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如何走出我們的“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這個詞,想必大家可能早已耳熟能詳了。

可是,“心理舒適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可能你會想,“舒適區”不就指的是安逸舒適的環境嘛。

比如,有人在小城市找了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雖然掙的工資沒有在北上廣掙的多、工作也沒有特別大的挑戰性,但是有朋友、有家人,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所以對自己也沒有太大要求,覺得維持目前的現狀就很不錯了,認為這就是“心理舒適區”。

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心理舒適區”,這只是一種人生選擇。真正的“心理舒適區”,是我們對熟悉的環境早已有了一套自己的應對方式,讓我們覺得放鬆,沒有壓力,不會焦慮。而走出“心理舒適區”,就是要求我們突破我們熟悉的環境,改變其應對方式。

可是為什麼,我們一邊想要走出我們的“心理舒適區”,但卻總是走不出呢?比如我們總是:想減肥、想早睡早起、想鍛鍊身體、想換工作等等。但是我們往往是三分鐘熱度,最終還是停留在我們的“心理舒適區”裡。

其實最大的原因,“心理舒適區”能帶給我們控制感


疫情過後,如何走出我們的“心理舒適區”


而“控制感”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能夠讓我們心情平復,不會感到焦慮煩躁,恐慌和不安。

比如我們想要換工作時,總是思考:我到底是要去這個城市挑戰自己,還是繼續待在現在這個城市?這份工作和現在的工作相比工資低得多,但是前景好。可是我怎麼知道未來我會達到什麼目標呢?

思前想後,一片茫然,甚至越來越焦慮,於是決定不換工作,繼續幹這份工作。

而走出“心理舒適區”則意味著,我們得突破我們熟悉的環境,採取新的應對方式,重新去面對內心的不安全感和焦慮

比如有些人,暗暗下定決心說,從今天起我要開始健身。可是下班一回到家,覺得全身疲乏,想:算了,今天這麼累了,明天再鍛鍊,今天先看看劇休息一下。這樣一天推一天,最後對自己說,算了,健身還是不適合我。事實上,你只是給自己訂了一個大目標:要健身。但是你的大腦和你的身體卻還是習慣以前的生活模式,拒絕去打破早已習慣的模式。可是我們該怎樣去打破這樣早已習慣的模式呢?


疫情過後,如何走出我們的“心理舒適區”

首先,確定自己的目標。比如說,我要減肥。

接著,再把這個目標拆分成你現在可以做但卻不是特別難的事。如果你想瘦10斤,拆分成一個月瘦5斤,每個月去健身房15-20次,每個月只喝四杯奶茶;然後再落實到每週:這周去健身房4次,只喝一杯奶茶。

慢慢地,你的大腦和身體逐漸適應新的模式,對健身和減肥也不再焦慮不安,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新的經驗,收穫了新的自己。

你是世界上很不同的你。相信走出“心理舒適區”的你,一定會遇到更加美好和全新的自己。


疫情過後,如何走出我們的“心理舒適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