的娛樂明星。

規範娛樂人士的言行,娛樂人士應該有文化、懂得基本的科學知識,娛樂人士不能以低學歷、無知、傻白甜為榮、為宣傳噱頭,要在青少年心中樹立科學有用、學好科學知識重要的理念。

娛樂人士最好和各行各業人士一樣,通過基本考試、持證上崗,加強繼續教育,幾年一考核,淘汰和吊銷沒文化、無知、社會影響惡劣的人員的上崗資格,娛樂人士每年必須進行多少天的科學和慈善宣傳及義務勞動,利用他們的影響力為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