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評價乾隆詩作,空有四萬首,醜態百出

乾隆帝愛寫詩這事,幾乎人盡皆知。當年看《還珠格格》時,其中就有個經典情節:乾隆要求小燕子背詩,小燕子背不出,紫薇急忙打圓場,當眾背了一首乾隆的“御詩”,乾隆驚喜不已,龍心大悅,然後放過了小燕子。那首御詩的名字,叫《煙雨樓用韓子祁詩韻》。

錢鍾書評價乾隆詩作,空有四萬首,醜態百出

“不殊圖畫倪黃境,真是樓臺煙雨中。”有沒有覺得這句很熟悉?唐朝詩人杜牧寫過一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尾句是這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乾隆照搬前人成果,搬得相當理直氣壯;同時,他又對自己的詩歌成就相當滿意,曾自我總結過:

“餘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可不謂藝林佳話乎?”乾隆一生寫詩4萬多首,數量比肩全唐詩集的總和,而全唐詩收錄了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乾隆認為自己以一人之力挑戰一個群體,成就算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將來必定傳為“藝林佳話”。

錢鍾書評價乾隆詩作,空有四萬首,醜態百出

當然我們都知道乾隆帝想太多了,這事並沒成為“藝林佳話”,反而成了“藝林笑話”。原因是乾隆帝所寫的詩,沒有哪首老少皆知、人人誦讀、傳為經典。大清滅亡後,大家不需要再捧皇帝,文化界出現了不少“如何評價乾隆帝作詩水平”的話題,錢鍾書也曾經評價過。

先看看乾隆的一些代表詩——“鐵嶺老人閻李流,畫不用筆用指頭”;“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戒得早成堂,荏苒廿歲徙;每來必有詩,憶祖兼敕己”;“慎修勸我莫為詩,我亦知詩可不為;但是幾餘清宴際,卻將何事遣閒時。”

錢鍾書評價乾隆詩作,空有四萬首,醜態百出

如果是你,會如何評價呢?細讀之下可以發現,乾隆的詩,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白話特別多,就像流水賬一樣缺少味道,與小學生寫日記的方式極其相似;二,乾隆帝特別愛用虛字堆砌,“亦”、“但”、“卻將”等虛字出現的頻率太高,格式看著像詩,內容卻空洞、無聊。

虛字並沒有實際意義,只強化情感和邏輯關係而已,我們熟悉的“之乎者也、其或所以”都屬於虛字。用寫散文的方式湊詩,就容易出現虛字堆砌的尷尬狀況,詩的意境去無蹤,只剩下虛字連接出來的句子、韻律。錢鍾書作為一代文學大師,自然深諳詩文精髓,他在《談藝錄》中這樣評價乾隆的作詩水平:

錢鍾書評價乾隆詩作,空有四萬首,醜態百出

“清高宗(指乾隆帝)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錢鍾書很少會這樣猛烈抨擊,但乾隆帝的作詩水平,他實在看不下去。那麼,乾隆帝是真的沒有半點文學素養嗎?當然不是,他還非常喜歡在詩裡安插生僻字。

錢鍾書評價乾隆詩作,空有四萬首,醜態百出

比如“讐”、“簷”、“瘝”等字,常常出現在乾隆詩作中。文風雖然直白,但格調不能少,這是乾隆的作詩宗旨之一;其二,詩的主旨大多是勤政愛民、謙虛自省、關心百姓,說來說去總一個套路,這些綜合成了乾隆詩作不受歡迎的幾個主要原因,再加上乾隆帝以自己的“高產”為榮,時常自誇,怎麼可能不引起後人反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