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评价乾隆诗作,空有四万首,丑态百出

乾隆帝爱写诗这事,几乎人尽皆知。当年看《还珠格格》时,其中就有个经典情节:乾隆要求小燕子背诗,小燕子背不出,紫薇急忙打圆场,当众背了一首乾隆的“御诗”,乾隆惊喜不已,龙心大悦,然后放过了小燕子。那首御诗的名字,叫《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钱钟书评价乾隆诗作,空有四万首,丑态百出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有没有觉得这句很熟悉?唐朝诗人杜牧写过一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尾句是这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乾隆照搬前人成果,搬得相当理直气壮;同时,他又对自己的诗歌成就相当满意,曾自我总结过:

“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乾隆一生写诗4万多首,数量比肩全唐诗集的总和,而全唐诗收录了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乾隆认为自己以一人之力挑战一个群体,成就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将来必定传为“艺林佳话”。

钱钟书评价乾隆诗作,空有四万首,丑态百出

当然我们都知道乾隆帝想太多了,这事并没成为“艺林佳话”,反而成了“艺林笑话”。原因是乾隆帝所写的诗,没有哪首老少皆知、人人诵读、传为经典。大清灭亡后,大家不需要再捧皇帝,文化界出现了不少“如何评价乾隆帝作诗水平”的话题,钱钟书也曾经评价过。

先看看乾隆的一些代表诗——“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戒得早成堂,荏苒廿岁徙;每来必有诗,忆祖兼敕己”;“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

钱钟书评价乾隆诗作,空有四万首,丑态百出

如果是你,会如何评价呢?细读之下可以发现,乾隆的诗,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白话特别多,就像流水账一样缺少味道,与小学生写日记的方式极其相似;二,乾隆帝特别爱用虚字堆砌,“亦”、“但”、“却将”等虚字出现的频率太高,格式看着像诗,内容却空洞、无聊。

虚字并没有实际意义,只强化情感和逻辑关系而已,我们熟悉的“之乎者也、其或所以”都属于虚字。用写散文的方式凑诗,就容易出现虚字堆砌的尴尬状况,诗的意境去无踪,只剩下虚字连接出来的句子、韵律。钱钟书作为一代文学大师,自然深谙诗文精髓,他在《谈艺录》中这样评价乾隆的作诗水平:

钱钟书评价乾隆诗作,空有四万首,丑态百出

“清高宗(指乾隆帝)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钱钟书很少会这样猛烈抨击,但乾隆帝的作诗水平,他实在看不下去。那么,乾隆帝是真的没有半点文学素养吗?当然不是,他还非常喜欢在诗里安插生僻字。

钱钟书评价乾隆诗作,空有四万首,丑态百出

比如“讐”、“簷”、“瘝”等字,常常出现在乾隆诗作中。文风虽然直白,但格调不能少,这是乾隆的作诗宗旨之一;其二,诗的主旨大多是勤政爱民、谦虚自省、关心百姓,说来说去总一个套路,这些综合成了乾隆诗作不受欢迎的几个主要原因,再加上乾隆帝以自己的“高产”为荣,时常自夸,怎么可能不引起后人反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