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山西:清徐縣

因清源、徐溝兩縣合併,取首字得名。

清源縣在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稱梗陽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晉陽、榆次部分地區置清源縣,以城西北有清源水得名,縣治梗陽舊城,為清源設縣之始。金大定二十九年(亦說金大定二年,即1162年),析清源縣梗陽鄉11村,平晉縣斷金鄉33村,榆次縣西管鄉4村,新置徐溝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源改縣為鄉,屬徐溝為縣。 1912年,復置清源縣。清源、徐溝2縣直屬山西省。1952年7月,清源、徐溝兩縣合併為清徐縣,得名清徐縣。

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滅祁氏,魏獻子為政,分其地為七縣,其中梗陽縣縣邑故址即今清徐縣城之南關;晉徐溝鎮屬塗水縣。戰國時期,梗陽、塗水2縣屬趙。秦屬太原郡。西漢屬韓國。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後屬代國。漢武帝削平七國之亂,設13個州刺史部,縣境屬幷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縣。東漢、三國、魏、晉,皆為榆次縣西境,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88年)榆次縣併入晉陽縣。景明元年(500年)復置榆次,縣境歸榆次縣管轄。隋初,置幷州總管府,轄20縣,縣境屬幷州晉陽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晉陽、榆次部分地區置清源縣,以城西北有清源水得名,縣治梗陽舊城,為清源設縣之始。隋大業三年(607年)清源縣併入晉陽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清源縣。貞觀六年(627年),屬河東道幷州。五代時的後唐、後晉、後漢等朝屬河東節度使太原府。宋初清源屬河東路幷州。宋嘉祐四年(1059年)屬太原府。靖康元年(1126年)太原被金所佔,清源屬河東北路太原府。金大定二十九年(亦說金大定二年,即1162年),析清源縣梗陽鄉11村,平晉縣斷金鄉33村,榆次縣西管鄉4村,新置徐溝縣。清源、徐溝2縣均屬河東北路太原府。興定四年(1220年),清源置晉州,轄徐溝、祁縣、太古3縣。元廢晉州,清源、徐溝2縣屬中書省冀寧路。明清2縣均屬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清初2縣屬山西省太原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源改縣為鄉,屬徐溝為縣。

1912年,復置清源縣。清源、徐溝2縣直屬山西省。1913年2月,縣屬冀寧道。1915年,降清源縣為鎮,屬徐溝縣。1917年,復置清源縣。1930年,廢冀寧道,清源、徐溝2縣直屬山西省。193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成立清(源)、太(原)、徐(溝)抗日民主政府,屬晉綏邊區第八專屬。同年6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縣政權交由閻錫山第八行政專員公署接管。1939年置雁門道,道治設在太原,清源、徐溝2縣均屬山西雁門道。1940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清徐縣抗日民主政府重新建立,流動於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的崔家山、西谷、南尹等村。

1949年,清源縣分為4個區69個行政村。徐溝縣分為3個區30個行政村。1952年7月,清源、徐溝2縣合併為清徐縣,屬太原市。全縣分為6個區97個行政村209個自然村。1957年41個鄉(鎮),下轄203個行政村,212個自然村。1957年,將41個鄉(鎮)合併為13個鄉(鎮),轄8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撤銷清徐縣,境內設紅旗、衛星、東風3個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清徐縣,屬太原市。

1998年底,清徐縣轄13個鄉、鎮,9個居委會、195個村委會,211個自然村。

2000年,清徐縣轄4個鎮、9個鄉:清源鎮、東於鎮、孟封鎮、徐溝鎮、馬峪鄉、西谷鄉、集義鄉、吳村鄉、王答鄉、高花鄉、楊房鄉、柳杜鄉、碾底鄉。

2001年,碾底鄉併入馬峪鄉,吳村鄉併入清源鎮,楊房鄉併入孟封鎮,高花鄉併入徐溝鎮。調整後,清徐縣轄5鄉4鎮。

截至2014年3月,清徐縣轄1個街道、4個鎮、5個鄉:東湖街道、清源鎮、徐溝鎮、東於鎮、盂封鎮、馬峪鄉、柳杜鄉、西谷鄉、王答鄉、集義鄉。

地名看中國之山西:清徐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