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自己,不是讓你放棄自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不太像年輕人了,枸杞泡水代替了冰鎮啤酒,早早回家代替了夜夜笙歌。

吵鬧的青春隨著年齡的增長突然沉寂下來,我們開始變得 " 佛系 " ,變得隨遇而安,那些願意放棄的東西,開始變得比願意爭取的東西要多得多。

身邊有個朋友,談了半年戀愛就和平分手了。他的理由不是不喜歡那個姑娘了,而是覺得磨合的過程太累了。他只想找個天生適合的人結婚,不願意再為愛情去努力了。

放過自己,不是讓你放棄自己。


公司有個實習生,剛轉正不久就遞交了辭職申請。她的理由不是不需要這份工作了,而是覺得工作任務太重,她吃不消,想找一份不累不忙的工作,不願意再為理想去努力了。

我有一個認識了十多年的朋友,爭吵過幾句就再沒聯繫過對方了。不聯繫的理由不是我不在意她了,而是覺得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太辛苦了,我只想過得隨心順意,不願意再為任何人和事委屈自己了。

我們好像再也沒辦法投入全部精力去爭取什麼,而是越來越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島,談得不開心的感情,立刻就要止損;幹得不開心的工作,當下就要遠離;讓你不愉快的朋友,從此再也不見。

我在關於《低慾望社會》的書評裡,看到過一個年輕讀者的留言,她說: " 之所以年紀輕輕就變得低慾望,是因為害怕未知,希望每一個問題都有明確的答案,即使那個答案是一無所有,也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唯一能夠接受的。 "

仔細想想好像是這樣,我們如何從一個健談的、喜歡吵鬧的人,變成了一個沉默的、寧願孤獨的人?

是因為滿腔委屈沒人能訴說,乾脆就不說了,還是因為一顆真心總被辜負,乾脆就再也不愛了,又或者是因為熾熱的理想總被現實澆滅,乾脆就不努力了。

放過自己,不是讓你放棄自己。


二十多歲的沉默,少有理解了世界之後的豁達,更多的是自我防禦式的被迫放棄,是明明一無所有,卻還虛張聲勢地要 " 斷舍離 " 。

可是,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就缺少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渴望,我們要怎麼才能收穫到,那些我們還沒感受過的喜悅和溫情?

放過自己,不是讓你放棄自己。


前段時間朴樹錄節目時說了句 " 歲數大了,要回家睡覺 " ,這句話很快上了微博熱搜, " 斷舍離 " 作為一種灑脫率真的人生態度,被很多年輕人拿來標榜人生。

可是大概很多人都忽略了,那個不會讓外界干擾到自己正常作息的朴樹,在音樂面前的真實感性。

他唱《送別》動情到掩面大哭,他做音樂認真到一絲不苟,他 " 斷舍離 " 的,從來不是他的努力和他的熱愛,在音樂理想面前,他從不冷淡,而是永遠滿腔熱情。

放過自己,不是讓你放棄自己。


不爭不搶的年輕人,什麼都可以放棄的年輕人,可能一併放棄和割捨的,是在短暫的傷害和痛苦之後的有所得。

如果人生總要捨棄一些什麼才能學會成長,那我真的希望被我們放棄的,是那些不真誠的心、不適合的人、不友好的譏笑和嘲諷。

在真正的生活面前,希望我們剝掉滿身倒刺的外殼,依然懷有理想、相信真愛、用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