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李德欽獨奏 張魯指揮 青島交響樂團

同一個樂隊,同一個指揮

同一首曲子,同一個演奏廳

會因為演奏者及指揮家不同情緒狀態

呈現出細微的不同

這種微妙的變化對於聽眾

是非常奇妙且直擊心靈

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因著疫情大家都重拾了心中那個被遺忘的人和事

重拾了成為烹飪、繪畫、音樂的技能

重拾了兒時陪你哭陪你笑的閨蜜和哥們

重拾了在學習、工作中失去的信心

你又在疫情中重拾了什麼呢?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II. Adagio un poco mossoGlenn Gould;Léopold Stokowski;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Flat Major, Op. 73, "Emperor"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李德欽推薦欣賞曲目


有一位青年音樂家

在德國完成進修後

毅然決然地回國

融合國外的音樂教學方式

將古典音樂精華帶給國內的學生

他的音樂就像清晨的一縷陽光

既溫暖又充滿希望和活力

他就是上海音樂學院小號副教授

中國愛樂樂團首席小號

上海交響樂團客座首席小號

魏瑪李斯特音樂學院小號講師

雅馬哈藝術家

李德欽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屬於自己的“音樂後花園”

從最初開始學習小號到踏上音樂事業之路

其實沒有那麼戲劇性或者說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切都顯得格外自然

就像當時選擇小號這個樂器也很偶然

學習樂器的初期確實是很難

但對我來說不管是音階、長音、吐音等的練習過程

沒有覺得一絲枯燥

想來也是得益於父母的陪伴

在家樓下有一個大公園

媽媽經常會通過遊戲的方式陪伴我練習

爸爸也會和我進行指法比賽

我們會就著小號的指法練習譜進行比賽

當然爸爸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

顯然我成了勝利的那方

對於還是孩子的我來說

終於有一個能夠比老爸強的技能

顯得格外開心

在享受獲勝的同時也成為了我能夠堅持學習小號的理由

也就在同一個公園

先後認識了在我小號生涯起步階段

給予極大支持和鼓勵的二位老師

同時結識了人生中的第一位音樂摯友

家樓下的這個公園

充滿了兒時學習小號的滿滿回憶

也是我的“音樂後花園”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李德欽在中國愛樂樂團為演出排練

可以說是天分,但天分準確的來說是熱愛+努力+堅持,這也是我能夠踏上音樂事業,一路堅持到現在的原因。


享受24小時的音樂生活

能夠從自己的音樂興趣愛好發展到進修音樂專業

從音樂專業到能夠從事音樂行業的工作

我想我是幸運的

工作對我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愛好

尤其是古典樂

不論是下廚還是上下班途中

我會讓音樂成為我生活的背景音樂

在播放器材上我比較喜歡BOSS和SONY

SONY的一款掛頸式耳機基本就可以滿足我日常聽古典樂的要求

我有2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每天4-8小時的練習時間

除了利用休息日

工作日的晨間7點至9點

以及晚間20點以後

成為了我固定的專屬練琴時間

同時在獨奏和演出日前的一段日子

會聆聽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曲目

冥想自己在演出舞臺上進行演奏

將心情調和演奏狀態調整至最佳

這也是我的一位德國老師分享給我們的

他告訴我們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

就要學會享受

可以是賽前亦或是臨睡前

去聆聽你即將表演的曲目

將曲目中蘊含的情感傳遞給臺下的聽眾

這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中國愛樂樂團銅管五重奏合影,李德欽左二

古典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最大的區別在於古典樂不會被歌詞所束縛,聽者在欣賞過程中慢慢產生“化學反應”,並且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是件奇妙的事情。


兩所母校的融匯是收穫更是傳承

把德國的教學和生活重心逐漸放回國內

這也是我想帶給孩子們的一份禮物

相比於我當時的音樂學習環境

現在的孩子條件好很多

但他們需要的是更多機會的交流

這裡的交流不僅是語言上的

而是從外到內真正體驗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

今年1月剛結束在德國的寒假集訓班

可以說是首次融合的教學模式

以整班製為宗旨

我的母校上海音樂學院和德國魏馬里斯特學院的學生

通過集體教學和排練

在魏瑪的一所大教堂連續3天共同演繹曲目

也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模式

讓中國銅管學生們去聆聽去感受,找到差距

其實這些青少年演奏者

需要更多有經驗的前輩們去和他們交流指導

也因著這次疫情

讓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陪伴我的學生

同時優化我們的教學模式

通過線上視頻交流的方式

分享自己演出時遇到的一些問題

不僅僅是演出片段的節拍

包括力度、音樂表達方式

演出時其他樂器組的狀況等

對於這些演出經驗稚嫩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也希望通過這些教學模式能夠讓中國的孩子們

將銅管樂器甚至是古典音樂慢慢傳承下去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在德國求學的過程中讓我深刻體會到德國人對待音樂嚴謹的態度,在演繹一些作品的時候,需要以作曲家本人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想要表達的音樂情感為核心,同時結合演奏者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演奏風格,兩者融為一體,但不脫離創作者的創作初衷,這也是我演繹作品的原則。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附贈小彩蛋

今天是李德欽老師的生日,

學生們為他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贈送給他,

我們一起分享這份特別的禮物


海頓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

Trumpet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 III. Rondo - Allegro molto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 - 第三樂章 迴旋曲 - 很快的快板) (1998 Digital Remaster)Herbert von Karajan - 100 Best Classics, Vol. 2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關於小號的“人生”小故事

大約三千年前,在古埃及已出現了原始形狀的小號。古希臘人很早就用小號,來鼓舞軍隊衝鋒,據說,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亞歷山大一世在進攻特洛伊城和進軍古羅馬城時,就用過小號。因此歐洲各民族,都是從古羅馬人那裡知道小號這件樂器的。

小號最初的形狀是一根管子,一端是吹口,另一端是喇叭口,其長可達數公尺,當然,這樣長的管子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小號的音色慷慨嘹亮,作曲家經常用它來描寫戰爭。聖經上說:“傑里科城牆之堅,不足以抵擋其音”,小號聲音鏗鏘之程度,由此可見。然而小號加上弱音器時,又會發生一種近似詼諧的意味。

現代的小號則起源於十八世紀的德國,德國作曲家海頓1796年就寫了一首至今仍廣泛流傳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並在他的“軍隊進行曲”中充分發揮了小號的性能。

十五世紀起,小號就有了S型的捲曲形狀,到了十六世紀後才改成與現代小號形狀相近的橢圓型捲曲形狀。在大約1770年曾出現了伸縮小號,後來又試製成帶鍵的小號。1780年由德國樂器製造師約翰.安德麗亞.斯坦圖和約蓋利造出插管小號。1790年左右發明了一個活塞能夠變成兩個調的小號,1862,英格蘭人安迪爾(Andir)在活塞和按鍵上進行改革,才逐步形成這種帶有三個活塞,能演奏半音階的小號和短號,至此小號已經基本定型完善。

小號是種古老的樂器,它的首次記載是在公元前15世紀的古埃及人和日爾曼部落的圖畫中被提及。這把史前的小號號長56釐米,它的一端有個圓錐形的管子,直徑長約10釐米,將其擴展開有26釐米。這把小號設計簡單,其造型長久不變,直到18世紀中期,鍵閥被作為附件加入其中。在小號的歷史上,它通常被軍事部門或宗教所使用。古人曾用恐怖,可怕,沙啞和粗暴來描述古羅馬軍用小號的聲音。當時只有羅馬人,西藏人和尤太人的宗教牧師才允許吹奏小號。聖經的譯本中曾提到過這種樂器,將它與天使的聲音聯繫到一起。中世紀時期出現了大量新的形式的小號。撒拉遜人的西班牙入侵帶來了許多這樣的樂器,象基督教使用的樂器,專門用來使敵人受到驚恐的樂器。文藝復興帶來了小號的進步,如提高了它們在皇家宮廷的地位,這種樂器更多的被用來作為“音樂的”演奏,而不再是單純的用來發信號了。

小號的普及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時期,除了18世紀初的衰落。18世紀中葉活塞和按鍵的增加給小號帶來了新的生命,使其在管絃樂作品中被頻繁使用。1827年德國出現了活塞式小號,直到1862,英格蘭人安迪爾(Andir)在活塞和按鍵上進行改革,才逐步形成這種帶有三個活塞,能演奏半音階的小號和短號。它們的發展和改革是在歐洲完成的,小號主要是在德國,而短號是法國的一種名為郵號(cornet de poste)發展而來的。

傳統的小號音樂傳達的是節慶或戰爭的情感,諸如在巴赫和亨德爾這樣的巴洛克作曲家的作品中也被大量採用。古典作曲家海頓的的作品中也特別用到了小號,他的降E調小號協奏曲一直是器樂曲中的經典。總而言之,在過去的歲月中小號經歷了眾多的變革,顯然已是所有時期最重要的樂器。它已成為少數經過時代檢驗的樂器之一,並正隨著新的音樂形式和使用的需要而不斷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走近音樂人」在音樂中尋求智慧享受喜樂

CONTACT INFORMATION

Ms.Zhang/Mr.Chen

M:13386131897

T:021-60900353

E:[email protected]

W:www.hiendshanghai.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